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每个武汉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汉阳门花园”
湖北日报 2025-02-13 12:08:47

武汉分会场再上央视元宵晚会
冯翔携手周传雄合唱《汉阳门花园》

湖北日报讯 (记者严芳婷、冯袁玥)“十年冇回家,天天都想家家……哪一天能回家,铫子煨的藕汤,总是留到我一大碗。”2月12日晚,央视2025元宵晚会,武汉分会场再度亮相,武汉歌手冯翔携手台湾歌手周传雄合唱《汉阳门花园》,用武汉方言唱出满满的武汉情。

2014年,武汉民谣歌手冯翔因思乡之情创作了《汉阳门花园》,“原本只是为自己写的歌,没想到创作完成的这十年间,慢慢成了武汉人的乡愁”。

歌中所唱的汉阳门花园位于武昌江边,因与汉阳古城隔江相望,开门见汉阳,取名汉阳门。《汉阳门花园》唱火后,顺应市民要求,这里正式命名“汉阳门花园”,并将名称刻在入口处的景观石上。汉阳门花园旁就是武汉长江大桥,融合轮渡、黄鹤楼、地铁红墙等元素,已成为武汉文旅新地标。

“此次《汉阳门花园》在词曲上都略有改编,歌词开头的‘小时候的民主路冇得那多人’改成了‘小时候的黄鹤楼冇得那多人’,想体现更多武汉地标元素。还有‘汉阳门的花园,属于我们这些住家的人’改成了‘正月十五的元宵,属于我们这些住家的人’,更体现元宵团圆的和美之意。”冯翔说,曲调的改编也更偏温暖、阖家团圆的意蕴。

冯翔使用原汁原味的武汉方言,周传雄用普通话对唱。周传雄祖籍湖北省公安县。“元宵节是年味的最后一天,很多武汉人已经开始上班了,也有很多人离开了家乡,开启新一年的拼搏。我和周老师用不同的嗓音,共同诠释对家乡的依恋,希望用歌声治愈漂泊在外的游子。”冯翔说。

“武汉很多人会唱《汉阳门花园》,我们把它改成了元宵节的版本,甚至把藕汤唱在歌里,把对于家乡味道的诠释,在一个新的、很温暖、很清新的调子里表现出来。”春晚总导演于蕾解读武汉分会场节目。

节目中,众多武汉市民围聚于二人旁边合唱,镜头闪过长江大桥、汉口里等城市地标,舞龙舞狮、高龙、打铁花、汉剧、杖头木偶等表演,展现了武汉的年俗文化。结尾联欢式大合唱《洪湖水浪打浪》,体现湖北人民质朴的乡土眷恋。

“借这首歌,我想表达,不管城市怎样变迁,人来人往、阖家团圆的烟火气从未变过,汉阳门花园永远都会在武汉人的心里。不管武汉人走到哪里,家乡的年味永远牵挂着游子的心。千万武汉人民用勇往直前、敢拼敢闯的精神助力家乡的腾飞,翘首以盼更高荣光路上的重逢。”冯翔说。

元宵晚会看哭多少海内外游子
每个武汉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汉阳门花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刘洁 汤炜玮

“十年冇回家,天天都想家家,家家也每天在等到我。哪一天能回家,铫子煨的藕汤,总是留到我一大碗……”

2月12日晚,央视元宵晚会上,武汉本土歌手冯翔和中国台湾歌手周传雄深情献唱《汉阳门花园》,汉味经典再度刷屏。

家家(武汉话“外婆”之意)、铫子藕汤、长江大桥……充满地域特色的武汉IP,勾起游子思乡之情。元宵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连线多位海内外武汉人,倾听他们心中的“汉阳门花园”。

cb202502121254543194105w19.jpg
加拿大籍华人徐国珩:
汉阳门承载着80后的童年记忆

当地时间2月12日8时,加拿大多伦多,乘坐地铁上班的徐国珩通过手机收看了央视元宵晚会,听到武汉话唱起《汉阳门花园》,徐国珩眼眶湿润了。

徐国珩今年42岁,出生于武汉市青山区,16岁时只身赴加拿大求学,目前在多伦多市政厅工作,接到记者的电话,他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30多年前。

徐国珩说,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市民往来武昌汉口主要有两种方式——乘坐公共汽车走长江大桥,或乘坐轮渡过江。

“小时候父母带我们到汉口玩,汉阳门是必经之路。”徐国珩说,从青山开出的16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就是汉阳门,下车后走50米就是中华路码头。

“那时候轮渡码头是武汉的交通枢纽,汉阳门自然很热闹,附近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电话里,徐国珩的父亲徐绍斌接过话头,他回忆,那时,他和妻子几乎每两周就要带徐国珩到汉口逛逛,汉阳门的烟火气、轮渡里的机油味、江汉路的人挤人承载了一家人的欢乐记忆。

徐国珩说,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爷爷经常骑着“二八大杠”,带着自己从青山江堤一路行至长江大桥下,明口平台上熙熙攘攘的外地游客,就是自己对热闹的最初认知。

“我有5年没回家了,天天都想家家,家家也每天在等到我,哪一天能回家。”轻轻哼唱《汉阳门花园》,电话那头,徐国珩有些哽咽,“家乡变化很大,争取今明两年抽时间回来看看。”

cb202502121815171456268ja4.jpg
人福埃塞药业总经理凌征勇:
单曲循环后,忍不住把歌分享给老乡

“歌里面唱的汉阳门,上大学时经常路过,还有附近的司门口,也经常逛,一晃好几年没去了,不知道那家面馆还在不在了。”当地时间2月12日7时,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凌征勇打开手机,看到武汉老乡推送给他的歌曲《汉阳门花园》,心中一阵感慨。

凌征勇,人福埃塞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14年来到非洲工作,一干就是11年。“以前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读书,离司门口很近,上完课经常和同学一起去那里吃小吃,真怀念那段时光。”凌征勇说。

今天是元宵节,团圆的日子,但对于凌征勇来说,却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在亚的斯亚贝巴,路上没有大红灯笼,街边也没有热腾腾的汤圆,只有陌生的景色,和说着阿姆哈拉语的工作伙伴。

“单曲循环了好几遍,鼻头有点酸,忍不住发给在这里工作的中国老乡,大家都很怀念在武汉的日子。”凌征勇说,很想吹一吹江边的风,看一看黄鹤楼,吃一碗黑芝麻汤圆。

“爸爸,你吃汤圆没有?我刚刚吃了5个。”当地时间中午十二点半,凌征勇打开微信,与在武汉的家人视频通话,电话那头,孩子活泼开朗,家里充盈着节日氛围,他深感欣慰。

得知今晚的元宵晚会,武汉本土歌手冯翔和台湾歌手周传雄合唱《汉阳门花园》,凌征勇有些激动:“都是我喜欢的歌手,但下午还要拜访客户,时差原因不能看直播晚会,晚上,一定会看重播。”

“突然想吃热干面了……”采访结束时,凌征勇说。

cb2025021218474770093283ny.jpg
北京民生银行工作人员张春艳:
仿佛看到童年的我,正拖长声音喊“家家”

“晚上看了元宵晚会,听到《汉阳门花园》里熟悉的乡音与烟火气,我的乡愁一下就被激活。”在北京民生银行工作的武汉人张春艳说,2012年从武汉的建行辞职到北京工作,起初的两三年,逢年过节都会回武汉。现在孩子大了,家里的事情多,回武汉的次数越来越少,近两年都没有机会回去。

“细品歌词,我熟悉的那个大江大湖、侠骨柔情的城市,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成长过程中的画面一帧帧地在我脑海里展开。”张春艳说,当“家家”两个字蹦出来时,我仿佛看到童年的我正在院子里,看着煤炉子旁忙碌的背影,我拖长声音喊“家家”。

“离开武汉,在外地喝过广式老火汤、江浙腌笃鲜,骨头里依然刻着对铫子藕汤的思念。那种用蜂窝煤慢慢煨出的汤汁,粉藕拉出的银丝能织成网,那是我童年幸福的源泉。”

“我的手机相册里有一张以蛇山为背景的童年照,一直不舍得删。”张春艳说,爷爷骑着自行车载我过长江大桥,仿佛就在昨天。

歌词中“留到我一大碗”,将温暖的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这背后也有无尽的惋惜。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些老城图景正在消失。“我们这一代游子像候鸟,既庆幸手机地图还能导航到记忆坐标,又害怕某天连乡愁都变成需要解说的非遗文化,我怀念武汉人麻利的做事风格,我想念武汉家人亲切的呼唤,希望我的故乡越来越好!”张春艳说着,哽咽了。


详见2月13日湖北日报一版、五版>>

责任编辑:陈玉萱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