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冬游新安寨
龙少华
2017年11月16日,团风县文联在回龙山镇华家大塆村建立团风县作家协会创作基地,举行挂牌仪式,我应邀前往。是日天晴气爽,阳光和煦,与会人员陆续到达,受到村委会的热情接待,大家心情特别好。
上午10时,挂牌仪式结束后,村党支部书记陈华明作向导,带领我们游览了新安寨和鑫民商贸生态农庄。
首先到达了新安寨。
新安寨,位于回龙山镇北部,东临106国道,距镇1.5公里。此寨历史悠久,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抗清的山寨,至今已近四百年。它与“蕲黄四十八寨”之一的白羊山桃花洞主寨一样有名气,在原黄冈县志中亦有记载。
此寨地域宽阔,纵贯小岐山林场、回龙山村和华家大塆村三地,地势险要,山峦逶迤,南北纵深2公里,东西宽1公里。寨南有回龙山禅寺,宝殿幢幢,气势巍峨;寨东寨西,两座山脉向北延伸,悬崖峭壁,森林茂密;寨北地势舒缓,山丘起伏,良田数顷;寨中小岐山,房舍俨然,山泉暗涌,此地上世纪曾驻有解放军通信部队,留下了宽阔幽深的战备洞。
山寨四周寨墙环绕。西面,一条南北走向的石寨墙,从小岐山直达王家洞门。寨墙用石块垒砌,悬在峭壁上,高丈许。在冷兵器时代,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东面,亦有一条寨墙,用片石为基,取黄土夯筑,自北向南伸展,与西面的石寨墙在南北两端交汇,形成一个小天地。
新安寨古老的寨墙,上世纪六十年代还保存良好,远远望去似“小长城”,蜿蜒地环抱着山寨,在回龙山地界算得上一大景观。“农业学大寨”时,附近村民为修王家洞门水库,拆毁了石寨墙。时至今日,残存的几段石墙若隐若现地兀立在灌木茅草丛中,在“秋尽江南草木凋”的季节里,还能看到石寨墙不屈的身影。东面用黄土夯筑的寨墙,在解放后劈山造林时被毁掉,如今拨开茅草荆棘,依然能寻到踪迹。
新安寨,在古代它是民众与强权抗争躲避战乱之地。古寨的硝烟早已散去,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也随着岁月的逝去而流失。可以肯定,那个时代的民众只有抗争与呐喊,岂有欢笑与笙歌?新安寨如今成了旅游休闲的地方,留给我们的是无边的遐想。
新安寨的山水依旧。我们一行人,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县文联主席、作家华杉“导游”的带领下,沿景观石旁的石阶拾级而上,顺着两条便道到达寨北。放眼望去,众山皆在脚下,“一览众山小”的感受油然而生。虽然立冬已过小雪将至,满山仍不乏绿色,金黄的野菊花点缀其间,颇有春日气息。华杉说:“这里有土寨墙遗迹。我小时候到寨中割柴,常见野兔出没,‘处处闻啼鸟’,名曰割柴实则趁机玩耍。”是真的,沿着他指的方向,几个好奇的文友竟然寻到了土寨墙的“足迹”。熟悉回龙山地理环境的团风县文体局刘汉斌副局长,遥指西南方向说:“乌龟山那边还有石寨墙,你们去不去看?”大家面对深深的沟壑、茂林修竹密布的山梁和长满荆棘的羊肠小道,畏怯起来,自己骗自己地说一声“以后再去”!
我们转身来到寨尾的小平场上,享受着冬日的暖阳,欣赏着不远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林,呼吸着来自密林深处“天然氧吧”送来的新鲜空气,不免有些陶醉。不知是谁,诗人般地大声说道:“哇,真好,我们亲吻着大自然。”已退休的原黄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民华,为了逗乐,也饶有兴致地讲起了他1986年在回龙山抓计划生育的趣事,引人发笑。站在旁边的县作协主席、作家梅玉荣打趣地说:“你那计划生育工作是最难搞的,哪个叫你开分派工作的会议去上厕所?”话音刚落,听众轰然大笑,惊飞了林中的鸟雀,飞向天半,发出悦耳的鸣叫声。
新安寨东麓的106国道西侧,就是华家大塆村的商贸鑫民生态农庄。游新安寨必经此庄。我们一行走下山寨回到了农庄,尽情地在庄中参观游览。
鑫民商贸生态农庄,是一片约30亩面积的长形地带,庄园依山而建。1968年以前,这里曾有一条公路经卢家塆,过回龙山二水库大坝直达汤铺岭。“文革”期间修建了林家大塆到枣树店的公路后,将此路废弃。2016年,华家大塆村集资在山寨脚下这段废弃的公路旁,建成了这座集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农庄。农庄与白羊山的名人故里隔山相望,近在咫尺。
我们来到农庄的北端,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块形态别致的人造石壁,上面镶嵌着“商贸鑫民生态农庄”几个苍劲有力的金字。石壁北端有一方近2亩的池塘,池雅水阔,鲢鲤畅游其中,泛起层层涟漪。几家漂亮的农舍半环着池塘,白墙红瓦倒映水中,随波荡漾。7座造型别致的尖顶小屋整齐地排列在池塘边,室内摆有麻将桌,供游人娱乐品茗;室外设有钓鱼台,可以垂钓。试想,在室内品茗池中抛线,钓上几尾鱼,那是何等惬意!
池塘边那棵柿子树更为醒目,树干直挺叶片尽落,挂满了“红灯笼”。那晶莹剔透的柿子将树“染”红,远远望去就像一柄红色巨伞。几只不知名的鸟雀在树枝上踊跃,发出“叽叽喳喳”的鸣声,肆无忌惮地品尝着那令人垂涎的果肉,轰也轰不走。鸟雀们好奇地望着树下来往的游人,飞翔着,叫唤着,好像在说:“这么甜的柿子,不尝尝?”
池塘边的山坡上有几棵橘子树,经霜的橘子金黄金黄,压弯了枝头。童心未泯的县文联副主席陈玉萍嬉笑着,“撺掇”两个青年作者壮着胆子去“偷”摘了几枚,分散给众人。几个女子剥开橘瓣含在口中,将橘皮敷在鼻孔上,连声赞道:“好甜,好香!”是的,这现摘现食熟透的霜橘岂能不香甜?这就是“生态”啊!
农庄里更值得一看的还有四坊:古董坊、糍粑坊、豆糕坊、豆腐坊。
古董坊。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两部伏在小池塘中的水车,一车小头昂起,一车小头伏在水中,一看那车身就知道是个老物件。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车车水,看那水是怎么“吸”上来的。现在很多人年轻人没见过这样的“抽水机”,特别是有些城里年轻人,“水车”一词恐怕还是从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哪里见过实物?
水车池侧的那间小屋内,陈列着一台老织布机。这老织布机与现代化的织布机相比的确老土。它的存在却是历史的使然。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人,谁没穿过这种织布机生产的粗棉布?在那并非久远的年代里,它们曾经为民生立过汗马功劳!再看看那挂在织布机旁的“草鞋耙”,更能勾出老年人的记忆,它虽然小,但是人们用它编出的草鞋,其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还有那石碾、石磨、石碓、石臼……看到这些“姓”石的老朋友,你还以为进入了时空隧道,穿越到“新石器”时代。不,这是现实!这些老朋友与我们的父辈们有老交情,结下了深情厚谊。解放后的前30年中,农村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那村那庄没有它们劳作时发出的“窃窃私语”和雄浑的“歌声”?时针又转了30多年,今天会到这些长期未曾谋面的“石朋友”,倍感亲切!
糍粑坊。明亮洁净的小屋地面上置一石臼,一村姑将一盆蒸熟的糯米倾入臼中,一股热气升腾起来,散发出糯米特有的芳香。几个壮汉各执一根松木粑棍,在“嗨嗨”声中有节奏地揣糍粑。稍等片刻,糯米揉成了一个粑团,齐心擎起来,放在早已筛好石膏粉的小簸箕里。做粑师傅赶忙用湿毛巾勒下棍上的粑团,揉捏几下捧进大簸箕中,趁热盘成一个脸盆大小的圆饼。这糍粑待其冷却后切成长条,食用时煎、炸、蒸、煮、烤皆可。特别是将煮熟的糍粑条码在碗中,再淋上砂罐土鸡汤,味道更佳。团风县鸡汤糍粑自古以来就是美食,在黄冈市很有名气,是写进书本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誉满鄂东半边天,曾迷倒过谪守黄州的宋朝苏东坡。
豆糕坊。豆糕学名称为豆丝。农庄中的豆糕制作与众不同,除用小麦、稻米作主料之外,还加添了黄豆(或绿豆)。这种名副其实的豆糕做工考究,用石磨制浆柴火灶烫。中午时分,我们恰逢作坊中烫豆糕,只见一男子正往铁锅里旋浆,片刻工夫浆熟糕成,从锅中揭出一块薄如纸片,底部微黄的豆糕,晾在簸箕的边沿上,散发出一缕豆香。与那市场上用机械制成,跟豆没有半点关系的豆糕的味道大相径庭。中餐时,好客的主人端出一桌饭菜,那用大蒜苗翻炒的豆糕和用红糖拌的炸糍粑,最早见底,比起那鸡鸭鱼肉来,它们最受欢迎。
这里的豆糕和糍粑虽然贵点,那是一份价钱一份货,卖的是真货,吃的是品味。我们不禁大包小包地采购起来,带回去让家人尝尝,分享今日观光的快乐。
豆腐坊。农庄里豆腐制作也很老土,它土出了风格,土出了味道。黄豆浸好后,也必须用石磨磨浆。做出的豆腐表皮泛着淡淡的黄绿色,豆香味浓郁,不象市场上出售的豆腐惨白而味寡。这恐怕是老土的石磨磨浆与现代化铁磨制浆、用石膏点卤与化学原料点卤的根本区别。因来的不是时候,失去了观看土法制作豆腐的机会。不过在餐桌上我们已品尝到炸豆腐的纯正味道,弥补了缺席观摩的遗憾。
吃过了午饭,我们又聚集在农庄的空地上,朝四周望去,如画的村景再次映入眼帘。经村支书陈华明指点,卢家塆、华家大塆、铺屋咀,国道两旁的新村、村部……历历在目。鳞次栉比的楼房瓦舍掩映在常青树丛中,水泥路直通各塆村民的家门口,国道村道上车辆如梭地穿行,一幅乡村美景图“活”了起来。华家大塆布厂机器轰鸣,养殖业规模宏大,田野里覆盖着油菜麦苗……村景和农庄的景色融为一体,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副主任华益水是我的老熟人,他私下对我说:“我们华家大塆村是团风县最美丽的宜居乡村。”话语间充满了自信。
眼下,鑫民商贸生态农庄还在扩建,游乐园区正在施工,景观瀑布早已招标……一幅远景规划图已经形成。新安寨和鑫民商贸生态农庄将成为一个景点,与李四光故居、林家大塆名人故里、秦兆阳旧居、回龙山老街、龙山禅寺一道融入回龙山镇旅游板块,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大妈们的广场舞的舞台,更是域外人观光游览的好去处。
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将会以更新、更美的姿态出现在这片热土上。
龙少华:团风县回龙山镇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现已退休。空余时间爬格子,以陶冶情趣,偶尔有文字在《鄂东晚报》《黄冈周刊》《赤壁》《楚天文艺》上变成铅字。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