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许旷 李婷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武汉因病逝世。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曾礼赞,我们的很多院士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2月8日上午,武汉市武昌区张之洞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吊唁仪式现场,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人们自发列队,悼念这位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入海的先驱。
据第七一九研究所统计,8日至9日两天,有近万名武汉市民来到吊唁仪式现场。
正值这个冬天最冷的时候,武汉人民为何要在寒风中排成长龙,争相缅怀黄旭华院士?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答案——
送别黄老不仅是人民对这位功勋科学家的深切缅怀,更表达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对于英雄的崇高敬意。
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师生悼念黄旭华院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王琰 摄)
步履蹒跚的老人,颤巍巍登上近30级台阶,献上白菊,寄托哀思;戴红领巾的少年,挺直身躯,庄重敬礼,致敬英魂。
吊唁的队伍从一楼台阶蜿蜒而上,一直延伸到二楼的吊唁厅门口。市民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黄老的敬仰。
8日上午9时,吊唁仪式在第七一九研究所总体楼二楼大厅设置的灵堂举行。这不是简单的告别,而是英雄精神在英雄之城最壮阔的回响。
最早赶来的,是一群相互搀扶的耄耋老人,他们大多是黄老生前的同事。
“黄老永垂不朽,这一生能跟着他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出力,我感到很荣幸。”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职工胡天福曾与黄老共事,第一时间赶来送别自己最敬佩的黄老。
一位军校在读学员,手捧两束鲜花来了。“一束是自己的,一束是代同学敬献给黄老,同学因故不能来,就帮他把这份哀思带来。”这位田同学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我是一名国防科技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就知道黄老的故事,被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和黄老一样,能够为国防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全部。”
“英雄的身影从未远去,英雄的精神必将永存。”专程赶来送黄老的省军区退休干部杨成舟感慨地说,“黄老用毕生心血铸就的‘深海长城’守护万里海疆、万家灯火,他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精神之魂,是一个时代的先锋。”
“黄老为国家核潜艇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一生,让我们无比感动和敬佩。”武汉市民邬志翔说,有幸和黄老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一定要来送别,表达对黄院士的敬意和怀念。要传承和弘扬黄老的奉献精神,把英雄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未曾谋面,满怀感恩。
“一定要来送别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很感激他。”
“黄老甘当无名英雄三十年,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作为武汉人,必须为黄院士送行一场,表达我们对英雄的敬意。”
采访中,市民们的一句句话语质朴感人、直抵人心。
9日17时,是原定现场吊唁黄旭华院士的结束时间,仍有大批市民匆忙赶来悼念黄老。
20时许,天已经完全黑了,95后徐青匆匆赶来,为黄老送上了一束白菊。“得知黄老去世时,正在外地出差,为了赶上吊唁,提前结束工作赶回了武汉。”徐青告诉记者,“黄老是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年轻人最该追的星。”
黄旭华的百年人生落幕了,他却在这座英雄之城举起了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他的传奇人生、深潜故事、不朽精神早已镌刻进市民的心中、融入城市的血脉。
吊唁现场,一幕幕画面令人动容。
队伍中,一位母亲牵着两个孩子的手,格外引人注目。她的手中拿着一本名为《老船长与蓝鲸》的彩色绘本,封面是黄旭华手持潜艇模型的卡通插画。
“这本书里有黄旭华爷爷的故事。”9岁的姐姐夏东雨轻声说道,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英雄的崇拜。6岁的弟弟孙天文也凑过来,翻开绘本,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讲述着黄老的事迹。
母亲夏庆华站在一旁,眼中含着泪光。她说,孩子们了解黄老的事迹后,对他充满了敬佩。得知黄老离世的消息,她这几天一直在搜索黄老的相关报道,越看越触动,就想带着孩子前来送行,“虽然他们年纪还小,但我想他们会记住这一刻。”
队伍的另一端,家住附近的武汉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浩坤说:“小时候就听家里长辈讲过黄老的故事,教导我们要以黄老为榜样。我们要接过接力棒,迎头赶上,把黄老的心愿和遗志传承下去。”
从辛亥首义第一枪到长江抗洪人墙,从抗疫逆行者的背影到烈火中托举生命的臂膀,这座城市见证了无数英雄以无声的力量托举起民族的脊梁。
历史的长河中,武汉始终是一座激荡家国情怀、厚植英雄基因的城市。而今天,黄旭华的英雄故事在街头巷尾口口相传,掀起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浪潮。
在吊唁现场,灵台周围摆放着10余个花圈,落款处只有“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等代号,却无具体姓名。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正是新时代的“黄旭华”,他们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大地上看不到我的身影,蓝天下不会与你相逢,你不会知道我在哪里,我在大洋深处默默潜行,波涛中我有钢铁的意志,英雄的自豪激荡在心中。”83岁的第七一九研究所办公室原主任刘润林轻轻哼唱着,这首《英雄核潜艇》是黄旭华生前业余时间最喜欢唱的歌曲。
“这位爷爷是谁?”
“他叫黄旭华,是一位建造核潜艇的大英雄,在我们武汉工作和生活,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
吊唁仪式现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为黄老献花。有年幼的孩子尚不知道照片中的老者是谁,也在父母的带领下,跟随引导,三鞠躬,献上鲜花。
“要让孩子知道,先辈的负重前行,才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年轻的母亲对记者说。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没有黄旭华这样赫赫而无名的英雄,就没有今日的盛世中华,是他们给了我们最硬的一根脊梁!
“传承功勋梦想,成就顶天立地中国好少年!”
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百余名师生,前来吊唁黄旭华院士,他们把洁白的菊花依次放到黄老遗像前。
“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对黄院士的感激与不舍。”中山路小学德育副校长柳丽说,得知黄旭华院士离世的消息,学校连夜制作了黄老的木制雕塑。
中山路小学和黄旭华缘分深厚,黄旭华的女儿、外孙都是中山路小学毕业生。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中山路小学一直受到黄旭华的关心和帮助。2024年3月,黄旭华为孩子们题词:“祝中山路小学科技原创启蒙教育,成就顶天立地中国好少年。”
“我们都很崇拜黄爷爷,他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我要以黄爷爷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山路小学千家街校区一(3)班学生马舒桐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英雄群体、英雄人物。
“2022年的夏天,我们在大院里遇见,他还在嘱咐大家,要把更多的年轻人引到核潜艇事业上来,让这条路越走越宽。”81岁的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研究员曹志荣回忆和黄老相处的最后片段。
11岁的陈柏睿跟着爸爸过来,作为第七一九研究所的子弟,他从未听爸爸讲过工作。但通过黄旭华院士的事迹,他隐约明白了这群“赫赫而无名”的人为之奋斗的事业。
“长大了,我也想做大英雄!”生在英雄之城,在黄旭华事迹的激励下,“英雄梦”的种子深深埋进孩子们的心中。
国士无双!致敬国之脊梁!
英雄之城!立起英雄丰碑!
鲜花沿围墙摆满一路延伸
社会各界送别黄旭华院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许旷 王成龙 王际凯 沈早慧
未曾谋面,深受其恩!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连日来,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总体楼,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现场,社会各界纷纷前来献花送别黄老,表达深切缅怀。鲜花沿围墙摆满,一路延伸。
2月8日,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举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摄)
“黄老千古,让我们站起来了!”
“功绩长存,永垂不朽!”
山东、广东、上海、宁夏……入场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场看到,全国各地的民众送来的鲜花,整齐摆放,卡片上的留言道出对黄老的无尽追思。
“这单必须接!黄老隐姓埋名三十年,建造核潜艇,鲜花代表大家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一位快递员告诉记者,自己手中的这束花,是天津一位网友在线上平台订购的,自己接单后送到现场。
除了越来越多的鲜花,人们通过放置各种和黄老“深潜”一生有关联的物品,来缅怀这位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功勋科学家。记者现场观察到这些物品中,有核潜艇模型,还有与潜水相关的书籍。
武汉市民徐良一家三代人,前来吊唁黄旭华院士。
“黄院士是国之栋梁,我们一定不能忘了,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要永远怀念他、永远纪念他。”64岁的爷爷徐立眼含热泪,哽咽说道。
徐良告诉记者,得知黄院士逝世的消息后,他专门去图书馆借阅黄老的个人传记。“要把黄老的家国情怀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更加直观了解这段历史,向黄老学习,成长为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徐良说。
“国家强大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要让孩子们知道,没有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徐立说。
2月9日,花篮上的字条表达着对黄老的哀思和敬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小时候就听家里长辈讲过黄老的故事,教导我们要以黄老为榜样。他的离开,就像身边一位可亲可近的长者走了。”家住附近的武汉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浩坤说。
“黄老曾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他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年轻一代深深感佩!有国才有家,他是有大爱的一位前辈。我们要接过接力棒,把黄老的心愿和遗志传承下去。”张浩坤说。
80岁的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一研究所的退休职工许志同专程前来吊唁。三鞠躬后,他走出吊唁大厅,久久不愿离去。
许志同带来自己珍藏的一份中船重工内部报刊。该刊封面上,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黄旭华的照片。
2月7日、8日,黄旭华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在闵行校区木兰船建大楼前、徐汇校区山茶社纪念碑处举行了追思活动,还有不少师生在闵行校区以黄老命名的“旭华路”路牌下献上吊唁鲜花。
在船建大楼一楼大厅的“为祖国‘深潜’——黄旭华院士专题展”前,摆放着“长征一号”核潜艇模型,不时有学生前来献花缅怀。
“我们要学习黄老甘于奉献的精神,潜心钻研,努力为国家作贡献。”船建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庞正阳在专题展的大幅黄老照片前深深鞠躬,并献上鲜花。
2月9日,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第一展区,人头攒动。
“这里是官兵的宿舍,都是上下铺”“这里是潜艇的厨房,保障官兵的伙食”……工作人员带领几名游客进入“长征一号”核潜艇舱内,一边攀爬一边介绍着。
“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完成各种试验,黄老真的不简单!”一位游客一边参观,一边感慨。
2月9日,2名小朋友手握白菊前来吊唁黄旭华院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我们应该追这样的星,学这样的人!”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东湖校区初三学生侯柯羽说。
侯柯羽告诉记者,在书本上学习了解过黄旭华爷爷的事迹,从网上得知黄爷爷去世的消息,自己和三位同学约定一同前来为黄老献花。
2月9日,记者赶赴黄旭华的故乡汕尾,走进黄老的母校汕尾中学。
“得知黄老去世,我们十分悲痛,全校师生都在沉痛悼念黄旭华院士。”汕尾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杨其培回忆,2016年11月,黄旭华院士回到母校汕尾中学,挥毫题词勉励全校师生:“学好本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记者现场看到,如今这句题词悬挂在学校大门,学生们每天抬头可见。2020年10月,黄旭华院士再次为该校题词:“热烈祝贺母校汕尾中学120周年校庆:爱国立德,教书育人;严谨办学,全面发展。”
“这些话语,一直激励着全校师生。”杨其培说,2017年,黄旭华将当时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部分奖金,捐给汕尾中学和白沙中学两所母校;2021年,黄旭华通过汕尾市教育基金会,再次向汕尾中学捐资。
“对黄老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杨其培说,汕尾中学以两笔捐款为基础,设立了旭华奖(助)学金。
在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努力下,中国海军核潜艇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如今,黄老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那“此生许国”的精神永留人们心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 通讯员 陈仕凯 黄小斯
“黄老一路走好!”
“我们要永远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继续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
2月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赶赴黄旭华的故乡广东省汕尾市,感受当地群众对黄老的不舍与深情。
黄旭华故居位于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第二社区三村池仔头巷,是一栋看似不起眼的三层小楼。记者看到,楼前摆满了很多鲜花,其中一束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书“深潜无声,热血难凉”。
“这些鲜花都是人们自发送来的,不光有汕尾人,还有很多外地人。”黄旭华的外甥、84岁的詹陆说,到了晚上,来吊唁的人还络绎不绝。
在故居门前,人们神情肃穆、鞠躬献花。记者采访了一位吊唁黄老的群众,他介绍说自己是专程开车20多分钟从家中赶来送黄老最后一程的。他感慨:“黄老给了我们汕尾人精神力量。”
在汕尾市白沙中学,师生们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他们心中和蔼可亲的“黄爷爷”。他们有的到黄旭华故居吊唁,有的在班级QQ群里抒发对黄爷爷的思念之情。该校校长王中意说,为弘扬黄旭华的精神,该校设立了旭华创新班,利用班会、思政课等形式给学生们讲述黄旭华的故事,目前已有50名学生在班就读。该校高三年级教师杨英锋说,将继续向学生们讲好黄旭华的故事,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让黄旭华的精神代代相传。
“对我来说,悼念黄老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他的精神传播得更广。”汕尾市城区关工委副主任、汕尾市关工委“五老”讲师团副团长曾昭群说。到目前,曾昭群已经以黄旭华的事迹为主题,做了300多场宣讲,线上、线下覆盖听众430多万人次。从2021年到2024年,“五老”讲师团每年都把黄老的事迹作为全市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
汕尾中学初三(5)班学生刘佳睿说,受黄旭华事迹的激励,希望自己未来能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深造,“早日成为像黄爷爷一样的栋梁之才”。
上海交大学生在上海交大木兰船建大楼一楼的黄旭华院士专题展前敬献鲜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沈早慧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沈早慧
“我们永远怀念您,敬爱的黄旭华学长!”“誓做惊天动地事,甘当隐姓埋名人——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沉痛悼念黄旭华学长!”
2月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赶赴黄旭华院士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只见该校闵行校区木兰船建大楼前,黄老亲笔题字的院名石旁,悬挂着追思黄老的横幅,十分感人。
1945年,黄旭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船舶制造专业,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
记者走进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大楼一楼,只见“为祖国‘深潜’——黄旭华院士专题展”展区里,黄老的大幅照片下,“长征一号”核潜艇模型旁摆满了鲜花,不时有学生前来悼念。
该校海洋学院2024级博士生曹元驹专程过来献花,他饱含深情地说:“黄老在深海潜艇方面的研究,贡献是卓越的。我所研究的专业也与这有关。今天来这里瞻仰,是为了从黄老的事迹中吸收精神力量,激励自己不断深耕科研。”
因正值寒假,该校船建学院还专门开设了“云悼念”网站。截至记者发稿时,该网站已有逾万名师生、校友在线上“点烛”留言、寄托哀思。
2024年,上海交大首次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纳入强基计划,并将该专业定名为“旭华班”,采取本博衔接贯通培养方式。
从“家乡人”到“学长”,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的“旭华班”学生苏泽凯告诉记者,在成长过程中,黄旭华院士一直是他的榜样和精神支柱。“入学后,我专门阅读了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心中不由得充满敬佩,同时还有一些自豪。”苏泽凯说。
为激励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祖国国防军工事业,2020年,黄旭华院士将自己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相关奖金捐赠给母校,设立“旭华基金”,用于支持“黄旭华奖学金”项目,以奖励该校矢志投身国防军工等重点行业的应届毕业生。
从本科时宣讲黄老的事迹,到进入上海交大船建学院读研,再到加入同在武汉的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工作,2024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该校船建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赵光义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黄老是我船海求学路的启蒙者、引领者,更是我舰船报国梦的压舱石、启明灯。”
“黄老的离去是我辈舰船人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祖国的舰船事业奉献终生。”赵光义说。
海军博物馆内,游客在展柜前驻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实习生 李芷依
“你看,照片上最右边这一个,他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第二任总设计师,非常了不起。前几天,他去世了。”
“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做一名科学家,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2月9日,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第一展区一角,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子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跟孩子聊着。照片中的4人,从左至右分别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赵仁恺,总设计师彭士禄,副总设计师黄纬禄,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黄旭华。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大学造船系毕业、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成为其中一员。
那时起,研制核潜艇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在展区的展柜里,还摆放着黄旭华当年研制核潜艇时使用过的钢笔、手表、眼镜和收音机。
当时没人亲眼见过核潜艇,更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怎么研制?
用模型玩具做参考、用算盘计算核心数据、用磅秤称设备……用这些看上去并不“高大上”的办法,黄旭华和团队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4年的八一建军节,舷号401,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091型核潜艇正式入列。
在海军博物馆主馆外,一艘潜艇静静停靠在海边。这就是黄旭华和同事研发的“长征一号”核潜艇(舷号401)。
潜艇的水密门直径不到1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钻进舱内颇费了一番功夫。
“长征一号”核潜艇入列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各种技战术试验逐步展开。工作人员说,当年,黄旭华和团队就是在这里开展各种技战术试验。之后,“长征一号”核潜艇结束了在大洋中长达四十余载的游弋,成为游客争相参观的“热门景点”。
工作人员回忆,2018年初夏的一天,已经92岁高龄的黄旭华来到这里,探访当年的“老伙计”。
在博物馆检票口,黄旭华被官兵认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闻讯赶来,陪同他入艇。“因为年事已高,大家都劝黄老不要下艇,可他态度坚决,执意攀爬入艇。”该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整艘潜艇,黄旭华从头走到尾,边走边给大家讲述一些当年的故事。在指挥舱会议室,他在留言簿上写下:骑鲸蹈海,日游八万里,五洋捉鳖。
结束了“长征一号”核潜艇的参观后,来自广州的游客方先生对记者说:“他(黄旭华)90多岁还干劲十足,我们更没理由懈怠。我们要把黄老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详见2月10日湖北日报一版、五版>>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