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文化中国行丨峡江味里品新年
湖北日报 2025-01-23 11:03:22

又是一年春将至,最是岁寒情暖时。不论归乡还是思乡,都绕不开那熟悉的物产与习俗。一口家乡味下肚,一件手信送达,一年劳累瞬间被温柔抚慰。

市井阡陌,烟火升腾不息;大街小巷,文化薪火相传。小年前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奔赴宜昌山乡,寻访老味道,感受新气象,和峡江儿女一起迎新春。

腊味“嘎嘎香”,出山走四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泽牧 通讯员 王登府

每到春节,腊肉不仅是山里人必备食材,还是销往全国的特产。1月18日上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五峰大山里的熏制工坊,看村民备足马力“赶年货”。

“这批腊肉已经熏了七八天,马上就可以打包发货。”在海拔1100米的渔洋关镇沙埫村“五峰嘎嘎”熏制工坊,63岁的黄传敏笑着说:“我们熏的腊肉,保留着数百年前的风味。”

土木结构的工坊分为上下两层,记者跟随黄传敏穿过狭长走廊,来到100多平方米的熏制车间。屋内烟熏火燎,不到10秒钟,记者被熏得直流眼泪。自幼就跟着祖父学习熏烤腊货的黄传敏,早已练出一双“火眼金睛”,应对自如。

“这些都是土猪肉,肉质紧实,肥瘦相间。”一边说,黄传敏一边用棕叶绳串起腊货,挂到房梁下。

腊肉和香肠被一刀刀切开,开始接受烟火熏制。“熏的时候要用文火,一批肉要熏15天左右。我们选用的是栗树枝,烟雾稳定且有天然香味,还能给腊肉上色。”黄传敏控制火候大小,确保每一块肉被均匀熏烤。

黄传敏老人在腊肉直播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泽牧 摄)

“每隔两小时要翻一次火,半夜也要随时起来处理。柴不够就加几根,温度过高要开窗透气。”黄传敏细心烤制,腊肉色泽红润诱人。

熏制好的腊肉,被一批批送到渔洋关镇上的包装车间,分装后销往全国各地。

42岁的总经理赵鹏,主要负责将公司生产的腊货送到湖北省各个销售点。春节前夕,腊货迎来销售旺季,赵鹏每天处于连轴转的状态。

“腊货是五峰人必备的年货,现在每天卖2000多斤,从去年10月底就开始忙碌。今天早上7点钟,发了一车腊排骨运往武汉。”赵鹏介绍,到1月底销售量将超过10万斤。

2024年,“五峰嘎嘎”腊肉销售额达到500万元。

“不同于其他腊肉多盐的做法,我们采用低盐工艺,让消费者更健康地享用腊味。我们还直播制作过程,借力电商开拓销售渠道。”赵鹏笑着说,只有不断创新产品,保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才能把大山年味传递出去。


“抬”出满满土家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申明 通讯员 覃丹

1月20日上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合子坳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刚下车,就看到杀年猪的热闹场面,热气腾腾的土猪肉,在院子里一字排开。

民福山庄农家乐里,游客和乡亲们正体验土家抬格子的制作过程,感受土家族特有的年味。

“抬”出蒸蒸日上,“格”去一年辛苦。“抬格子是土家族杀年猪后的保留节目,一定要用农家自养的新鲜土猪肉,用来招待乡邻和贵客,满满都是土家人的热情。”负责烹制菜肴的“80后”厨师张丙炎,带着记者进入厨房,点燃柴火灶,开始制作格子肉。

民福山庄刚出锅的抬格子。(湖北日报通讯员 田龙山 摄)

张师傅先将一块烙烫过的五花肉清洗干净,然后在砧板上,用娴熟的刀工,将猪肉切成约1厘米厚的肉片。随后将肉片和排骨放入盆中,依次加入盐、姜末、胡椒粉、辣椒面、土家豆瓣酱、玉米粉等12种调味品。

“调料比例恰当,格子肉口感、看相才会好,腌制时长在20分钟左右。土家豆瓣酱、稀辣椒,都是用自产食材制作的。”张师傅一边搅拌,一边介绍。

腌制过程中,张师傅也没闲着,将老南瓜、土豆、红薯去皮切块,“这是传统垫料,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会放些山药、芋头等”。

一顿手起刀落,垫料准备完毕。张师傅在蒸笼底部铺上一层鲜嫩白菜叶,然后用南瓜块铺满;腌好的肉片顺着蒸笼,依次整齐码放。一笼分量十足、内容丰富的格子肉,很快准备完毕。

“这是大份的,五斤五花肉,四斤瘦肉排骨,垫料有六七斤,管十个人都够。”灶火已旺,格子肉直接入锅蒸制。另一口锅里,倒入新鲜猪血,小火慢熬起土家人情有独钟的“血蕻(hóng)子”。

“蒸格子一开始用大火,蒸笼上汽后再转中小火,至少需要蒸40分钟。”张师傅拨弄着灶膛。

张师傅20年前学艺出师,一直烹制土家抬格子。他的农家乐,这个冬天已经接待2000位慕名而来的食客。

12时许,色香味俱全的土家抬格子完成蒸制,腾腾热气中撒上一把碧绿葱花,中间放上一碗刚出炉的“血蕻子”,随即就被送上餐桌:咬一口格子肉,肥而不腻,唇齿留香;吃一勺蒸南瓜,香甜软糯,回味悠长!

随着一笼笼土家抬格子出锅,年味也愈发浓厚了。


兴山炖盆,“香”醒归乡人


文/图 湖北日报通讯员 乔长姣

“快过年了,兴山炖盆成了每桌必点菜。明天,店里又要集中制作72份。”1月16日,全县年货节布展间隙,福兰居酒店负责人王福兰脚步匆匆,忙着到后厨查看炖盆准备情况。

在兴山县美食界,炖盆是绝对的C位,更是年夜饭必上的头菜。

一只猪蹄、一份猪头肉、一条猪尾巴、一只肥瘦适中的土鸡、12个鸡蛋、少许佐料及菌菇等干货……各式食材放入大铁锅内,小火慢炖6小时以上。

“猪蹄入口即化,鸡肉细腻绵软,猪头肉和猪尾巴软糯弹牙……”王福兰说,炖盆炖煮后,食材味道相互交融,肥美而不油腻,汤汁唇齿留香。

王福兰在展示兴山炖盆菜品。

“炖盆承载着老兴山人对年味的独特记忆。”王福兰是兴山县餐饮协会会长、兴山炖盆制作第三代传承人。她回忆,儿时物资匮乏,时常要等到除夕前后,家人团聚时,母亲才会拿出瓷盆,炖制早已准备好的食材。次日一大早,全家人都会被香醒。

“兴山炖盆有特别的讲究,炖盆里放的猪头肉和猪尾巴,寓意‘有头有尾’,加入小鱼表示‘年年有余’,腊肉意味着‘承前启后’,12个鸡蛋代表月月红。”30多年来,王福兰不断为兴山特色菜申报非遗,已成功申报18个县级、4个市级、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3月,兴山炖盆入选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站上C位的炖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味蕾上记住兴山。“兴山炖盆已经成了福兰居的招牌菜。”王福兰说,店里每年至少卖出8000份,仅此一项年收入超过200万元。

“乡亲们都说,炖盆是年味中的独特印记。”临近春节,除了王福兰,黄粮镇“新农人”田云昊同样忙碌。接连数日,他帮镇上几家农家乐、酒店拍摄了制作兴山炖盆的视频,并在抖音挂上链接,订单纷至沓来。


鱼鲜解乡愁,岁岁可登“高”


覃红英(右)取出刚蒸好的鱼糕。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云 通讯员 张枭羿

房前挂着红灯笼、屋里摆满红礼盒,已至大寒,枝江覃姐鱼糕厂内热气腾腾,涌动着忙碌劲。

“您订的鱼糕今天发货。”“鱼面卖完了,节后才能供货。”小覃姐覃红英一边发着语音,一边清点货物。

覃姐鱼糕源自覃家仨姐弟,大姐负责研发生产、小覃姐负责销售、弟弟负责采购,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回头客越来越多,临近春节,厂里每小时生产2000吨鱼糕,依然供不应求。”

鱼糕香软,老少皆宜。过年吃鱼糕,还能讨个“年年有余,步步登高”的口彩。

“鱼糕好吃,没有秘方,就是用活鱼、鲜姜、鲜葱。”小覃姐说,枝江盛产淡水鱼,青鱼、鲇鱼、草鱼制作的鱼糕鱼丸各有风味。

每年庙会上,覃姐鱼糕都是深受欢迎的畅销货。“散装的拿回家吃,礼盒的寄给外地亲戚。不仅能品尝到独特的鱼鲜味,更是一份念想,一份乡愁。”

“剖解洗净,一斤鱼大约能出二两八钱无刺鱼肉。”小覃姐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鲜鱼制成鱼糜经过速冻,能更好地保留鱼肉中的胶质,制作的鱼糕更弹、更鲜,“蒸好的鱼糕夹起来两头弯,不散不断”。

厂房内,七八个工人正在打包,过年特制的礼盒形似六角灯笼,大红底子勾着金边,既体面又喜气。

从厂房出来,小覃姐蒸上一笼鱼糕,“除了鱼糕、鱼丸,今年新开发的鱼面也特别受欢迎,鱼头鱼尾制成了椒盐味儿的零食”。

蒸制20分钟后,小覃姐熟练地揭开锅盖,“判断方法是闻香,香味飘出来,就表示熟了”。

热气散开,鱼糕层叠,脂光晶莹,河鱼的鲜香立刻勾起胃里的馋虫。记者夹起一片,吹两下,咬一口,软嫩滑腻,唇齿间香鲜浓郁——人间有味是清欢。

详见1月23日湖北日报13版>>

责任编辑:刘郸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