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地处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北部山区的余川镇干仕村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有着悠久的红色革命基因,是武穴最早建立苏维埃地区之一,为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了37位英雄儿女。干仕自古以来为关塞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崇文重教,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干仕村崇文尚德、重教兴学之风由来已久。千百年来,这里始终氤氲着浓郁的历史气息、丰富的精神文化,给后人以醇厚绵长的心灵滋养。崇文重教成为干仕村一直奉行的家风家德,这块红色热土孕育了众多蜚声各界的文人志士、名流翘楚。
(一)
走进干仁村,仿佛踏入了一个崇学尚教的神圣殿堂。这里的人们,世代传承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干仁人前行的道路。
1930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领导下的广济县苏维埃成立。革命教育随之兴起,干仕村5月创办列宁小学。著名林学家干铎、革命先辈干仲儒、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干炎林等许多革命前辈都就读于干仕列宁小学。
干仕列宁小学课程有国语、算术、自然、社会常识、体操、游艺等。在烽火连天、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干铎、干仲儒等深知教育文化的重要性,懂得知识的光芒能够穿透黑暗,文化的力量能够凝聚人心,教育的根基能够支撑民族的脊梁,文化能起到唤醒民众意识、传播革命理想的重要作用。他们明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才能更好地领导革命斗争。他们以书为伴,深知每一个字句的学习,都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每次思想的碰撞,都是塑造未来栋梁的基石,只有掌握了文化才能更好的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广大群众参与革命斗争。同时,他们也通过教育培养自己的革命信仰和革命精神,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他们勒紧裤带,省吃俭用也要去上列宁小学。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的天空被革命的烽火映得通红。干仕老一辈革命家怀揣着对光明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求知若渴的征程。列宁小学作为传播革命理想、培育革命种子的摇篮,成了他们心中的圣地。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但干铎、干仲儒、干炎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中却燃烧着不灭的火焰。他们穿着打补丁的衣裳,脚蹬磨破了边的布鞋,来到列宁小学,只为能在列宁小学的课堂上汲取知识的甘露,点亮心中的革命之光。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简陋的校舍时,干铎等前辈们已整装待发,准备开始一天的学习。教室里,几张破旧的课桌拼凑在一起,黑板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着“革命到底”四个大字,那是他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老师往往都是由经验丰富的革命者兼任,课堂上他们用激昂的语调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讲述着苏联革命的胜利经验,讲述着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
干铎等30多名学子听得如痴如醉,时而眉头紧锁,思考着革命的道理;时而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曙光。课间休息时,他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学到的知识,交流着各自的见解,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革命的忠诚,在他们之间传递着,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夜幕降临,当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时,干仕列宁小学的灯火依然通明。革命家们有的在昏暗的油灯下复习功课,有的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心得体会。他们的身影在摇曳的烛光中显得特别高大,那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是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在列宁小学的日子里,干仕的革命前辈们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找到了革命的方向,坚定了革命的信念,懂得文化对于建设新中国的作用与价值。这些经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他们后来革命路上的每一步,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思想保障。
令人遗憾的是,当革命处于低潮时,干仕列宁小学被迫停办。但革命先辈们学习文化知识一刻也没有放弃。他们通过扫盲班、识字班、夜校、自学等方式不断汲取文化知识。那时,学习材料十分匮乏,但他们十分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广泛搜集一切学习资料,如书籍、报纸、宣传册、小册子、传单等。有时,甚至会用土草纸和包装纸来记录学习内容。为了节约纸笔,他们常常拿树枝当笔、以土地为纸,练习写字。通过这些学习方式方法,干仕先辈们不仅克服了重重困难,还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革命觉悟,为革命蕴蓄了摧枯拉朽的磅礴力量。
(二)
干仕人一向重视教育,从清末开办私塾干仕学堂,到苏区时期改建为列宁小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干仕中心小学,一直是古今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研究干仕各类人才的成长史,确实主要得益于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曾经的列宁小学(干仕小学)。恢复高考制度后,该村有200多名学子考入大专院校,在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都有干仕人的身影,都有干仕人在发挥聪明才智。
干仕村历史上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涌现出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杰出人才。干仕流传着许多名人的奋斗事迹、成就和思想,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据记载,村里古代曾出过三品花翎将和从四品布政司等官员。现当代名人中,有革命先贤46人,革命烈士37人,军中骄子5人,科技人才13人,检察官、法官6人,政界贤才17人,黄埔名流8人,教育名师8人,儒商典范2人……共计二百余人。这些人物不仅在当地名重一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干仕后人无论是在仕途从政,还是从文为学,都以先祖的品德、风尚、成就为典范,代代相传。一大批杰出人才层出不穷:
①杰出人物:干铎,著名林学家,被誉为“世界水杉之父”。干仲儒,革命志士,为解放事业做出贡献。干峙山,著名中医,在中医领域有显著成就。干国勋,民国时期的贤达人物。
干鹊、干淑斌,革命人物,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立下不朽功勋……②现代人才:干以胜,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干东英,中国机器研究专家。干南英,农机专家。干晓英,中科院声学研究员。干岱英,飞机制造高级工程师。干汉权,博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③教育人才:干铎,著名林学家、教育家。干学斌,曾任广济县文教局局长。干小平,黄冈名师(正高级教师)、武穴市实验高中校长。干章发,仙桃师范学校特级教师。干建亚,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干辉,武穴市委党校语文高级讲师。干海波,曾担任小学校长、中学校长、镇教育站教科员等职务……这些人物的成就不仅为干仕村增添了光彩,也反映了该村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传统。这些历史的痕迹,如同时间的刻痕,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赋予了干仕村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三)
干仕村重视教育文化的方式。文化传承:干仕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新石器文化、陶瓷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口口相传、家族传承的方式,让年轻一代了解村庄的历史和传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自豪感。家庭教育:在干仕村存在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家长们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价值观和学习习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让孩子怀揣梦想远航。学校教育:村里一直重视学校教育的质量,投入资源改善学校的设施和师资力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榜样示范:干仕村先辈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贡献,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这些成功人士成为孩子们的榜样,他们的事迹和成就激励年轻一代努力学习,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干仕村对教育的重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卓越人才。
干仕村还将“一生终莫忘,礼义廉耻信,从小立大志,学业靠勤奋,长大慎择业,行行出精英……”作为家训,每年农闲时间组织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对村民进行集中家训家风教育。近年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老区建设》等报刊分别对干仕村的优良家风家训、教育优质均衡等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了引起了强烈反响,影响深远。
如今,崇文重教的传统已经深植于干仕村的文化土壤,在这里,每一个梦想都有绽放的舞台,每一份努力都能收获成功的果实。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崇教尚学的好家风、好传统仍在今天的干仕村得以延续,也给该村美丽乡村建设以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干仕村,一颗镶嵌在武穴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引人入胜。一个让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的红色家园、美丽家园。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吴学书)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