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汉阳门是个什么“门”?
湖北日报 2025-02-13 07:29:12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冯袁玥 杨千帆

总台央视2025元宵晚会,武汉分会场再度亮相,武汉歌手冯翔携手周传雄合唱《汉阳门花园》。

2月12日上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位于武昌江边的汉阳门探访。尽管是工作日,仍有不少游人来此,与长江大桥合影留念。码头平台上,挂满了鲜红的灯笼,隔江眺望,清晰可见龟山电视塔。

既然在武昌,为什么会叫“汉阳门”?

“因隔江与汉阳铁门关遥相呼应,与汉阳古城隔江相望,开门见汉阳,所以取名汉阳门。”73岁的“红巷爷爷”周诗华,作为老武昌居民,他对这里深有感情。当天上午,他正戴着志愿者红袖章,在这里维持秩序。

冯翔的一首《汉阳门花园》,让这里更加广为人知。歌词中写道:“小时候的民主路冇得那多人,外地人为了看大桥,才来到汉阳门,汉阳门的轮渡,可以坐船去汉口,汉阳门的花园,属于我们这些住家的人。”周诗华说,这些细节都是老武汉街坊的真实生活写照。

“我老家住汉口,后来在武钢上班,定居到武昌,总要来汉阳门老码头坐轮渡。最早5分钱一张船票,后来涨到1毛5,现在已经是1块5了。尽管现在交通方便,但是回汉口还是喜欢坐个轮渡,看看江景落日。”周诗华说。

汉阳门旁就是武汉长江大桥,融合轮渡、黄鹤楼、地铁红墙等元素,这里已成为武汉文旅新地标。“每到逢年过节,码头挤满了游客,夏天水涨起来,年轻伢来这边跳水,一年四季都是热热闹闹的。”周诗华退休后,加入“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常和社区老街坊一起,在汉阳门维持秩序。

与码头相隔一条马路,汉阳门花园修得越来越好了。在汉阳门花园坐一坐,或婉转或高亢的武汉话不绝于耳,老街坊们自在地跳着广场舞,环卫工人细心擦拭雕像上的水珠,公园里随处可见金元宝挂件,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汉阳门所在地建了一个小花园,种了不少蜡梅花。冬季花开,香气扑鼻。20世纪90年代末。武汉建设“三小”绿地提速,花园变成游园。

《汉阳门花园》唱火后,顺应市民要求,这里正式命名为“汉阳门花园”,并将名称刻在入口处的景观石上。元宵期间,这里挂起了灯笼、元宝,周诗华说,每天早晚,自己都会约上三两老友,来这里听个歌、打个牌、跳个舞。

那么,汉阳门究竟是个什么“门”?

资料显示,汉阳门是老武昌九座城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在南宋时就已有记载,原址位于今天的民主路与临江大道交汇处。

在古代,汉阳门一直是武昌通往汉阳、汉口的交通要道。据《江夏县志》和《湖北通志》记载,1574年汉阳门设有扬子江渡,直达汉口;清时置大江渡,又名汉阳渡。之后一段时间,汉阳门一带先后修建了五座码头。由现在的桥头堡北侧起,依次分别为:汉阳门上码头,汉阳门中码头,汉阳门下码头,煤驳停泊码头和衡善堂码头。

武昌起义成功之时,象征共和的九角十八星旗,在汉阳门和司门口鼓楼同时升起。到了1927年,国民政府开始拆除武昌古城,汉阳门等城门随之消失,但“汉阳门”作为地名保存下来,见证了重要时刻——

1927年2月,毛泽东在汉阳门附近的都府堤41号住所,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汉阳门码头前100米的江中入水畅游长江,连续3天,毛主席3次横渡和畅游长江,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

“红巷爷爷”周诗华接受记者采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千帆 摄

2月12日早晨,周围街坊来汉阳门花园跳广场舞。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千帆 摄

2月12日元宵节,游客来汉阳门码头打卡长江、武汉长江大桥等景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千帆 摄

责任编辑:杜宇慧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