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湖北首创可耐受零下8℃籼稻育种材料
湖北日报 2025-01-11 21:08:07

湖北日报讯(记者汪彤、通讯员杨文、谢娅)低温冷害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超2亿亩水稻面临低温冷害。1月11日从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在全国率先创制出可耐受零下8℃的籼稻育种材料,为水稻耐寒育种提供宝贵种质资源,向攻克水稻低温减产难题迈出关键一步。

寒冬腊月,武汉最低气温降至零下,省农科院粮作所大多数试验田都是光秃秃的。唯有一片“杂草”格外显眼:它们十几株为一丛,有的与人一般高,有的还不到人膝盖。随意连根拔起一株,拨开泥土,白色的根茎就露了出来。

省农科院粮作所副研究员郑兴飞介绍,这是利用长雄野生稻和常规籼稻杂交产生的“后代”,最低耐受零下8℃低温,可在武汉自然越冬,“白色根茎是水稻植株健康的表现,等到春暖花开时,又能正常生长了。”

水稻在气温低于10℃的环境下会停止生长。相对生长在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地区的粳稻,生长在低纬度、高温多湿地区的籼稻耐寒性更差。我国南方水稻产区主要种植籼稻,早稻播种育秧期易遇倒春寒,晚稻抽穗扬花期易遇寒露风,都可能影响粮食产量。

目前,学界定位克隆的水稻耐冷基因较少,可用耐冷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匮乏,水稻耐冷育种进程缓慢。

2019年以来,省农科院粮作所连续5年对200多份野生稻进行田间耐寒性鉴定,筛选出2份可耐受零下8℃至零下6℃的长雄野生稻资源。

这只是第一步。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存在严重的种间隔离,无法直接用于育种。研究人员继续利用高效花药培养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将耐寒野生稻资源与常规籼稻黄华占杂交,历经3年攻关,克服远缘水稻杂交不亲和障碍,最终获得10份珍贵“后代”。

郑兴飞表示,过去,为避开低温冷害,农户只能根据天气预报和经验,预判水稻的安全播种期和育秧期,生产风险较大。未来,可利用耐寒籼稻育种材料与生产上的主栽水稻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兼具耐寒、优质、高产等多种特性的早、中、晚稻新品种,应对不同时期的低温冷害。同时,将其与优质多年生稻杂交,有望解决多年生稻在长江中游稻区安全自然越冬问题,实现多年生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赵莎莎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