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鹏 王楚 通讯员 夏金灿 葛利龙
2月14日零点,寒风凛冽。
鄂州燕矶长江大桥下游一侧的猫道上,几名工人正紧握游标卡尺,专注地测量着新架设的悬索。
中交二航局施工现场技术主管吴友康介绍调索技术。(湖北日报通讯员夏金灿 摄)
在他们身旁,25岁的吴友康——中交二航局施工现场技术主管,不时通过对讲机与主桥墩顶的工人们沟通,发出精准调索指令。
“调整悬索需要主桥墩顶和猫道中工人紧密配合,深夜温差小,效应最弱,是调索的最佳时机。”吴友康介绍,鄂州燕矶长江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的四主缆悬索桥,大桥主跨1860米,主悬索总长达3000米,其右下方有一根同样的悬索,两根悬索与桥体形成三角形,确保大桥巍然屹立。
中交二航局施工现场技术主管吴友康介带着工人在猫道正中央调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鹏 摄)
吴友康是湖南人,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才三年,鄂州燕矶长江大桥是他参与建设的第一座桥梁。“非常荣幸,参与建设的第一座桥便是世界第一!”他说,这座大桥不仅是武鄂黄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连接通道,更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配套工程,承载着区域交通升级的重任。
中交二航局施工现场技术主管吴友康介带着工人在猫道正中央调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鹏 摄)
从主塔到跨中,930米的猫道宛如一条“空中天路”,步行需半小时。
顶着凌晨的刺骨江风,记者小心翼翼步行在猫道上,不多时后背已被汗水浸透。
“快的话需要半小时,慢的话1小时足矣。”吴友康告诉记者,他和同事调整好跨中悬索,又赶紧返回主塔调整边跨悬索。在主桥墩顶端,悬索穿过鞍座,只见棱形的悬索在这里变为正方形。“如此变形是为了悬索更好受力。”他介绍。
工人在边跨调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鹏 摄)
攀上189米高的主塔,一幅“4D版”立体交通画卷叠映在眼前:凌晨,鄂黄大桥上车流如织,长江航道中货船穿梭,三江港和鄂州北站“铁水”联运繁忙有序,花湖国际机场的货运飞机在头顶起降。
“这里汇聚了‘铁水公空’四种交通方式,是中国交通现代化的缩影,每次看到这一幕,身为建设者的无限豪情油然而生!待我结婚后,一定会带着妻子和孩子来这桥走一走、看一看!”吴友康憧憬。
站在主塔南眺,花湖国际机场灯火通明。(湖北日报通讯员夏金灿 摄)
花湖国际机场自2022年7月17日投运以来,累计开通国内国际货运航线93条,货邮吞吐量累计突破142万吨,年货邮吞吐量排名全国第5。今年1月23日,单日货邮吞吐量达5999吨,创开航以来新高;春节前一周,单周货运航班量926班,跃居全国第一。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