-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 产业升级:从传统制造到多元集群的跨越
1. 光通信材料产业崛起
黄梅县依托小池科技产业园打造“光谷第九园”,形成光通信及设备制造百亿产业集群。2024年签约13个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超130亿元,涵盖铜基新材料、线缆护套料等领域,加速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圈。湖北时代精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春节期间保持满负荷生产,订单已排至2025年第二季度,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2. 纺织服装产业补链强链
针对印染环节短板,投资15亿元建设小池江北工业园,清江大道西延线工程于2024年11月复工,吸引8家印染龙头企业入驻。园区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突破50亿元,推动形成“纤维—织造—印染—成衣”全链条协同体系。
3. 农副产品深加工价值链延伸
以小龙虾和稻米为核心,打造“加工+流通”双轮驱动模式。湖北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速冻虾尾产品占据东北市场24%份额,小池镇裕丰市场年交易额超10亿元,带动2.6万农户增收。
---
二、 文旅融合:从“禅宗祖庭”到全域旅游标杆
1. 在建旅游项目激发新动能
- 东山问梅村二期扩建:新增禅意康养社区和文创工坊,春节期间单日游客量破万,客栈入住率连续5天达100%。
- 香炉山“此间良仓”艺术村:投资1.2亿元建设99座乡村博物馆,打造环永安水库民宿集群,预计2025年部分开放。
- 龙池河大峡谷生态开发:建设徒步栈道和观景平台,目标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计划2025年国庆开放。
2. 交通网络赋能“快进慢游”
建成7条总长158公里的“多彩旅游路”,城五线公路以黄梅戏壁画串联景区,横山公路连接五祖寺、四祖寺等禅宗圣地,春节期间8天接待游客81万人次,文旅收入同比增长25%。黄黄高铁2025年5月开通后,黄梅至武汉车程缩至40分钟,预计年增游客30%。
3. 非遗活化与文化IP创新
推出沉浸式黄梅戏《传灯》,结合五祖寺禅宗文化打造实景演出;设立黄梅挑花非遗工坊,开发文创产品。学者通过历史文献强化“黄梅戏发源于黄梅”的学术共识,回应地域争议。
---
三、 深化改革:强县工程的创新实践
1. “双集中”发展模式
通过全省首个县域战略规划,推动人口向县城、产业向园区集中,建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32个,就地城镇化率达58%。整合涉农资金3.2亿元投入乡村振兴,打造环永安水库和美乡村示范片。
2. 跨江合作与开放高地建设
小池滨江新区深化鄂赣皖协同,2024年引进九江纺织企业12家,共建长江中游绿色印染产业集群。投资20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启动,实现园区能源成本下降30%。
---
四、 民生提质:从基础保障到幸福升级
1. 社会保障扩容
202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至每月145元,医保财政补助提高至670元/人,覆盖50万群众。建成保障性住房1.1万套,技能培训覆盖5516人次,新增就业8686人。
2. 公共服务数智转型
推行“通办联办”政务服务,新生儿户口迁移等766项业务实现跨省办理;建成全国首个县域级5G病理中心,基层医院诊断响应时间从7天缩至24小时。
---
五、 生态治理:长江大保护的绿色实践
- 农村污水治理:濯港镇试点“生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模式,日处理能力2000吨,黑臭水体消除率92%。
- 交通干线生态化:G105国道采用红叶石楠生态护坡技术,种植景观植物18万株,实现“车在绿中行”。
---
结语
黄梅县以“产业强链、文化铸魂、改革破局”三维发力,2024年GDP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成为湖北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样本。随着黄黄高铁开通与文旅项目深度开发,这座“禅宗故里”正加速向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迈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