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天张开温柔的翅膀抚过广袤的江汉平原,好一派桃红柳绿、生机蓬勃的景象。在平原的腹地,一座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城镇,正以它腾飞的经济、崭新的面貌、巨大的潜能收获着掌声与喝彩,又以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着人们羡慕的目光。这座名叫福星的城镇,正如一颗闪耀的明星,在荆楚大地上冉冉升起,并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着、前进着……
生活在这座美丽城镇的人们无不感激他们的引路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福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功炎。
一、筚路蓝缕
1948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的凌晨,谭功炎出生在一个距离汉江不远的村庄里。村子叫段夹村(又名复兴村),所属的沉湖镇地处汉川西南,与天门、仙桃接壤。解放前,沉湖十年九灾,百姓生活贫困,过着“一天两顿野菜稀饭,吃了上餐没下餐”的日子。解放后,这里人民群众的生活虽有了很大改善,但贫穷落后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
1963年,因家庭生活困难,谭功炎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段夹村当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又两年,谭功炎被抽调到沉湖农技站工作,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在湖北率先成功攻克温室无土育秧技术,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一时轰动荆楚,谭功炎的名字开始在十里八乡传扬开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个宁静的小村。谭功炎敏锐地觉察到,改革开放的浪潮将席卷整个中国大地,如春雷般唤醒蛰伏太久压抑太久的生机。无商不活,无工不富,根据当地的需求和自身特长,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决定办一个铁木加工厂,从生产简易的铁木农具、翻新废旧铁器开始。
这一年的夏天,在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低矮瓦屋里,“复兴铁木加工厂”正式挂牌了。两部红炉,三间工坊,四把铁锤,融化着通往彼岸的坚冰雪域,开启了充满艰难险阻的希望之旅。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在叮叮当当的铁锤敲击声中,加工厂的形势逐渐有了起色,规模也有所扩大,但农用具毕竟市场需求量有限,仅靠生产这些产品,企业难有大的发展。谭功炎一直寻思着要找个更好的项目。
转机又是在春天。1982年3月,加工厂的两名采购员到武汉钢丝绳厂购买粗钢丝,他们发现几个外地采购员不买粗钢丝而只买细钢丝,于是好奇地跟随那几个采购员一路到了江苏南通。在那里,他们找到了答案——原来当地人用细钢丝加工成钢丝绳出售,销路很好,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很多行业都需要。
两人回厂报告后,谭厂长一拍桌子:“有市场,我们就跟着上起来!”接着他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大江南北,开始了对钢丝绳市场、技术、管理的全方位考察。
于是,几根细钢丝当原材料,用一辆纺车一样的木制车搅合起来,就成了钢丝绳。虽然是手工操作,但效益非常好,年终结算,结果让人又惊又喜:5年奋斗,厂子积累了40万元!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
这笔财富该如何处理?有人主张马上分掉这笔款子,厂里8名骨干每人分一万元,其余的分给谭功炎,因为他是厂长和主要出资人。
“我不同意分。”谭厂长说,“分了,大家好不容易办起来的厂子就散了。虽然我们个人可以发财,但是我们当初办集体企业,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让乡亲们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愿望就无法实现了。现在我们是赚了点钱,但路还长的很,我想用这笔钱来引进机械化生产线,把厂子做大,赚更多的钱,把复兴建成复兴城,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就这样,在谭功炎的倡导下,六位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面对熊熊燃烧的红炉庄严宣誓:铁木加工厂坚持集体所有,坚持走造福社会、共同富裕的道路,永远不分!
“红炉宣誓”之后,谭功炎又提出“两心一性、艰苦创业”的要求,两心即事业心、责任心,一性即自觉性,号召全厂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
从1978年到1984年,历经六年的探索和艰苦创业,他们完成了原始积累,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初步基础。
二、扬帆起航
1985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祖国大地,在很多人还在彷徨和迷惑中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先行者们已经开始思考进一步的发展了。
“同志们,我们的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也应该像毛竹一样先学会‘扎根’,才能茁壮成长,直冲云天。”在一次全厂干部大会上,他意味深长地说。
“扎根”之旅必然是漫长而艰辛的,谭功炎和他的伙伴们作好了准备。他们多方筹措资金50万元,购进一台无锡产拉丝机,“汉川钢丝绳厂”也在阵阵爆竹声中正式挂牌注册。一年后,他们又贷款27万,配套上了捻股和合绳机,实现了企业从作坊式加工到机械化生产的重大跨越。
然而,厂里没有人懂设备,没有人懂技术,怎么办?经过四处打听,得知武汉有几个退休老师傅是这方面的专家,谭厂长决定亲自出马。
那一年隆冬,鹅毛大雪纷纷扬扬,谭功炎顶风冒雪,扣响了汉阳钢丝绳厂一个个退休师傅的大门。在武汉寒冷的大雪里,他逗留了整整四天,几乎磨破了嘴皮,跑断了双腿,终于感动了五位退休技术人员,解了厂子的燃眉之急。像这样的情况已记不清有多少回了,近至武汉、鄂州,远达湘潭、贵州、上海、北京,哪里有他们需要的人才,就算再艰难再遥远也要请进来!
然而,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钢丝绳厂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生产能力提高了,但很快新的问题也来了。企业要快速扩张离不开选项、筹资、征地、建设,涉及到人、财、物、产、供、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1986年6月的一天,厂里原材料即将断供,他们打听到鄂钢分管生产计划的金厂长前往宜昌,走318国道,将从毗邻沉湖的脉旺镇过汉江。谭功炎带着两位副厂长坐着一辆吉普赶过去,在渡口顶着烈日冒着尘土从上午8点守候到11点,终于见到对方并详细反映了企业面临的困难,金厂长被这份执着和真诚感动,同意供应工厂计划钢材50吨。
1988年,工厂原材料紧张,谭功炎他们几乎每天必去一趟鄂钢,错过饭点了,就在车上吃几口饼干、馒头;晚上赶时间,盖上随身带的被子在车上身子一歪就能睡。几百公斤的原材料,谭厂长带着大家,亲自动手卸货、码堆……
那时候,筹措资金、扩建厂房、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安装调试,五套锣鼓一起响。在建设过程中,三套班子同时运行,技术班子攻技术、基建班子搞工程、销售班子找市场,项目竣工之日就是效益发挥之时。
另一方面,谭功炎深谙“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道理。为了“种好梧桐树”,谭功炎一次投下100万元,在已初具规模的集镇建起一条“人才路”,“人才路”两边建起一栋栋“人才楼”。凡来工厂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除优厚的薪金待遇外,每人还可以分配一套住房。从1985年起,厂里先后与武汉钢铁学院、湖北大学等院校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各类人才1000多名。到1993年,汉川钢丝绳厂已形成年产钢丝、钢丝绳近5万吨的生产能力,几乎市场上所有钢丝、钢丝绳类产品都可以生产,工厂创造了产值、销售和利税连续8年翻番的奇迹,一举进入国家大型企业的行列。
更为重要的是,钢丝绳厂刚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为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谭功炎就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改造之后的股份制有限公司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设备、技术、管理三驾马车将同时驱动,企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1993年的春天对谭功炎来说,也是毕生难忘的——他第一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企业有这样的发展,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啊!”坐在隆隆北上的列车上,他想起去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他激情满怀地计划着,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公司成立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QC小组,在工艺设计、原辅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检测检验、出入库等方面严格把关,并委托七十多个经销点对每家用户进行定期访问,对用户反映的任何意见都进行登记,每五天反馈一次。他还向全国各地四百多家用户发出邀请函,请他们参加“产品质量挑刺会”。
1994年,他大胆创新,将“质量、营销、人才、成本、现场”引入竞争机制,收到了产品质量合格率、销售率、货款回收率均保持在99%以上的极好效果,伞骨钢丝、轮胎钢丝、镀锌钢丝、钢丝绳等主导产品分别获得省优、部优产品称号,出售的钢丝、钢丝绳无一质量事故,不仅市场反馈良好,销售额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1995年,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并跻身于全国同行业前列。他创造的“双向质量跟踪档案”、“最佳成本管理法”等企业管理办法,得到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省政府向全省工业企业发出了“外学邯钢,内学川绳”的号召。
在世纪末的五年里,公司通过不断上新项目和进行原有项目的扩能,形成了钢丝、轮胎钢丝、镀锌钢丝、PC钢绞线、钢丝绳等五大系列,共80多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在精品名牌方面,他们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轮胎钢丝、钢丝绳等五大主导产品分别成为湖北名牌、中国名牌。在高新技术方面,他们抓住汽车产业兴起的机遇,果断决策开发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开发的新材料、“线材制品皇冠上的明珠”——汽车子午轮胎钢帘线。
1999年6月18日,经过长达六年的筹划,这一天,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谭功炎后来这样描述上市:上市是企业发展新的里程碑,它为福星的迅猛发展揭开了历史性的一页。在二十年的艰苦奋斗之后,在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公司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从1985到1999,从一个手工作坊到现在颇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位居全国行业前列的金属丝绳制品基地,多少辛酸,多少汗水,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劳苦奔波,多少失败的痛苦,多少成功的喜悦!他们用了整整十五年时间,完成了艰难的扎根之旅,似那隐忍坚韧、顽强不屈的竹子,正沐浴着春风春雨破土而出,向着蔚蓝的天宇发起冲刺。
2000年3月,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谭功炎敏锐地察觉到,企业发展只靠一业有风险,潜能巨大的中国市场必然蕴藏着新的商机。
从2001年到2005年,谭功炎力排众议,大手笔策划和实施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两大调整战略,即:产业调整为金属制品业、房地产业、生物药业等三个产业;产品从钢丝绳常规产品调整为以钢帘线高新技术产品为主。
2001年1月18日,“福星惠誉房地产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1年,谭董事长又一次抓住机会,斥巨资收购了濒临倒闭的汉川红旗制药厂,成立福星药业公司,主要生产西药、中药共104个产品。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经过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和产品单一的格局被打破,上市公司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其中,金属制品业成为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房地产公司快速成长为武汉市房地产业龙头企业;集团公司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2006年底净资已达110亿元。
另一方面,随着轮胎行业“绿色轮胎”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加速实施,大大促进了我国子午轮胎钢帘线市场发展。到2006年年底,钢帘线产量已达5万吨,销售收入过10亿元。与此同时,“福星”牌钢丝绳和PC钢绞线两个产品2006年9月被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福星”商标2006年10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进入“十一五”时期,银湖科技公司、福星生物、福星药业公司全面开花,福星集团旗下的机械、电子、物流、热电等产业也是发展一个,成功一个,个个呈现强劲发展之势。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了,在谭功炎董事长的带领下,全体福星人比过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
2012年,集团成立福星现代农业公司,迅速培育起智慧家公司、小贷公司、京奥公司等多家子公司,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时代浪潮前沿的谭功炎率领着他的团队,正高扬着风帆,在实现理想、通向胜利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三、不忘初心
2018年,孟春。江汉平原腹地的福星小镇。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大道、一排排高大美观的楼宇、一间间琳琅满目的店铺分明在告诉人们,这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再不是声名狼藉的“血吸虫窝子”、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谭功炎为之奋斗整整四十年的家乡,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越来越美丽富足。
“一个人富了不算幸福,一部分人富了也不算幸福,只有让企业周边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和公司所有干部员工都过上家有楼房、户有存款,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睦相处、舒适安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是谭功炎挂在嘴边的话。40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40年来,集团累计投资20多亿元,建设各类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他们改造居民住房,兴建公路,建成年处理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占地460亩、湖面180亩的福星公园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他们扩建了福星中学、福星小学,将前身是沉湖镇卫生院的汉川市第三人民医院从沉湖镇整体迁入福星。2017年,为了让农村孩子也能接受一流的教育,集团投资1.8亿元建成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福星学校。40年里,集团除严格照章纳税外,还累计为扶贫救灾、公益事业、光彩事业捐款10多亿元。
如今的福星,水泥马路纵横交织,亭园画廊相互映衬,高档消费品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起进入寻常百姓家。这里有用金属排列组合出的现代工业的名优精品,也有用荷塘月色、鸟语花香演奏出的空灵悠扬的美妙乐章。美丽的福星已成为汉川西部医疗、教育、购物、文化、休闲中心和交通枢纽,初步建成为汉川副中心城镇。
“一家乡镇企业转型为大型企业集团,翱翔神州大地,助力荆楚崛起。”这是湖北省举办的“荆楚楷模”颁奖晚会上主办方给福星集团的评语,作为集团的创建者和领导者,谭功炎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40年,弹指一挥间。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在这个问题上,他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2020年春天,与病魔搏斗多年的谭功炎安详地合上了眼睛,享年72岁。“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复兴”到“福星”,他的企业的名字就是养育了他的村庄的名字,他始终没有忘记“造福社会,共同富裕”的誓言,始终高扬企业造福一方的旗帜,做福星人民的“福星”!正是对家乡、对人民全身心的爱,对理想和初心的矢志不渝,才让他一路披荆斩棘,走向辉煌的圣殿。
夜深了,璀璨的灯火和欢笑的人群渐渐远去,幻化成这片土地上最美丽的风景。一位老人和他的故事,将会永久地传唱、回响,也会激励这方热土上的人民,用智慧和汗水继续践行“共同富裕”的梦想,奔向更灿烂更美好的明天!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黄蓉)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