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开栏语
临江听风,春风十里,万古江河,奔流不息。
时间带走了很多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丰美馈赠。文明,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标识,亦是城市文化的根基,更是文化创新的宝库。文明之美,引人向善;文明之基,植于传统;文明之魂,蕴于深厚。一桩桩孝义善举,一个个平凡好人,是他们,演绎出了宜都这座古城的文明新风尚。
“临江听风”——声音故事专栏,对身边的“平凡绽放”予以推介,凝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为我们共同的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让我们共同传承精神血脉,共同描绘城市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人性之美。
第一期:
“身边好人” 邓昌雄的故事
1971年,18岁的邓昌雄成为沈家冲村小学的教师。那时的山村没有理发店,村民剪发需步行大半天到集镇,花费5分钱排队等候。面对学生凌乱的头发,邓昌雄自学理发手艺,用一把剪子开启了“义务理发”的生涯。“那时候在乡里当老师,不剪头发的很少。”据他介绍,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学生们大多选择去城里理发。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学生们大多选择去城里理发。从青涩少年到两鬓斑白,邓昌雄老师在讲台上为学生挥洒汗水、传授知识,他也用剪刀剪去了学生们的烦恼。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
2013年,邓昌雄退休,本可随女儿进城享清福,但他选择留在山村。一次偶然的闲聊,他听说独居老人龚志兵因腿脚不便,理发成了难题。次日,邓昌雄带着工具上门,看到老人“头发两三寸长,胡子拉碴”,当即决定重拾剪刀。
“老人有的瘫了、有的病了,也不能走动了,上门跟他们剪一下也可以……我如果收钱,就不会做这个事。” 从最初的质疑到信任,他用行动化解了村民的戒备。独居老人王文洲曾将他当作骗子,邓老师连续5个月的坚持上门,让老人感叹:“你算是做了一生积德的事!”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
邓昌雄的“理发铺”没有固定店面,只有一辆电动车和一套工具。他脑海中记录90多位老人理发需求“秘籍”——谁需每月一剪,谁爱短发露耳,谁家路远需提前出发。94岁的王文洲每月翘首以盼他的到来,理完发总舍不得他走:“你是个好人!”
除了理发,他还是老人们的“知心人”。送医送药、倾听烦恼,甚至自掏腰包带水果糕点。有老人偷偷塞腊肉、红包,他总笑着拒绝,“这是一点小事,算不得什么。”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
2024年,邓昌雄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11名志愿者加入“邓昌雄流动义剪服务队”。他们走村入户,将温暖从沈家冲扩展到周边村落。2025年春节前,服务队为100多名老人理了“过年头”,剃去旧岁的疲惫,迎来新年的清爽。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可以照亮整片山。”志愿者队长杨梦说,“邓老师教会我们,善意的传递比剪刀更锋利。”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
剪刀未老,温情长存。50年,从手动推剪到电动工具,从摩托车到电动车,邓昌雄的“装备”在变,初心却从未动摇。妻子从担忧到支持:“他闲不住,看到老人们开心,我也高兴。” 如今,71岁的他依然奔波在山路上。有人问他何时停下,他总说:“等我走不动了,需要别人帮我剃头时,这事儿才算完。” 而乡亲们的心声却是:“邓老师,您可千万别‘退休’啊!”
一把剪刀,剪不断半世纪的情谊;一辆电动车,载不动满山乡的牵挂。邓昌雄的故事,是深山里的一盏灯——照亮了“老有所依”的朴素愿望,也点亮了“助人为乐”的文明之光。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