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陈有为
皮肤薄如蝉翼、血管细如发丝,身体只有成人的手掌大小。超早产儿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巴掌宝宝,出生后常面临着呼吸、感染、喂养等重重关卡,从来都是医学的难题,也是守护生命之歌的一曲“变奏”。好在有了一群坚守信仰的白衣与顽强小生命的携手奔赴,变奏演绎出一曲圆满动听的和鸣。
“出生100多天啦,宝宝体重赶上了同龄人,发育也很好。”2月11日,30岁的吴琳(化名)带着一脸幸福的微笑特意来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向医护人员再次表达自己诚挚的谢意。回忆三个多月前早产诞下孩子时的惊心动魄,她感慨不已:“没有医护人员90天的全力救治,帮宝宝闯过重重关卡,真的不会有今天!”
吴琳是武汉的一名家庭主妇,2024年幸运地怀上了二胎,但二胎的孕育之路十分不易。去年10月,孕22周左右,她因先兆早产、感染等原因来到协和医院产科保胎治疗。在产科朱剑文教授的帮助下,坚持到了孕24周,未曾想胎盘大面积早剥,无法继续妊娠。为保障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朱教授团队帮吴女士成功诞下了一名“龙宝宝”超超。
刚出生时,超超身高不足24厘米。
胎龄未满28周的宝宝称为超早产宝宝,体重低于一千克的又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宝宝,超超就属于这样的“双超宝宝”。他出生时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呼吸、消化等重要脏器系统发育均不成熟,出生后将面临重重险阻。
“对于超早产低体重宝宝,每一项操作和处理都必须精细化,不容有任何闪失,特别是出生体重只有650克的超超,每项措施都是与死神抢生命!”新生儿科刘亚兰教授介绍。
2024年10月30日,超超一出生就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由刘亚兰教授团队负责监护。通过模拟妈妈子宫的环境,降低周围声音、光线的影响,医护们让超超在保温箱内有安全感地生长。入科时,超超身高只有24厘米,皮肤如胶冻般泛红,胳膊比成人手指还要细,皮肤薄如纸,血管纤细,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生命体征微弱,无法自主呼吸。团队采用逐步降级氧疗方式,从有创呼吸机到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再到高流量给氧、空气混合给氧,帮助他顺利闯过了“呼吸关”。
新生儿医护团队为孩子当起“临时爸妈”。
新生儿医护团队为孩子当起“临时爸妈”。
更为艰难的是,为提供新生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护士需要在宝宝细如发丝的血管上完成PICC置管穿刺,打通“生命通道”。每天喂养也必须精细到克,根据孩子的体重和健康状况,从0.5毫升、1毫升、2毫升慢慢往上加。在刘亚兰等“临时爸妈”的悉心照顾下,超超又接连闯过营养关、感染关。
“宝宝能够活下来,对全家人来说是一个奇迹,一切得益于新生儿科医护的精心治疗与照顾!”吴女士感激道。2月1日,住院90天后,体重增至2.2公斤的超超重回妈妈的怀抱。
“我们欣慰地看到一个个早产儿的生命奇迹在这里被创造,最终重回父母的怀抱,让家庭更圆满!”协和医院儿科主任王琳教授介绍,随着医学的进步,如超超这样的“巴掌宝宝”在医院被救活并不少见,2021年医院新生儿科就成功救治了一名胎龄25周体重630克的早产宝宝“阿不”,目前“阿不”非常健康;2023年胎龄26周、体重仅550克的超早产宝宝也成功被救活。此次胎龄24周“巴掌宝宝”超超的救治成功,刷新了协和医院最低龄早产宝宝救治纪录。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