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临江听风】声音故事 | 四十年非遗路,一生楠管情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2-19 09:43:11


写在前面


临江听风,春风十里,万古江河,奔流不息。

时间带走了很多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丰美馈赠。文明,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标识,亦是城市文化的根基,更是文化创新的宝库。文明之美,引人向善;文明之基,植于传统;文明之魂,蕴于深厚。一桩桩孝义善举,一个个平凡好人,是他们,演绎出了宜都这座古城的文明新风尚。

声音.jpg

“临江听风”——声音故事专栏,对身边的“平凡绽放”予以推介,凝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为我们共同的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让我们共同传承精神血脉,共同描绘城市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人性之美。














第二期:

四十年非遗路,一生楠管情

彭世荣,一位扎根乡村42年的民间艺人,以楠管为笔,以坚守为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书写着非遗传承的动人篇章。从青丝到白发,他用一根楠竹管、一副铜钹,把家长里短唱成故事,把政策新风谱成曲调。他总结提炼现代楠管“三功四法”,紧贴时代主旋律为百姓创作、为百姓代言,创作近百件优秀作品,登台表演上万场,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楠管先生”。


01
初心如磐: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

18岁那年,彭世荣步行百里拜师学艺,从此与楠管结下不解之缘。为练就一副“铁嗓”,他每日清晨对竹林开腔,手指因敲击铜钹磨出血泡,喉咙沙哑数月仍不言弃。这份执着,让他从“门外汉”蜕变为技艺精湛的“楠管先生”。他背着楠管走遍全市155个村社,在田间地头、红白喜事中即兴创作。一次演出中,他即兴唱响脱贫故事《断穷根》,引得村民潸然泪下。一位老人紧握他的手叹道:“你唱的就是我们的生活!”












02
破局出新:让非遗“活”在当下

为突破传统楠管表现局限,彭世荣摒弃冗长唱腔与松散说白,融合顺口溜、脱口秀、评书等元素,赋予楠管鲜活的时代气息。他打破单人单口的传统形式,创作群口楠管与情景表演。《老彭收徒记》融入年轻人钟爱的RAP,登上央视荧屏;《“数”说党的二十大》以“土味+时尚”的宣讲方式登上学习强国。他的作品《用“新”说唱十九大》《守望》屡获省级大奖,更吸引数百名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楠管不是‘老古董’,而是活在当下的艺术。”彭世荣用创新证明,传统与潮流本可共生。












03
薪火不息:点亮传承的灯塔

“带徒弟比唱楠管难多了!”彭世荣的感慨道出传承之艰。虽徒弟能坐满“八仙桌”,但坚持者寥寥。为此,他搬工作室至自家小院,手把手教授铜钹节奏,带弟子走访老艺人、整理古籍唱本。徒弟高鸣说:“他总教我们,技艺在手上,根脉在心里。”如今,他担任宜都“金种子”文艺宣讲志愿者,培训爱好者200余人,培养出39名年轻传承人。他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让政策宣讲充满温度,更让非遗火种生生不息。













彭世荣的一生
是文化坚守的生动注脚
他以热爱为舟,以坚持为桨
在田间地头守护传统
于时代浪潮中创新求变
正如他唱的那句:
“楠管声声传四方,文化根脉永流长!”
一根楠竹管,半生赤子心

彭世荣的故事,没有尾声


责任编辑:党艳秋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