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红安县二程镇红新村:倔老头的致富路
湖北日报 2025-01-13 13:01:5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刘玲莉 罗玲

隆冬的阳光驱走寒风,给稀疏的树木勾上金边。从红安县城往西,翻越一个又一个山丘,车行快一个小时才能抵达二程镇红新村。因为交通不便,多山少水,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

初见吴昌华,他正在自家小楼前忙碌。“老伴后天就能出院,要去接。刚请挖机师傅推了个大晒场,要浇水泥坪。再有上十天,孩子们就回来过年了,要搞卫生,还要把存的五千斤谷抓紧卖掉,准备置办年货。”说起即将到来的新年,老吴充满期待。

老吴今年62岁,因为患有糖尿病,看起来略有点胖,满手的皴裂,是成天劳作的痕迹。他也当过10年的村干部,2001年,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辞去职务,外出打工。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5年,老伴李永红因为心脏病住院手术,换了两个心脏瓣膜。为了付清医药费,老吴找遍亲戚朋友,借了12万。年纪大了没法打工,两口子身体都不好,再背上一身外债,老吴成了村里建档挂号的贫困户。

成为贫困户,能享受政府的照顾。医疗补助、社会救助,公益劳动补贴,一年下来有好几千块。但当过村支书的老吴不愿意顶着“穷帽子”过日子,他让两个儿子出去打工,老伴跟儿媳在镇上租房照顾三个上学的孙子,自己留在村里,走上脱贫之路。

“他这个人啊,又倔又能折腾。”这是村民们共同的评价。

吴昌华和他心爱的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摄)

2016年开春,老吴就带人上了村里的丰产岗,一棵一棵,种下百亩油茶,也种下希望。“种一亩油茶成本要7百多元,国家能补贴6百多。”有政策托底,老吴咬牙投入1万多元。除草、施肥、补苗,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叫上贫困户帮忙。耳朵不好的吴祖国,有癫痫的陈继顺,每年都在他手上领2千多的工钱。看着油茶成长,老吴又砌起猪圈,养上十来头小猪。

但没想到,2019年猪瘟流行,刚热闹起来的猪圈又沉寂了。更让他难受的是,2022年一场罕见的旱灾,让刚开始挂果的百亩油茶全部旱死,几年的辛苦打了水漂。“幸亏承包鱼塘有点收入,村里每年还有几千元的扶贫光伏项目分红,再加上两个儿子打工都能挣点钱,这个家才撑得住。”

猪瘟和旱灾打不倒这个老汉。

2022年,红安在全县试点推行“旱改水”,通过小田并大田、开挖沟渠和修机耕路,将现有的中低产田改造为水田,红新村也在其中。

种了这么多年田都不挣钱,大家都在观望。老吴却流转了50亩,他解释道:“流转费一亩才50元,用国家给的种植补贴就能抵。农资都能贷款,还能上保险,不怕歉收。”不过,吃过亏的老吴,早早就买了两台水泵,农机补贴又省了近千块。因为身体不行,他只能干点清沟看水的轻活,但播种、打药、收割都可以花钱请农机合作社干。头一年,他就抢种了一季,第二年,风调雨顺,挣了两万元。

种水稻可不光是为了收谷子。老吴又申请5万元贴息贷款,买了6头母牛,就放养在丰产岗上。“每年割下来的稻草堆得像小山包,够它们吃了。”养了一年多,牛棚里就新添了4头小牛犊。

吴昌华和他心爱的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摄)

致富路上奔了快10年,在别人看来,老吴挺不顺的,没建新房,也没买汽车。他却说,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为啥?

“有了新农合和慢性病补贴,现在一个月吃药花的钱不到原来的一半。老伴刚重感冒住进卫生院,只用进院交300元,其他的都医保结算,能报90%呢。”曾经因病致贫,如今老吴再没那么担心。

“关键还是国家的扶持政策好。”老吴说,这些年,虽然好几次投资都失败了,但也没有因此负债累累。“各种无息贷款、种植补贴、农业保险,只要肯努力,国家总有办法来帮你。”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老吴停不下来:2021年通了宽带,装了太阳能路灯,闲时可以上网,再不怕走夜路;2022年换了满口假牙,亲家来串门,终于可以陪他一起吃点好的;2023年变化最大,屋顶装了光伏,顺便换了房瓦和塑钢窗;年底,欠外甥的最后1万元还清,从此无债一身轻;2024年,第一次装空调,过了一个凉快的夏天……

“对了,前天刚添了一头小牛犊,老伴还不知道,等回来我就告诉她。”老吴笑得太开心,下面的假牙都滑了出来,吓得赶紧拿手捂住。

责任编辑:陈诗璠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