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稳步缩小。究其原因,在于各地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迈开步子,蹚出路子,干出样子,鼓起农民钱袋子。尤其在脱贫村,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用好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等,拓宽增收渠道,守牢防止返贫底线,脱贫群众奔向共富路。
农历小年前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再赴10个脱贫村,听听村集体的“致富经”,算算村民的“增收账”,看看荆楚乡村新气象。
吴成亮在大棚里察看瓜苗。 (湖北日报通讯员 但唐静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通讯员 但唐静
1月13日,赤壁市黄盖湖镇付家垸村,52岁的脱贫户吴成亮来到西瓜大棚内,察看一茬茬刚出土的西瓜苗。
村党支部书记王锡元跟在他身后,想打探一下温棚西瓜技术和行情。去年,村里投资40万元新建大棚,将温棚西瓜种植列为拓宽产业布局的重要补充。
“长势非常好,一天一个样!”吴成亮告诉王锡元,按照目前这个速度,过完春节就可以移栽了。
10年来,吴成亮流转村里30亩地,搭建70多个温棚种西瓜,越干越带劲。他坦言,温棚西瓜上市早,不愁销路,年收入近20万元。
风险也有。2024年春节前后,两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来袭,吴成亮的西瓜大棚铺上厚厚的积雪。一家人紧急出动,连续清理7天。幸亏处理及时,加上保险赔付,损失降到最低。
附近村民也跟着吴成亮种起温棚西瓜。
黄盖咀村吴大红之前在深圳开大货车,返乡后拜吴成亮为师,今年是他种温棚西瓜的第五年,四五十个大棚年收入15万元。一名种植蔬菜和花卉的汪姓老板,今年也腾出15亩大棚,试种温棚西瓜。
游客在黄龙观村极顶滑雪场打卡拍照。 (湖北日报通讯员 施华剑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升蕾 通讯员 张玮 张安琪
1月17日,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六柱垭景区极顶滑雪场内,游客冯悦身着滑雪服、脚踩滑雪板,沿着雪道飞驰而下。“跟前两年相比,雪道更平整,设施更齐全,体验感更好了。”作为资深滑雪爱好者,冯悦连续三年来此滑雪,对景区变化非常满意。
黄龙观村曾经贫困发生率达到20%,该村依托磷矿资源、种植核桃脱贫,2022年起转型发展文旅产业,引进市场主体修民宿、建广场、硬化道路、引进游乐设施,不断完善景区功能和基础设施,将曾经满目疮痍的六柱垭矿区打造成文化旅游区,去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70万元。
“3号桌的菜上快点!”忙着催菜的是刘小玉,以前常年在外务工,眼看村里游客增多,她在家门口办起农家乐,店面虽小,收入不菲。
核桃种植户杨兴存也格外高兴:“我们自己培育的核桃外壳薄脆、果肉清香,游客都会买几包带走。”他承包20亩核桃林,每年收入10万元。
景区建设越来越好,带动村民就近就业,绿色资源让大家收获满满的生态财富。
安子堡村村民正在收割水稻(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通讯员 唐俊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向相辉
滚烫的糯米饭刚倒进粑槽,罗友华与翁成兵高高举起粑槌,喊着号子,用力捶打。欢声笑语间,一个个寓意团圆与丰收的糍粑被压制成型,软糯香甜,众人争相品尝。
1月14日,来凤县三胡乡安子堡村锣鼓喧天,村民打糍粑、喝油茶,品长桌宴、跳摆手舞,热热闹闹庆丰年。
安子堡村是我省水稻良种繁育示范基地之一,面积达1280亩,每年承担数十个新品种试种和选育,带动56户村民人均增收8000多元。
制种基地紧临蓝河,每到多雨季节,极易出现河水倒灌,造成水稻大幅减产。2024年,来凤县投资944万元对蓝河流域进行治理,清理河道、新修河堤,基地被淹风险大幅降低;投资344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将零星耕地集中连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耕地质量显著提升。
罗友华有90多亩水稻,去年亩产量300斤,除去各种成本,再加上种粮补贴,纯利润超过15万元。
去年村集体经济首次突破20万元,增幅超三成。今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制种水稻种植面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更加明显,村集体经济也将快速增长。
张秀洁在自家农家乐院内晒腊肉。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吴滕钰 刘浩
帐篷搭起来,烧烤架支起来,“村咖”喝起来。
1月18日,英山县四棵枫村碧枫港汽车露营基地,来自黄冈、武汉的游客正体验乡村“慢生活”。游客吕召祥略带遗憾地说,这里像世外桃源,傍晚还能看长河落日,可惜村里民宿今晚住满了。
四棵枫村靠近白莲河水库,过去资源匮乏、交通闭塞,村民出路少。脱贫攻坚期间,两条公路穿村而过,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脱贫后的四棵枫村与4A级景区四季花海和白莲河水库旅游公路连通,吃上“农旅饭”。
紧邻露营基地的是采摘基地,去年新建4座草莓大棚。游客们三五成群,一边摘草莓一边拍照。村里乡村文化驿站新开放木活字印刷体验区,打卡的孩子们排起长队;另一边是土特产区,土鸡蛋、手工豆腐粑、茶叶被包装成喜庆的新年礼盒,家长们买个不停。
午饭时间,沿村道分布的农家乐家家生意火爆。村民张秀洁守在自家店门口,引导游客有序停车。她去年参加村里组织的旅游服务培训,学到不少东西,国庆黄金周接待200多桌客人,没有1桌差评,挣了1万多元。
村支书王保林说,村里去年新开3家民宿,高峰期一天接待游客500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
撂荒地整理成良田,种上了油菜。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1月17日,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光华村200多亩油菜长势正好。以前这里是分散的撂荒地,去年通过土地整理成可机械化作业的良田。
光华村位于武汉与咸宁交界处,有300多亩撂荒地,都是碎田,国家下发70多个卫星图斑并要求整改种粮。村里整理成整块良田后,以每亩300元包给山坡乡鑫佳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玉米和油菜,去年丰收,公司盈利20多万元。
村里还引进武汉佰果冠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把荒山荒地利用起来,种植砂糖橘。近两年碰上极寒天气挂果率不高,重新引进桑葚、日本甜柿等抗寒品种。去年桑葚挂果,仅桑葚酒就在电商平台卖了200万元。几十名村民长期在果园里做事,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村民夏清强家有3.47亩耕地,以前全部种树,土地整理后,全部包给鑫佳源公司,流转费1000多元。老人在公司做事,年收入几千元。“村里的村民都受益了,仅流转费一项就增收7万多元。”村支书付开华开心地说,收入增长了,大家过年氛围也浓,这几天村里很热闹。
陈鲜在棉伙棉伴公司车间察看织袜机。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通讯员 孙银 周鹏
1月16日,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门口,一场送春联活动吸引社区群众。党超超笑呵呵地举起一张“福”。
2018年,党超超一家从90公里外的叶大乡搬到青龙泉社区,当年种植香菇。2023年,党超超一家投资7万元建起冷库做香菇收购生意,去年全家靠香菇增收16万元。
青龙泉社区是全省最大易迁安置点,集中安置郧阳区18个乡镇的4150户、近1.5万人。目前社区香菇种植基地1200亩,新建香菇交易市场、深加工产业园,形成香菇全产业链,被称为“香菇小镇”,1500余人在产业链上增收。
陈鲜的生活也因搬迁发生巨变。2019年,她入职社区配套建设的袜业扶贫车间,从纺织工成长为质检班长,工资由2000多元增长到7000多元,“能照顾家庭,收入稳定,非常满意”。
郧阳区从上海引进“亚洲袜王”高宝霖家族投资织袜产业,棉伙棉伴公司一期厂房有1581台电脑织袜机,吸收400多名易迁户就业,二期厂房预计今年3月投产,可吸纳700人就业。
“一菇一袜”兜底,共带动社区40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青龙泉社区党委书记侯晓东介绍,社区居民2024年人均纯收入2.1万元,较搬迁前的2018年增长5倍多。
李子亮展示电商直播获奖牌匾。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萌叶 通讯员 王开玉
1月14日午饭时间刚过,李子亮家里母猪下崽,一家人忙着收拾清洗。
李子亮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业产坪村村民,村里勤劳致富的榜样。多年来,李子亮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先后尝试过棉花加工、生猪养殖、蚯蚓养殖、电商带货……折腾过不少营生。
“今年生猪价格涨了,均价8元多,我们出栏600头。”李子亮边生炉子边聊收成。
走进屋内,冷冽的空气瞬间变得温暖,让人感到暖意的,还有堂屋置物架上的一块大红牌子。
“这是上次宜昌乡村振兴电商直播比赛,我们获得优秀奖。”李子亮说着,将印有“2000元”字样的获奖牌匾取下来展示。
将三大包萝卜片、土豆片、南瓜片抱在怀里,身后挂着一排整齐的腊蹄子、腊排骨,一边回复网友问题一边介绍产品特色……每晚7时,李子亮的妻子杨志美都会在抖音平台的“志美土特产”账号进行直播带货。
这两年,李子亮夫妻二人通过抖音平台售卖山里土特产,生意越来越好。儿子儿媳也加入直播带货的队伍,在宜昌设立了“志美土特产”第二直播间。现在,李子亮一家每年销售猪肉腊货4000余斤、各类干菜60000余斤,年营业额过百万元。
蔬菜大棚融蔬菜种植与农事体验研学于一体。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训前
1月17日,阳新县枫林镇石田村新修的40多个蔬菜大棚依次排开。路口,几名工人正在搭建板房,加紧建设中小学生研学设施。不久,这里将成为融蔬菜种植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研学基地。
石田村曾是一般贫困村,有9000多亩山林、3000多亩耕地和水面,牛湖港穿村而过。
围绕山水文章,村里共谋幸福生活。阳新县城投公司流转1000余亩山场建设古驿旅游景区,年租金46万元;村民刘彦江承包247亩西池湖,年租金5.5万元;新农人柯贤祥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枫林铺子”品牌。村集体经济一年一个台阶,从5万元跃过50万元,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56.5万元。
钱宽裕了,村里公益事业推进更快。沟渠清淤,铺设管道,解决雨水滞留;硬化道路,村民出门脚不沾泥;维修抗旱站排涝点,确保农田旱涝保收。
去年10月,枫林镇整合资金在石田村建设40多亩蔬菜大棚发展富农产业,带动村民就业,每年给村里分红。
村民在华盛亚达公司工作。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刘玲莉
“不知道孩子今天表现怎么样?”熟练地检查着手上的医用纱布产品,郑足珠不禁想起刚上一年级的二宝。
爱人患病,孩子年幼,郑足珠一家曾是红安县小丰山村的贫困户。在政府的帮扶下,爱人的身体渐渐好转,老大上班,她还能进城打点零工,日子一天天好转。
2024年11月,村里一张布告吸引她的注意:“荆门华盛亚达医卫用品有限公司在小丰山村投资设厂,生产一次性医疗用品,首期招工150至200人,底薪3000元……”收入不错,还方便照顾家人,郑足珠赶快报名,成为一名质检员。
“现在不用出村就能找到稳定的事情做,我很安心。”郑足珠说,村里还引进红安红虹食品有限公司,一年销售红薯酸辣粉过亿元,爆单的时候一天要请30多人。
村里还有个企业——别山源绿色农业有限公司,主营精炼山茶籽油,一斤卖138元,还俏得很,客户都是银行、电信公司,一年用工近10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
“三家企业建在一起组成一个小工业园。”村党支部委员黄园芳说,“别山源”落户,还引来另一位企业家,投资流转村里300亩山林种植油茶树。
小丰山村以前是重点贫困村,223户村民中有78家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超过25%。五年过渡期内,村集体经济逐年增长,2024年村集体收入52万元,今年估计能突破80万元!
远青家庭农场规模化蛋鸡养殖场。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通讯员 刘宁 徐凯
村庄变美了,再也没有鸡粪臭味了。
监利市刘王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村民多养鸡,随意圈块空地散养,鸡粪遍地,鸡毛乱飞,污水横流。村民在外赚钱回家建房,竖起高墙,对墙外垃圾视若无睹。
脱贫攻坚期间,村里扶持贫困户用鸡笼养鸡,规模不大,每户一百来只,集中喂养。“臭味太大,我都得捏着鼻子喂鸡。”脱贫户张水平说。
2024年,刘王村筹措资金800余万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指导村民拆除“老、破、小”的鸡笼,搭建大型专业鸡棚。张水平的旧鸡笼也被改建成两个大鸡棚,分别养殖蛋鸡和鸡苗。左边大棚是蛋鸡区,棚顶换气扇抽走鸡粪臭味。张水平每天沿着沟槽定时打扫,把鸡粪统一清理到封闭式垃圾桶里,等待回收。右边大棚是鸡苗区,门口大桶里盛满玉米、小麦混合饲料。张水平每天给小鸡喂食之余,还会用刷子拂去它们的身上灰尘,确保每只小鸡都干净。张水平成为养鸡大户,月收入过万元。
距离刘王村不远的远青家庭农场,每天都在村里收购土鸡蛋,日销鸡蛋4万枚。
如今,刘王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4年超20万元。
详见1月23日湖北日报六、七版>>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