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华杉老师的小小说《大嫂》(见2017年4月29日《黄冈日报》),我看过两遍之后,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手艺娴熟的渔夫,将文字的大网,潇洒地撒开去,然后,自信地收拢来,再然后,倏然一转……
其实,因为文章的技巧和语言的驱使,《大嫂》我不止看过两遍。看到大嫂发脾气、遇到烦心事、遭遇缺钱的困窘,几乎占据了文章一半的篇幅,我很不理解。小小说是惜墨如金的文体,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闲篇?看到后面,才明白,这是铺垫。没有这个“哆嗦”的铺垫,后面,大嫂得到公公的五万元存折的包袱就抖得不好看了。所以,前面看似“闲篇”,实则是作者撒下的金丝网!
得到凭空而降的五万元钱,谁都会心动、会有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尤其是在困难中挣扎的人。大嫂也是个凡人,是个为“钱”急得上火的普通女人。这笔钱把读者的心也悬起来了:大嫂会怎么做?这笔巨款将流向哪里?大嫂的埋怨也不无道理:“你兄弟五个,一个比一个有钱……他们谁都不肯伸手拉哥一把……”我以为,这笔钱,大嫂会独自吞了。
问题来了,难道作者是要写一个在困难中的女人,得到了一笔“横财”,从而脱离了苦海?想一想,这五万元钱是有疑问的!它是公公的,不是大嫂一个人的!如果大嫂一个人独吞了,我们会很失望。这样的一个人,不值得宣扬和同情。果然,作者的笔锋一转,让大嫂的留言条说话了:“我特想把这些钱留下,可想了半天,若真的那样做了,我会一辈子不安心的。现将它分成五份……”一个平凡、朴实、善良的大嫂形象,顷刻间跃然纸上!
窃以为,《大嫂》要昭示的是:困窘,是折磨,也是考量!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就万事不能!大嫂经受住了钱的诱惑,把公正、善良之心摆在了正中间。
《大嫂》全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涛骇浪,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却把大嫂的形象一步步立了起来。这就是“渔夫”华杉老师的高明之处!华杉老师在文中的语言,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例如,说丈夫抽烟是“成心毒害妇女儿童”,烦躁中的黑色幽默!例如,说二弟“花一万多给情人买皮衣,就不能……”平民间有道不尽的埋怨和委屈。再例如“遇大水,遇天干,遇到蝗虫滚成蛋。正在上学家里穷,想要工作遭下岗……”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最后说一下大嫂的丈夫大伟为什么流泪。他为有一个通情达理、贤惠能干的妻子流泪;他为兄弟间的情分,没有因为老父亲留下的五万元钱而断绝流泪。
但愿我们周围,多一些“大嫂”一样的通情达理、充满温暖爱心的平凡人!窘困的生活,因爱而从容。平凡的人生,因爱而温馨。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