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枣”寻东汉文化 赓续文化血脉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2-25 16:21:34


枣阳是汉光武帝刘秀故里,是东汉文化的策源地、发祥地、富集地。近年来,枣阳市深度挖掘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12月21日至22日,2024年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年会暨东汉文化研究成果交流会在枣阳召开,50多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汉文化研究学者齐聚枣阳,开展东汉文化研究成果交流研讨,展示成果、建言献策。12月25日,襄阳日报专版报道会议盛况,并多角度推介枣阳汉文化独特魅力。


图片由童长宇、郑禹、枣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汉韵悠悠越千年 


东汉文化谱新篇


全媒体记者 毕学谦 李澍宇 特约记者 李晓军 通讯员 徐莹 张怡晨

12月21日至22日,2024年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年会暨东汉文化研究成果交流会在枣阳召开,50多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汉文化研究学者齐聚枣阳,开展东汉文化研究成果交流研讨,展示成果、建言献策。

汉城景区

枣阳是汉光武帝刘秀故里,被汉代科学家张衡誉为“龙飞白水,松子神陂”宝地,是东汉文化的策源地、发祥地、富集地。这里有距今6000年的雕龙碑古人类遗址、距今3000年的曾国文化遗存郭家庙、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楚墓九连墩和千年古刹白水寺。中国汉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华夏汉文化展示中心、中国汉文化核心地标、世界汉文化旅游目的地。枣阳粗布、鹿头黄酒、琚湾酸浆面制作等非遗技艺在这里传承延续。

交流会期间,专家、学者畅谈汉文化研究感受,从不同角度介绍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12月21日下午,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赵国华进行专题授课,进一步深化对秦汉文化的现代研究、阐释与转化应用。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东汉文化、刘秀的治国理念、光武中兴等主题,进行《汉光武帝仁政方略初探》《从历代诗赋中看昆阳之战的文学历史现象》等主题成果研讨分享,从理论的视野,以精准的角度和独到的见解,对汉文化传承进行了深入解读和论述。12月22日上午,举办了枣阳本土作家毛羽翼所著的《风云刘秀——汉光武帝的传奇人生》新书发布会暨文学评论会。专家点评时表示,该书是近年来枣阳汉文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

近年来,枣阳市积极挖掘汉文化历史文化价值,深度挖掘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成立东汉文化研讨会,出版发行了《东汉史研究》《正说汉光武大帝》《光武帝刘秀年谱》《光武中兴300问》《光武帝刘秀成语故事》等一系列汉文化研究学术专著。新编历史剧《刘秀还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戏剧文华奖”和原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大型汉文化多媒体秀《汉颂》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文化事业在枣阳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

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杨晶表示,将大力弘扬汉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在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动枣阳汉文化实现更高水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授牌仪式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枣阳学术研究基地”授牌仪式,与会专家、学者实地参观考察了汉城景区和古石雕大观园。

(滑动看全文


在“龙飞白水”之地感受汉文化


全媒体记者 毕学谦 特约记者 李晓军 通讯员 徐莹

游汉城、登白水寺、赏汉颂……今年10月,襄阳好风日 醉美顾逢时——“文化襄阳行”国际传播活动走进枣阳,来自13个国家的15家海外华文媒体的代表穿上汉服,漫步华丽的汉城大殿和高耸的城楼,近距离感受汉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景演出

枣阳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厚重的汉文化内涵,通过笔头、镜头,传向全世界。

枣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故里,东汉文化的发祥地、策源地、富集地,被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誉为“龙飞白水”之地,境内拥有千年古刹白水寺等历史遗迹以及跨牛举世、古槐救主、舂陵起兵等民间传说,汉文化两千年文脉在这里厚重沉淀,薪火相传。李白、孟浩然、韩愈等文人墨客曾游历于此,留下众多优美诗篇。

围绕打造汉文化核心地标,枣阳建成占地1800亩的汉城景区。雕梁画栋、浓墨重彩的汉代仿古建筑重现东汉时期的历史盛景,成为华夏汉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汉文化旅游目的地。由汉城景区投资8000万元打造的国家级旅游演艺精品剧目《寻梦大汉·汉颂》,以汉光武帝刘秀的一生为主线,演绎了一段风云跌宕的汉朝历史。震撼的视听效果、演员精湛的演技,赢得海内外游客高度称赞。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观看后连连称赞,《寻梦大汉·汉颂》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演出。加拿大《天时周刊》总编辑高康说:“这场演出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繁荣昌盛和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演出让我更加深入了解汉朝的历史文化,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为让更多的人对汉文化有更深刻认识,汉城景区编排了“御林军开城迎宾”“光武帝校场点兵”“登基大典”等精彩的实景演出,汉代手工织布、汉代投壶、汉字拓印、汉服走秀、成人礼等沉浸式体验活动成为中小学生研学的课程。

在枣阳,汉文化元素已深深融入城市建设内涵,汉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在汉文化广场,“刘秀省亲”“二十八宿”“昆阳大战”“真定喜宴”等4组大型铸铜雕塑,真实再现刘秀一生重要节点的丰功伟绩。中兴公园以刘秀典故为轴线,配套建设厚德亭、执手亭等建筑。在沙河东岸,建成以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为轴线的大型浮雕。在汉十高速公路吴店互通处,建有“龙飞白水”大型雕塑,让汉文化精髓融入城市血脉。

“汉城如梦,恍若穿越。朱楼黛瓦,翠波碧水。盛世再现,让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历史亲密接触,与文化静静对话。整个枣阳之行,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英国《中华时报》社长曾晓辉现场为汉城景区赋诗,并在相关海外媒体刊发,引发网友点赞。

(滑动看全文


立足枣阳区域文化特色

 深入开展东汉文化研究

——访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赵正鹏


全媒体记者 毕学谦 特约记者 李晓军 通讯员 苏红菊

12月21日至22日,在枣阳召开的2024年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年会暨东汉文化研究成果交流会,是继2023年11月举办汉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暨首届东汉文化研讨会后,枣阳再次以东道主身份,诚邀国内东汉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教授,为汉文化传承发展和利用出良言、献良策。

《寻梦大汉·汉颂》演出

在枣阳,有一大批致力于东汉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枣阳市汉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赵正鹏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11月底,赵正鹏以《走近汉光武帝刘秀》为题,在湖北省图书馆举办的“长江讲坛”上,分享了刘秀实现“光武中兴”的传奇人生,引起听众强烈共鸣。2024年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年会期间,赵正鹏向记者介绍了枣阳市东汉文化研究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枣阳是汉光武帝刘秀故里、“光武中兴”的发祥地,“千古帝乡”不仅是枣阳的名片,也是襄阳的名片。

汉城研学

“汉文化研究是寻根溯源的事业,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明确,使命光荣。”赵正鹏介绍,2015年8月,枣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汉文化开发利用方案,并成立了枣阳市汉文化研究会,研究、宣传、服务汉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课题包括东汉史、汉光武帝刘秀生平、执政方略、刘秀与家乡襄阳以及枣阳关系、刘秀贡献给后世的正能量、成语典故研究等。投身汉文化研究的学者队伍不断壮大,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影响了省内外。

枣阳市汉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成果层出不穷,研究时段和范围逐步延展,从刘秀文化延伸到东汉文化,又从东汉文化拓展到两汉文化。一大批有份量、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论文及文学作品先后公开出版发行,包括《正说汉光武大帝》《光武帝刘秀成语故事》《浅谈“光武中兴”的文化内涵及意义》《论汉光武帝刘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刘秀史迹汇编》《史家论刘秀》《明君光武帝》《白水漫话》《龙飞白水论刘秀》《刘秀年谱》《光武中兴三百问》等。

赵正鹏说,枣阳汉文化积淀丰厚,是著名的帝乡,境内有许多汉文化遗址、遗迹和故事、传说,这既是研究开发汉文化的丰富资源,也承载着枣阳人民文化自信的精神依托。特别是汉城景区的落成,成为枣阳新的汉文化地标、旅游胜地和汉文化研究基地,为枣阳的汉文化研究和推广提供了更加立体、多维的实物文化参照。

在汉文化传承、宣传和推广上,枣阳市汉文化研究会先后为湖北文理学院师生,襄阳市委党校主体班、中青年干部班,襄阳市社科院“博雅讲坛”,襄阳市老年大学“桑榆讲坛”,襄阳市图书馆“汉江讲坛”,湖北文理学院“隆中讲坛”,以及枣阳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班、青苗工程班等课堂,开展了多场汉文化专题讲座。

汉文化研究事业任重道远。赵正鹏说,光辉灿烂的汉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东汉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东汉文化,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汉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演化。应持续加强汉文化的研究阐释,进一步挖掘汉文化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推动汉文化传承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将汉文化的时代价值转化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为提升广大市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贡献更多力量。

赵正鹏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在汉文化开发利用上开创新局面。要以大文化的视野,以枣阳区域汉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加强汉文化研究的对外交流,进一步提升汉文化的集成度和显示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带动枣阳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让区域性汉文化研究更好地立足襄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赵正鹏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枣阳的汉文化研究一定能结出更多硕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滑动看全文


《风云刘秀》出版发行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毕学谦 李澍宇 通讯员苏红菊)12月22日,《风云刘秀——汉光武帝的传奇人生》新书发布会暨文学评论会在枣阳举行,该书作者毛羽翼是枣阳人,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全书近30万字,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枣阳是汉光武帝刘秀故里,“光武中兴”的发祥地,刘秀的故事在枣阳家喻户晓,“刘秀传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云刘秀》以细微的历史笔触、通俗的叙事方式、生动的文学语言,全方位描述了刘秀传奇的一生,充分展示了这位“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古代皇帝应变智慧和雄才大略。

新书发布会上,毛羽翼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文学的手法、散文的形式,回望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同时融入个人历史感悟,意在让读者于轻松阅读中,走进历史、触摸历史,领略历史的鲜活与灵动,体会历史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武汉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郭新立,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专家赵国华、张功、赵正鹏等分别从历史、文学、文化等角度,对《风云刘秀》进行了全面剖析和深度点评。

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国华表示,《风云刘秀》是一部生动的历史读本,比较适合青少年阅读,有助于后世认识刘秀。

责任编辑:唐梦琳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