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孝感观察 | 探访5G智慧工厂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2-30 11:16:11

2024.12.30《孝感观察》

孝感获评全国“千兆城市”

省级5G智慧工厂达到6家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方桐、通讯员李林、李绪杨、刘昌铸)12月19日,省经信厅公布2024年第二批湖北省5G工厂名单,中广核湖北拓普5G智能工厂入选。上月发布的2024年第一批湖北省5G工厂名单中,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5G全连接工厂、长飞(湖北)电力线缆有限公司5G工厂、湖北米婆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G+”智慧工厂上榜。至此,孝感省级5G工厂达到6家。

近年来,孝感将“5G+工业互联网”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先手棋”,超前布局5G等基础设施,大力实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新一轮技术改造,全面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覆盖以5G和千兆光网为核心的“双千兆”网络,今年2月获评全国“千兆城市”。完成孝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本地化部署和功能模块优化升级,接入企业280余家。数智赋能引导企业打造各类工业试点示范,近年累计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企业达到104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先进级智能工厂)达到71家。

如今在孝感,数字化应用场景频频“上新”,维达护理用品(中国)有限公司打造5G全连接工厂后,实现产品出库入库全方位无缝衔接、全流程闭环管理,库存周期缩短30%,物流配送率提高40%,综合能耗降低5%,产能提高47%。长飞(湖北)电力线缆有限公司引入数字孪生、工业APP、视觉识别等5G新技术,订单交付效率提升25%,资源利用率提高18%。国能长源汉川发电有限公司建设基于5G+MEC的智慧电厂,实现了危险因素预测和安全管控措施智能生成,安全事故大幅降低。

今年下半年,孝感入选全省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我们将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首批推动200家以上中小微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遴选‘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带动中小企业愿改尽改,力争每个传统产业打造2—3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或智能工厂。”孝感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入选今年全省首批5G工厂

双环科技装上“聪明大脑”

双环科技技改蝶变。(湖北日报通讯员 龙嘉乐 摄)

双环5G工厂运行后,工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方桐 通讯员 龙嘉乐 摄)

双环科技智慧5G全连接工厂中央控制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龙嘉乐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龙嘉乐 李梦婷 万阳

11月14日,2024年第一批湖北省5G工厂名单发布,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双环科技”)智慧5G全连接工厂入选。

11月19日,2024年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发布,双环科技5G+云网筑基智慧工厂入选十大标杆应用案例。

建厂于1969年的双环科技,何以成为5G新技术运用的标杆?

打破数据孤岛,实时数据驱动智能化决策

应城东城工业园内,年产40万吨合成氨产业升级项目生产正酣,年产60万吨联碱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加快建设。

双环科技年产130万吨真空制盐、110万吨纯碱、110万吨氯化铵,产品销往国内外。

高投入、低门槛、低附加值,是纯碱行业的标签。2021年,好不容易走出困境的双环科技,又遭遇纯碱行业供给过剩的局面,迫切需要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

2023年4月,总投资18.16亿元的合成氨产业升级项目点火成功。该项目由双环科技、长江产业现代化工、宜化集团等共同成立的应城宏宜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具体实施,采用了先进设备。

“仅有发达的四肢还不够,还得有颗聪明的‘大脑’。”双环科技总经理鲁强直言,公司必须解决管理效率不高、生产成本偏高、业务响应迟缓、安全风险较大等问题。

顺应国家“智改数转”政策导向,2022年双环科技投资5100万元,实施“5G+云网筑基应城双环智能工厂”项目。

“智能工厂是个新事物,很多方面要摸着石头过河。”双环科技电仪分厂厂长郭旭肩挑重任,带领团队与中国电信应城分公司携手攻关。

今年8月,智能工厂投入试运行。运用5G专网、视频AI智能分析等新技术,建设了安全、环保、生产、实验室等14个模块,集成生产、安全、财务等多业务应用。开发了总驾驶舱和安全、生产、设备等9个分类驾驶舱,打破企业数据孤岛,为各层级管理人员提供全过程多维度的生产数据和信息数据展示,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

中国电信应城分公司副总经理田庆恒介绍,过去企业采用人工盘点、抄表、制表、审批,再计划排产,存在着数据延迟高、误差大、指挥调度不及时等弊端。5G定制网覆盖后,借助下沉的UPF+MEC实现了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就近计算,再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输出到驾驶舱中,为企业提供了以实时数据驱动智能化决策的新模式。

AI智能识别摄像头,紧盯每一处重要环节

智能工厂中央控制室里,长20.48米、高3.84米的电子大屏蔚为壮观,显示着数十处AI智能识别摄像头的实时监控画面。

“安全运行582天!”大屏上的一组数据引人注目。

“自去年4月底合成氨升级改造项目正式投产以来,厂区安全生产‘零事故’。”在鲁强看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智能工厂建设功不可没。

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大,智能工厂如何守牢安全关?

打开智能工厂系统,点击进入安全管理模块,隐患上报处理、人员定位监控、工艺设备巡检、质检全流程溯源管控等功能一目了然。

“厂区安装了300多个AI智能识别摄像头,24小时紧盯每一处重要环节。”鲁强介绍,视频AI分析服务器接入视频监控数据流,发现管道跑冒滴漏、工作人员有违规行为等,会及时上报视频截图预警。

采访中,宏宜科技合成氨分厂厂长肖小龙手机上收到系统发来的预警图片:过滤1号泵房监控摄像头拍到一团雾气。经核查,是工人冲洗地面的热水遇冷空气后起雾,工作人员进行了确认销号。

“合成氨生产安全风险点多,不能有丝毫大意。”肖小龙记得,一次变换装置上的换热器法兰密封微漏,发生一氧化碳泄漏,检查人员未发现,幸亏被在线监测仪器“闻”到,及时报警,避免了人员中毒或火灾的发生。

如果有人中毒怎么办?

肖小龙掏出身上佩戴的人员定位卡演示,它能显示佩戴人员所处的位置,一旦进入危险源界区超时,系统会报警;佩戴人员遇到危险时,也可按卡上的“SOS”键求救。

“智能工厂构建了集风险预警、隐患排查、作业管理、人员定位、双预防上报、安全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安全管理体系,全方位守护安全生产。”鲁强以数据为证,智能工厂启用后,安全隐患排查率提高了8%左右。

人力成本下降20%,生产效率提高30%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是双环科技发展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大量工作靠人干,成本高,效率还低。”鲁强介绍,建设智能工厂,关键目的就是把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

结晶自动换车是加工纯碱的重要工序,也是最费时费力的工序之一。

杨大元是位老“换车工”。以前每次换车,他得和两名同事在生产车间2楼、3楼、5楼和6楼间来回奔跑,75分钟内要开关阀门16次,往往倒换一次就是一身汗。

“耗体力不说,精神压力也大。”每次换车,杨大元都担心操作不精准引发生产波动,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影响产品质量。

今年8月,杨大元迎来了好消息。在智能工厂系统支持下,结晶自动换车功能启用,他只需要在操作室轻点按钮,换车作业就能自动完成。

报表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做报表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活儿。

“报表多达15种,过去全靠人做。生成一套报表,需要六七个小时,配了专职人员负责,每天还忙得团团转。”谈及过去,双环科技生产管理部经营运行主管魏四艳仍感叹不已。

如今她不用愁了,智能报表系统自动采集数据、生成报表、精准推送,做一套报表用时减至2小时,还不易出错。

目前,双环科技生产数据采集率达到99%,数据统计和分析报表自动生成覆盖率达到95%,数据的准确性和利用率明显提高。

“员工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一个人可以顶过去三个人。”肖小龙惊喜地发现,同样是年产40万吨合成氨,过去老厂要360多人,如今新厂只需120人。

智能工厂还能收集和分析设备的实时数据,通过算法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进行维护,降低维护成本,同时减少设备突发故障带来的损失。

“公司人力成本下降了20%、生产效率提高了约30%,合成氨每吨成本下降1200元。”鲁强和伙伴们正乘胜追击,年产60万吨联碱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也在按智能工厂标准建设,预计可实现年碳减排87487吨、纯碱综合能耗下降28%。


“米婆婆”机器人运米酒

千年米酒酿出“科技味”


湖北米婆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G+”智慧工厂,新鲜罐装的米酒整齐行进在传送带上。 (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琳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欣 通讯员 陈峥嵘 张琳 宋晴

12月23日,湖北米婆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婆婆”)“5G+”智慧工厂,罐装的米酒鱼贯而出,整齐行进在传送带上。经5G机器视觉质检系统“检阅”后,米酒穿上红色外衣,被机械手臂与码垛机器人打包装箱。

千年米酒缘何酿出“科技味”?“米婆婆”公司副总经理孙俊坦言,米酒行业用工成本高,加上技术工人难找,智能化改造势在必行。

2019年,适逢孝感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技改,“米婆婆”抓住机遇,投资3.6亿元新建占地120亩的“5G+”智慧工厂,将5G技术运用到米酒生产多个环节,进一步降本增效。

在政府牵线下,“米婆婆”与湖北联通孝感分公司达成合作,搭建了一套“5G混合企业专网”,打造企业云平台。

“米婆婆”公司信息化工程师闫磊拿出手机操作展示,在5G技术加持下,生产线工序数据、设备运行数据、仓储物流数据等即时更新、一目了然。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分析,平台能自动生成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支持。同时,公司将制作米酒的工艺分解成林林总总的指标,设计成全套智能化系统,用机器替代人工操作。

“以前质检通常需要3至5名工人,靠人眼做测量和判断,标准化程度低,基于5G的机器视觉质检,将检测精度提高了35%。”闫磊介绍,机器采集瓶装米酒图像数据,通过AI智能图像处理系统,对瓶装米酒内杂质进行检测,过滤不合格产品。

另一边的车间里,红色的智能叉车来来往往,这个重2.5吨的大家伙,是5G智能云化AGV(移动机器人)。

叉车内部集成5G模组,让它在工厂的任何角落都不会迷路,每3分钟可运送1.5吨米酒,精度在5毫米以内。它还可对企业原有成品、半成品货物实现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与智能仓储系统无缝对接,每年可为企业节省人工成本180余万元。

“得益于5G技术的加持,生产效率提升了17%。”孙俊介绍,“米婆婆”拥有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300多项,建成湖北省米酒行业首个5G智能化工厂,可年生产米酒、米酒饮料10万吨,产品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广核湖北拓普自动上料计量

节省人工成本逾六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欣

通讯员 李书畅 万阳

全年销售出库数量89995吨,即时库存数量8500吨……12月20日,位于汉川的中广核拓普(湖北)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湖北拓普”)数据可视化平台上,标注着数字的柱状图、饼状图实时显现。

“这些数字和信息每隔几秒变化一次,是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预警与分析。”该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周继发介绍,2022年,公司引进数智化管理系统,建设5G智能工厂,有效降低物损能耗,提升生产效率。

自动化生产车间里,一批批废旧塑料经过计量混合、塑化过滤、挤出造粒等工序后,变身黑色颗粒状的5G光缆用聚乙烯护套料,广泛应用于光通信、电线电缆等多个领域。

“以前车间里摆着好几台秤,每一种产品配方需要10多种物料,15条生产线同步生产,一天需计量称重约1.2万次,耗时耗力还容易出现计量误差。”该公司品质部经理李义介绍,近年来,公司持续技术攻关,在行业内率先使用自动上料、自动计量的生产工艺,成功解决再生塑料计量难题。

生产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杂质,需要过滤网除杂。为提升生产效能,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反复推演论证,并联合上游厂商展开技术攻关,研发出双柱塞式换网工艺,实现不停机更换过滤网。

李义说,随着新工艺的使用,产品一次合格率提升到98%以上,相关工序节省人工成本60%以上,也缓解了计量用工荒的问题。

在园区成品仓,工人操作智能叉车,穿梭在6.5米高的4层货架间,将一包包800余公斤的产品按照指令放置在指定货架上。

在HH2—02货架前,成品仓主管刘悬利用手持PDA扫描条码,物料名称、规格等信息一应俱全。

中广核湖北拓普有5大类500余种产品,每天进出仓成品货物约600吨。过去,仓管员要靠手抄笔记盘点物料,靠叉车把物料下架后进行复核,库存数据实时性和准确率低。

公司引进数智化管理系统,采用条码、射频识别技术对原材料和成品进行标识,利用手持PDA设备、智能叉车、传感器等进行物品扫码出入库、智能化搬运移位,促使仓储效率、物料配送效率、生产效率分别提升40%、30%、5%。

目前,中广核湖北拓普再生塑料利用率达80%以上。据行业协会认定,其5G光缆用聚乙烯护套料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责任编辑:陈峥嵘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