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倩倩
数学,常常被视为中小学阶段“最能拉开区分度”的学科,关于数学的话题备受关注。近日,深圳市南山区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因题目难度较大延长20分钟,引发网友热议。
深圳市南山区与香港隔海相望,是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多年来敢闯敢试。一套试卷激起千层浪,它是代表新课改方向,还是如网友所称是命题事故?
一套试卷让“新课标”有了实感
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一时间,情境化、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课改的关键词。
1月9日,深圳市南山区的一套试卷让家长们对新课标有了实感。这套试卷有36道题,90分钟时间内完成,平均每题约有两分半的答题时间。几乎每道题的题干阅读量都不小,而且问题充满“玄机”。
同时,试卷切实体现了课改要素。如在跨学科方面,数学题里出现了《长城谣》《说文解字》等文献,还有不少题目以取快递、无人机、拍视频、安全疏散通道、国庆休假、节约粮食等生活情境为背景。
这套被新浪微博热搜定义为“语文老师出的数学卷”,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叫苦连天,更有网友称其为命题事故——“别说学生了,我们看到都觉得头大。”“没有强大的阅读能力,光是读题就已经崩溃了!”“难倒一堆人,这是一场命题事故!”
一位自称是博士的北京家长表示,“考试好比‘生死时速’,孩子们必须以闪电般的速度读完题目,精准无误地理解题意,然后找到解题思路,进行复杂的计算,并工整地写下答案。这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建模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跨学科分析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若抛开难度和题量不谈,客观地说,每一道题都显现出命题者的精心设计与深思熟虑。”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危雄认为,这套试卷的命题方向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他展开说,这套题一是注重“原理”的考查,不仅考“怎么做”,还考“为什么”,这对学生深层次理解、解决问题至关重要;二是将历史文献与现实生活入题,增强了数学学习的文化感知和实用价值;三是非常强调“情境”的真实,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具价值。
刷题无效后,数学教育路向何方?
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数学才能?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曾说,要想让数学彰显其强大生命力,必须设法在实际问题与数学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2022年发布的新课标中,“情境”一词出现34次,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出现43次,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典型高频词。这意味着,学生必须面对具体的情境、真实的问题,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与技能,反复“刷题”不再有效。
一张试卷引发的大讨论中,让告别“刷题”的师生家长们,对于如何培养情境化、阅读量、跨学科的核心素养感到无所适从。对此,武汉市一些数学教学领域专家提出建议。
江岸区一所中学的范老师表示,该校已跳出惯性思维,从出租车计费、水电煤气阶梯收费、手机套餐和会员卡办理等生活场景中设置题目。“情景化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关注日常生活,但生硬、冗长的情境入题,则会背离数学学习的本质,题量减少、题面简洁,才更有利于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引领下,教师也需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危雄称,新课标需要教师能够有效融合“理、法、技”,清晰讲述知识背后的原理,并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系统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好的数学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武汉市一位数学教研组组长郑老师指出,数学学习中,“又快又准”固然重要,理解并在知识点之间建立逻辑联系,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新要求,我们希望学生要会学习,更会想问题,以应对未来更多的改变。”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