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通城精魂在古桥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2-13 15:09:00
古邑桥乡


桥,跨越河水连接两岸的建筑物,简单而朴实,牢固而实用,古代多以石材建造,现代则是钢筋水泥浇筑。

位于湘鄂赣长江中三角核心的千年古邑——通城,地势因南高北低,落差超过1000米,河流密布,形成了“三溪九港十八洞”的独特自然地貌,为古桥文化之乡赋予了得天独厚的营造理由。

据清代同治《通城县志》记载,从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至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通城共存有195座古石桥,主要有石拱桥、石梁桥和石板桥等类型,少部分木石混合桥,还有少数受建桥资金所限的跳石桥。

到了1985年的《通城县志》记载,通城古桥仍有62座、跳石24处。但随着经济发展,现代建桥技术普及,许多地方古桥旁边修建了更加宽大的新桥,古桥逐渐失去其通行功能,人们有了新桥就忘了老桥,加之历年洪涝损害,许多古桥桥墩受损,条石遗失,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到了200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通城古桥终于纳入县级不可移动历史文物保护,这时通城境内仍有古桥38座。但经过2011年那场千年难遇的特大洪水,像气势恢宏、能行马车的古磨桥也条石尽毁,桥墩削平,已湮埋于泥沙之下,难觅踪迹。现在,县内保存完好的古桥还有近30座,屈指可数,座座金贵。

先是东片区相对较少,简单朴素,如四庄乡寺背村福兴桥、沙堆镇大柱村平易桥等。

其次是南片区逐渐增多,堪称精品,如关刀镇东山村神人桥、台源村万家桥、水兴村永古桥,麦市镇冷塅村关山桥、天岳村牮楼桥,塘湖镇南虹桥、荻田村圣人桥、望湖村兰若寺桥等。

然后是西片区古桥密布,年代久远,如五里镇磨桥村石拱桥、相思村相思桥,马港镇潭下村杨家桥、易塅村花岭桥、界上村三埠桥、毛塅村大冲毛家桥、中塅村荷叶桥、马洞村白羊桥、程坳村水口毛家桥、石溪村对门桥、何婆桥村何婆桥等。

最后是北片区桥形独特,意义非凡,如大坪乡韩岭村要紧桥、青山村和尚桥、沙口村汤家桥,北港镇方塅村永寿桥、大界村楠木桥、雁门村大平桥、枫树村枫树桥,石南镇虎岩村双港桥、鲁湾村螺蛳咀桥等。

图片

磨桥



九眼桥魂


通城古桥中最有名气的当数隽水河上九眼桥,本名“拱北桥”,因位于县城北面,取名拱卫北门之意。因为此桥为南宋本县状元杨起莘倡修(1259年),又含有面北谢君恩之意,所以民间也有叫“状元桥”,既表达通城人民崇敬读书人荣登状元之意,也表达人民纪念感恩杨状元为家乡修桥之意。桥为九个半圆形石拱连接而成,桥面倒映水面,形成九个圆圈,酷似九眼,北与高耸入云的千年雁塔辉映,南与气势恢宏的拱北城楼照映,“九虹卧波”与“雁塔穿云”相搭配堪称通城八景之首,为通城历史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

遥想当年,每天九眼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桥下竹排穿梭,船公吆喝,一座桥承载了多少家族、多少先祖繁衍生息的生计,绵延700多年,直到1938年11月8日日寇进犯通城才戛然而止。

当时国民革命军以九眼桥为屏障阻击南下准备进攻长沙的日军先遣部队,攻防战斗非常激烈,桥头桥面双方尸横遍野,鲜血染红整个桥面和河面。直至日军重炮部队赶来,据桥险而守的优势不再,国军才不得不弃桥撤离县城,并含泪炸毁这座历史名桥,以阻止和减缓日军追击。

直到建国后,人民政府在九眼桥墩遗址上游30米处修建了“通城大桥”,虽然这是唯一以县名命名的大桥,但在通城50万人民口中,仍愿将其称为“九眼桥”,可见其历史份量之重、根基之远、情怀之深已无可动摇。直到如今,仍有部分家长悄悄地带着即将高考的孩子特意从此桥上走过,期盼孩子能像当年杨状元一样金榜题名,荣报乡梓。

通城县城南秀水河上以前也有一座气势恢宏且做工精美的古桥,名为“朝宗桥”,相传为明代城内文人墨客募建,旨在纪念通城汉人绝大多数是从南面江西迁徙而来,取朝向祖宗之意。建国初期朗桥旧貌犹存,许多高龄老人都见过。当时桥为四墩三孔,桥面建有风雨廊亭,与现今的东阁桥相似。民国时期,许多青年爱国学子怕吵醒亲人,经常天刚蒙蒙亮就在此桥上晨读,书声朗朗,所以老百姓又叫“朗桥”。桥头还有一个供路人休憩的亭子和几棵大柳树,桥下有一汪碧水在此回旋,故名“回澜阁”,鱼虾多藏于此,偶尔潜出水面抢食柳花,常有县民在此垂钓,所以这里也是通城古八景之一,叫“秀水回澜”。

通城像杨起莘这样的文人官宦功成名就后,为家乡捐建一座桥来反哺乡梓养育之恩者代代有人传承。比如相思山下相思桥,传说为清代乾隆年间当地出了一个三品官员修建;老马港的马港桥,传说为当地出去的官员赵纪瑞(清末云南省府大员,曾力抗法国殖民者,划定中缅边界线)主导修建。

图片

九眼桥



灵官桥贤

“靖康之难”诞生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南宋是通城历史上最动荡,也是文化最辉煌的一个时代,大多数姓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为此时期迁入通城,县内几座名桥多修建于这个时代。

通城自商周以来为古瑶等少数民族聚集地,瑶汉杂居长达2000余年。南宋时期大量北方贵族举族迁至长江沿线,不断挤压南方少数民族生存空间,最终引发洞庭湖钟相、杨么起义,而通城本土瑶族先民参与其中,被南宋名将岳飞奉旨镇压后,大部分已逃离通城往南迁徙,留下大片土地荒芜。十室九空的通城,也就成了汉人迁居的黄金宝地。其中就包括北宋江西著名诗人黄庭坚的第八代后人黄子贤。

黄子贤一生饱读诗书,却热衷于经商兴业,为打通通城至平江的古驿商道,于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散尽家财,倡导族人在隽水河上游中段支流,一举修建了三座精美的石拱桥,分别为招贤桥、荷叶桥和佛坳桥。

这三座石拱桥是目前通城有据可查存世时间最久远的古石桥,早已列入全国古桥名录,并且是扎堆的三座,实属罕见。

尤其是招贤桥,桥上刻有铭文“宋黄子贤立招贤桥”八字,由于桥头曾有一座灵官庙,所以俗称“灵官桥”。该桥拱顶宛如一轮弯月,充分利用了圆拱力学原理,横跨两岸山石之上,以山为墩,可谓巧夺天工。桥洞高约5米,再大的洪水也难伤桥身半毫,历经五朝760年仍然牢固如初,雄伟壮观,堪称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之精品,已被列入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通城网红打卡必到之地。

像黄子贤这样为富一方,却主动担当,热衷于为地方修桥者遍布全县。通城几乎每一座古桥都不是官方主修,而是靠民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公益传统修建而成。像石南镇的石南桥,原名叫石谭桥,传说为一个姓谭的石匠带头修建;北港镇贯青桥相传为胡姓贯青公带头倡修;马港镇潭下杨家桥相传为杨姓村民募资修建。

图片

灵官桥



南虹桥美


通城不仅有文人达官、商贾巨富以修桥铺路为荣的优良传统,也有妇女主导修桥、抗争自然的凄美故事。修于清代咸丰七年(1857年)的塘湖镇南虹桥,无疑是存世古桥最雄伟壮观的一座,传说为当地罗姓寡妇倾尽家产捐修而成。

南虹桥为六墩六孔连拱桥,桥高5米,长65米,宽5.3米,横跨塘湖港上游,桥面有石护栏,桥头有石牌坊。立于桥下,高耸挺拔,气势磅礴,有如长虹卧波,所以叫南虹桥。又因桥下碧波荡漾,两岸松树青葱,四季如春,如诗如画,所以又称为“渡江春”。谁能想到这样巍峨而秀美且耗资巨大的石拱桥,却是一位女子为纪念深爱的丈夫而建。

传说南虹桥河对岸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饱读诗书却看破朝政腐败,弃文从商,经常早出晚归涉河水走出去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没几年就富甲一方。妻子在家相夫教子,纺纱织布,经常接济贫困乡邻。

有一天,丈夫腰缠一袋金银回家,正赶上倾盆暴雨,门口河水已开始上涨,但由于他着急回家见到自己心爱的妻儿,不惜冒险徒步涉水过河。这时突遇山洪暴发,将丈夫冲走了,淹死于山洪之中。

罗姓妻子变成寡妇后,痛定思痛,对着村民说:“这条河夺走了我的丈夫,我一定要在这里修一座桥,让外出的亲人们都能平安归来!”于是她散尽家产,甚至将房屋、田产、首饰、嫁妆等也全部变卖,历时数年终于修建了这座全县最雄伟的南虹桥。

恩爱夫妻不能白头,爱情却与桥永存。170多年过去了,一座桥同时拥有“南虹桥”和“渡江春”两个如此美丽的名字,无不默默传颂着罗寡妇这样执着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像南虹桥这样反映女子与自然抗争的修桥故事,还有马港镇的何婆桥,相传也是一位姓何的寡妇婆婆倾尽一生积蓄修建而成;位于十八洞之一的欧贞洞桥,也传说为纪念一位叫欧贞的汉媳瑶女而命名;位于关刀的鲤港桥为纪念一位嫁给谭姓先祖的鲤鱼精而得名。

图片

南虹桥



 牮楼桥奇


修桥工程是个精益求精的技术活,只有当地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石匠师傅才能主持修造。位于黄龙山天岳村的牮楼桥,见证通城古人修桥技艺之精湛可谓空前绝后。

牮楼桥修于明清时期,位于黄龙山天岳关下古驿道上,与其他石拱桥最大区别是桥中间偏东有一座2米多高的石塔,名为“惜字塔”。传说当时主持修这座桥的是县内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年石匠,竣工之时特意邀请他八十多岁的老师傅来参观。正在众人准备举行通行仪式时,老师傅突然叫停,说“这座桥存在很大缺陷,有塌桥危险”。中年石匠不服气,说“弟子虽然不才,但也修了几十年桥。这座桥我们一班人已不知从上面走过多少回了,怎么就有问题?”老师傅非常生气,当众斥责徒弟:“修桥为千年大计,人命关天,丝毫马虎不得,不改则以门规处置”。

原来经过老师傅仔细观察后,发现牮楼桥东西两边的石拱弧度并非在一个圆心上,东边比西边的弧度要略小一点,如果不仔细观察和认真测量是很难看出来。虽然这种微小的偏差对行人没有多大问题,但严重影响桥的承重能力,一旦遇到较大牛马车队就不一定能承受得起。

投资建桥的当地乡绅见他们师徒争论起来,更加生气,因为石拱桥一旦修成就无法整改,只能拆除重建,这样的损失谁也负担不起。

正在各方都为难之时,老师傅经过仔细墈查后,说“我有办法不拆桥也能确保此桥百年不塌”。几天后,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在桥中间偏东位置修建一座三层石塔,据说像是秤砣一样加重东边桥面重量,以达到东西两边受力平衡的目的。传说修塔的每一块石头都过了秤,精确到了“钱”(五克)。

桥修成后用三辆牛车拖三千斤石头从桥上经过测试,没有任何问题。徒弟羞愧不已,自知学艺不精,决定金盆洗手归隐山林跟随师傅继续学习,再也不见踪迹。

至于这座小塔为什么叫“惜字塔”,而不叫“压桥塔”?传说当地读书人遵照老师傅嘱托形成了一个习俗,将写错了的文稿都要拿到这座塔内火化,表示决不能让错误的书稿留传误了后人,既可能是读书人为纪念老师傅严谨治学的精神自愿如此,又有可能是老师傅想让后人用不断增加的纸灰重量来减缓石塔自然风化的重量,以达到延长桥的寿命。

从此,这座一开始就存在重大缺陷的石拱桥,已伴随着旁边牮楼村民400多年,早已过了当年老师傅承诺的100年保质期,至今巍然不动,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座这样的桥。牮楼桥就像法国的比萨斜塔一样缺而不倒,但其所使用的“石塔校重”鲁班秘法再也没有流传下来,成为天岳关上人们口口相传的神秘谜团,也成为中华桥梁史、古建筑工艺智慧、弧拱力学研究的一项奇迹!

通城有许多地名都是以古桥命名,比如关刀桥、磨桥、水兴桥、左港桥等,因为一座古桥就有一个募资建桥的动人故事,一座古桥就有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座古桥就有一串悲欢离合的乡愁记忆,一座古桥就有一番耐人回味的人生哲学。

通城人文之精魂在古桥!


图片

牮楼桥

图片

隽水大桥

图片

推拢桥


责任编辑:祝思思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