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团风镇,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元丰九域志》。
该志在齐安郡黄冈县下记述有:“齐安、久长、灵山、团风、阳逻、沙湖、龙陂七镇。”也即是说团风是黄冈县下辖的一个镇。
“团风”作为地名,在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中亦有记述。苏东坡在《应梦罗汉》一文中记述说:“仆往岐亭,宿于团风,梦一僧破面流血,若有所诉……”文中的岐亭位于麻城。苏东坡写此记的日期是元丰四年(1081)四月初八。记中说自已自黄州去岐亭看望老朋友陈季常,途中夜宿团风,说明团风在当时属于一个集镇,这与北宋的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中的记载吻合。
团风在北宋元丰年间是黄冈县七镇之一,距今近千年历史。
至明洪武初年(1368—1370),团风为镇,设巡检司。这时团风因水路交通便利,港口条件优越。所以商业繁盛,与西边的阳逻成为临江两巨镇。在帆船时代,团风港口不但可以通达长江沿岸各地,还可以溯举水上达新洲、宋埠、麻城城关等镇。同时,也是黄冈、罗田、英山及浠水北部等地陆运距离沿江最近的港口。素有“三黄两蕲罗麻广、安徽河南达九江”通驿大衢之称。
团风成了新洲、黄冈、麻城、罗田、英山、浠水等的商业枢纽。在水陆交通运输发展到以轮船、汽车为主的机械化后,公路可通长江以北的新洲、黄陂、麻城、河南商城、浠水、蕲春、广济、黄梅、英山、罗田和皖西北各县;水路西通重庆,东达上海的沿江各港。
这样,构成武汉市以东,长江以北的鄂东最大的水陆运输枢纽。这里设有湖北省副食品储运仓库,湖北省盐业公司团风批发站,麻城、罗田等县物资转运站。黄冈、麻城、罗田和皖西北的金寨等部分地区的土特产在这里输出,其所需的石油、副食、百货、五金、交电、煤炭等物资85%在这里批发供应。省级仓库2个、地级仓库2个、外县仓库2个,本地仓库33个。
据《黄冈县志》记载,团风为镇,镇厢坊辖里二。一厢上街,二厢下街,旧编甲七。民国时期,团风镇辖回龙山、方高坪、马驿、东岳庙、雅淡洲、罗霍洲、淋山河、大埠街等地。
团风镇在明清时期,有:仓前正街(崇德坊、华光庙巷)、正街(鲜鱼巷)、河街(水巷)、急递铺正街(后厢房)、十字街(永怀坊、前街巷、筷子巷、后湖小巷)、上正街(时雍坊、卢公堤巷)、下正街(相公庙巷)、史坝正街(咸宁坊、行宫庙巷)、雷坛正街(瓷器巷)、上码头街(敛福坊、纸巷口)、下码头街(横河桥坊、陶家巷)、司前正街(马头小巷)、上河街(马头巷)、半边街(朱家巷)、河西正街(永清坊、横河渡口)等街、巷,居民密集,生意兴隆。
特别是江西督军方本仁的亲戚朋友从江西衣锦还乡,先后都在团风镇经商,开设店铺。外籍商人在这里建设会馆。安徽会馆就建在大礼堂右侧(今粮道街黄商隔壁)、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今粮油交易所仓库处)、福建会馆又名天候宫(今天老电影院隔壁的文化馆处)等等。特别是善济禅林香火极盛。每天从江西、安徽、湖南、浙江、江苏及本省各地群众慕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来往舟船多达数百只。
房屋系青砖、木列架、布瓦结构或茅草房。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后,由于江水连年冲洗,镇区沿江北岸逐渐崩塌。从此,沿江吊脚楼街相继形成。(今第二建筑公司至商业综合公司紧靠江边一段)。开设有竹、木、土产、茶馆、酒馆等铺面。1938年日军占领团风后,将吊脚楼拆除。1972年改建沿江堤时,最后三间吊脚楼被拆除。
当时的团风是三省十二县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镇区六街(中山街、河街、正街、十字街、粮道街、上寨)、两衖(郑家衖、大庙衖)、三巷(鲜鱼巷、卢家巷、司门口),行庄棋布,商店星罗,摊贩贯丛,游商如蚁,行业达63种之多,商店290余家,提篮叫卖、摆摊挑贩近千家。陈日新、鞠兴泰、邹永发、利生、华章、人和等是清代至民国期间的几家主要商店。
民国时期,全镇有:正街、上寨、上河街、下河街、竹子簰、鲜鱼巷、漕仓(中山街)、郑家衖、粮道街、大庙衖、十字街、司门口、河西岸、马坊桥、卢家巷、操家巷、严家衖子、杨家园等18条。1930年,漕仓大火,全街被焚。1938年8月13日,日军飞机轰炸下河街、下正街、中山街、粮道街、上寨等街道,皆成瓦砾。
团风镇手工业历史悠久,随着集镇的形成相继出现了一些作坊,铁业、篾业、木业、缝纫机、糕茶点及酿酒业等小手工业。至民国时期,出现了纺织厂、轧米厂、发电厂等工厂。解放后,各种厂方兴未艾,蓬勃发展。1955年,团风镇星火农具厂生产出一种新式步犁,张体学省长在1957年视察时,亲自操作,决定推广。于是在团风召开了全省现场会,将此犁命名为“黄冈犁”。酿酒业非常有名,团风纯谷酒可以说是风靡一时,而彩光家具也是极具辉煌。遗憾的是两大品牌在上世纪却走向了没落。
据传,马坊桥是前清考相公的栓马处,鲜鱼巷又叫先儒巷,是前清儒人聚居处。乾隆四年(1739)知县吴英于评江书院捐置郭襄若民房附书院以作义学。清末民初,全镇有私塾学校30余所。1937年,启黄中学由武昌朱家巷迁到团风大庙。学校由方本仁及邑人捐款创办,方达智为名誉校长,副校长陈善主事。1938年,数学老师丰道继对陈善不满,另组织了一所私立鄂东中学,校址设在关帝庙(现在崩坡二村)。
1951年成立的团风中学大家都耳熟能详,而1978年成立的团风镇中学又还有多少人记得呢?它位于现在正街后面(新村),它的前身是团风小学附设的初中班,第二年增设高中班,到1982年停招。
百年名校团风小学成立于1903年,至今依然欣欣向荣,而团风镇小学则毫无踪影了。它是在1953年上寨方家祠堂(镇中厨房)增设的镇小学。1957年并入团风小学。1958年,团风镇开办幼儿园,目前还有点痕迹的就是化机厂内那个圆门(门似一花瓶)那栋房子,就是当年的化工机械配件厂的幼儿园。黄冈县委党校(现楚天学校内)、师范学校(河西湖)、商业职工学校(上寨)等等。都为团风镇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也许很多人都还会说大礼堂这个地名。它就是今天粮道街黄商处。大礼堂于1951年建成,是黄冈县的第一座大礼堂,演戏、放映、开会三者兼用。历年有地区、县及各地的文工团、歌剧团、文曲剧团、杂技团、京、汉、楚剧团,及江西、安徽等地的剧团来此演出,并经常放电影。大礼堂一时名声大振。团风电影院(现在改成教堂),建于1958年,也是许多团风镇中老年朋友难忘的回忆。它的斜对面是红旗旅社,顺带记一笔。
团风镇三山四十八庙,三山即是万金山、紫金山、太金山,四十八庙则是以善济禅林为代表的众寺庙。团风古镇,为一县之中心,适居冲要,交通便利,商市发达,舟车汇集,时光流逝,但其曾经承载的芳华依然未曾凋谢。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