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施孟含
12月23日下午,外卖小哥郑何奕忙完工作,来到汉阳区永丰街道黄金口岸社区陈婆婆家,帮她买药。70岁的独居老人陈婆婆没有子女,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介入、高血压、帕金森”4个重症病种,生活自理能力不足。郑何奕拿好陈婆婆的医保卡等证件,到汉口的一家定点医院找医生开处方、买药,再把药品、发票、找回的钱一起送到陈婆婆家。这一趟忙下来花了两三个小时,又到了郑何奕晚间送餐的时候。“我多跑跑腿,就能多帮一个人。”郑何奕笑呵呵地说。
郑何奕是汉阳区家医速递项目的志愿者,他和几位社工、外卖小哥一起,像这样为重病重残人员代购药品已有20个月。
从2023年5月起,汉阳区民政局尝试对全区1800多名重病重残人员,以“助医陪诊”为主线,探索开展“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服务项目。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这个项目是因为社会救助工作实践中有3个难点:重病重残人员占到该区总救助人数三成以上,且他们一身多病、行动不便,需要服务类社会救助;困难群众需求变化多,“助医陪诊”类需求可以引入志愿服务;公租房小区内困难群众较多,需要救助资源。
为此,汉阳区民政局锁定了服务对象,要求必须持有“社会救助证件及重症病例”,项目提供的服务以照护类为主,如助医陪诊、住院看护等,以保障困难群众对生命健康的需求,延展叠加生活类、支持类服务,如入户探访、资源链接等服务,进一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及自身发展的需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实施该项目的社工机构看到,大家组建了一个社会救助平台,把遍布武汉市各地的50家重症药房和门诊,与汉阳区117个社区联系起来,困难群众需要什么服务,社工就发布在平台上,标明时间、地点等信息,志愿者根据实际情况“接单”。项目实施以来,志愿者已为困难群众代买“三定管理”特殊药品近600人次,几乎达到“每天一次”。
“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1月11日,我给王婆婆买药,1点多钟到她家拿证件和钱,去定点医院开好处方,再到汉口大药房黄石路店买药,送回她家已是傍晚6点多了。”外卖小哥李文涛说,他从2024年1月起加入家医速递志愿服务队,帮困难群众买药路程比较远,不像送外卖可以骑电动车,一般都是坐公交车,需要两三个小时,遇上医院、药店人多要排队等候,就得花一个下午的时间。
12月初的一天中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李文涛在洪山区石牌岭一家重症(慢性)疾病医保定点药房碰头。“这次我是给住在汉阳区桥机社区的一位老人买药。这家药店我是第一次来,以前都是在汉口的药店买药,这次提前联系过,那边有些药品不足,建议我到这里来。”李文涛说。这次他代买的药品有4种,报销后需要付60多元,他从资料袋中拿出100元现金付钱,把发票、找回的钱都装进袋子,拿好药品,就往汉阳赶。
“夏阿姨,药我都买回来了,您仔细看看,还是跟往常一样用。这是发票,这是找回的钱。”下午3时许,李文涛熟门熟路地送药,仔细地与老人家属交接。夏阿姨告诉记者,她的老伴生病十多年了,以前她每个月都要出门帮老伴买一次药,每次都要花半天时间,留老伴一个人在家也不放心,“志愿者对我们可好了,不管是大热天,还是冷风吹的冬天,随叫随到,自从有他们帮我买药,我省心多了。”
每次把药送上门,家医速递的志愿者们都会听到患者及家属真诚的致谢。“每次参与志愿服务都是利用下午空闲时间,但买药的时间有长有短,有时候会影响到我们送外卖,但能够帮到困难群众,我感到很荣幸,会一直坚持下去。”李文涛说。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