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周宇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因此,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龙头企业、基层群众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综合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系,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标倍增、提质增效。
以党建引领为基石,层层压实责任、凝聚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所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对提高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用好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党建“领头雁”作用,派强派优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切实履行帮扶职责和义务,紧盯集体发展趋势、整合资产资源优势,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相统一的方式,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为帮扶对象理清思路、协调项目、提供服务,解决村集体资金、项目、技术等发展需求,让党建助力乡村振兴。做好村级考核方案。知事识人,重在考核。要用好干部考核“金法宝”,建立健全《村“两委”干部党建考核机制》,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党建考核的“一号工程”“头等大事”,考核结果将与村“两委”干部工资绩效挂钩,切实增强村“两委”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招引人才为抓手,建设人才阵地、厚植人才沃土。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加强对青年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指导,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所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巧打“乡情牌”鼓励乡贤回归乡土。营造“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的浓厚氛围,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气,与乡贤商讨沟通,并将其纳入“乡贤库”。利用“乡贤库”进行匹配比对,实地调研“乡贤”所从事的特色种植养殖、农技服务、文旅融合、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摸清实情、精准定位,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高质效的产业合作,以大合作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精打“服务牌”,搭台培育本土人才。建立本地“小型农校”,聘请地方涉农企业技术人员、乡村“土专家”“田秀才”充实师资力量,组建熟悉村集体经济的教师团队,开展规范化课程教学。创新推行“短期技能理论培训+长期产业基地实操”模式,通过建立专业理论资源库,将现代农业技术、农村实际案例、农业生产实践等“金点子”精准传授。联系地方农业企业、种植养殖大户、产业示范点等,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打造“行走课堂”“实践课堂”。真正做到理论培训与产业实际深度融合。
以运营模式为核心,利用资源禀赋,做到“量体裁衣”。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激活农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深入探索并创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对村集体各类闲置资产资源等进行全面盘点,建立闲置资产资源台账,以出租、抵押、流转等方式灵活处理,助推闲置资产资源变废为宝、物尽其用。例如,广水市关庙镇肖店村将废弃的肖店村小学出租给广水市隆丰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集体自主经营。村集体经济组织既依托当地资源开展特色产业经营,也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承接农田整理、水利建设、村庄亮化美化绿化、乡镇保洁环卫等项目,此外,村“两委”干部可私人出资入股项目,年底获得分红收益,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入股分红模式。坚持保本盈利、风险可控原则,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或符合项目规定要求的各类扶持发展资金以股权量化模式,投资入股到持续经营能力较强、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采取合作、联营、入股等方式,实行入股分红,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红利。例如: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光明村引进种苗培育企业,采用“村集体+企业”入股分红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抱团发展模式。创新“强弱互补、强强联合”发展模式,巧用资源互补,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出路共谋、产业共建,打破地域、资金、资源“壁垒”。例如,广水市长岭镇土滩埔村与邻村建设村、红寨村、菜畈村组建形成长岭镇特色农业示范片区“联合党委”。借助“联合党委”,4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闯市场,喜获大丰收。文旅融合模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文化+旅游”“美食+旅游”“农业+旅游”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旅游亮点、爆点,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激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例如,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依托原有面貌,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运用农耕文化元素,打造了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通过举办美食节、农业节等活动,年吸引游客约30万人次。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