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九峰街社区治理案例在“基层治理·武汉答卷”案例评选中获奖!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2-24 12:45:16


近日,武汉市委组织部公布“基层治理·武汉答卷”创新案例征集活动评选结果,九峰街道2篇案例获奖。荣芳里社区党委《四个“1”深化楼栋治理 多元共治谱写新篇章》荣获三等奖,仁尚里社区党委《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 共同缔造幸福生活圈》荣获优秀奖。以下是获奖案例展示。

一、背景与起因

荣芳里社区下辖3个商品房小区,常住居民近万人。其中以光谷安家置业的年轻群体和外地随迁中老年人为主,居民之间的沟通较少,小区居民之间的归属感、凝聚力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提升居民之间的邻里情、凝聚力,引领群众共同参与小区建设,2022年,荣芳里社区全面启动楼栋文化建设工作,以北辰优+、光谷满庭春小区为试点,聚焦文明建设和环境美化,开展楼栋文化服务,成功打造“文明示范楼栋”与“环保示范楼栋”,构建了“1+7”楼栋包保服务模式。为进一步扩大示范楼栋的影响力,在前期基础上新增“和谐示范楼栋”“互助示范楼栋”2个特色楼栋,持续引导居民参与楼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动“共同缔造”精神深入人心。

二、探索与成效

梳理“1张清单”,挖掘楼栋需求,明确楼栋方向。“1张清单”是基础,服务计划引方向。“1张清单”包括需求和资源两项内容。社区通过居民意见征集、宣传公示、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关于楼栋文化服务的需求及打造建议想法等;在社区内开展了“楼栋文明宣传活动”,邀请居民在楼栋“留言板”上献言献策,梳理楼栋服务“需求清单”。此外,社工还通过实地走访、服务开展、社区推荐、线上线下招募、居民引荐自荐等方式,更进一步地挖掘社区楼栋服务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梳理了楼栋服务“资源清单”。

培养“1批力量”,联动多方资源,打好楼栋基石。将“潜在”力量变“现有”力量。在宣传走访、楼栋议事、居民意见征集和社区活动过程中,挖掘有潜力的居民16名,鼓励引导他们加入到楼栋文化建设队伍中来。一方面在已有的队伍中扩充成员,以增强服务力量;另一方面在其他有潜力的楼栋中,重新成立“1+7”包保成员队伍,现有楼栋治理服务队骨干60余人,持续服务于示范楼栋文化建设。赋能培育,提升楼栋服务能力。以“1+7”包保成员队伍为对象,开展团队建设和专项培训。采用户内户外的形式,组织骨干力量开展趣味互动、思想碰撞、分组竞赛等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及向心力,提升团队积极性和稳定性;链接专业师资力量,贴合楼栋文化志愿服务内容、骨干力量培育需求及社区建设要求等,实施开展“楼栋管理与文化建设知识”“居民沟通技巧”“社区活动策划与执行能力”等培训,提升骨干力量的楼栋服务实务技能。

打造“1个阵地”,改造公共空间,提升治理合力。建立楼栋文明公约。鼓励楼栋文明从小切口入手,广泛吸纳居民参与,让更多的人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助推手”。社区围绕高空抛物、文明礼仪、勿乱丢垃圾等内容进行“楼栋文明微作品”的征集展示;同时通过楼栋微公约手抄报制作张贴,使居民能够不断规范自我行为,提升内在修养,进而形成一种文明新风尚。打造楼栋公共共享空间。在社区的引导下,楼栋志愿者根据示范楼栋的优势和特点,开展了架空层休闲空间改造(包括艺术墙绘、组装长椅、铺设假草皮、安装黑板墙等)以及“变废为宝”彩绘瓶装扮楼栋架空层等空间打造活动,筹集到楼栋DIY“共享雨伞”36把、楼栋“共享书架”90余本,打造了一个共享、美观、环保的社区环境。平凡楼道“靓”起来。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楼栋志愿队伍以“美化行动,舒适你我”“禁烟行动,健康你我”“劝停行动,安全你我”等主题,通过插画、绿植、手工制作等装饰楼道、在楼栋倡导禁烟活动并设置专门的吸烟场所、劝阻电动车入户行动等形式加强楼栋文明建设。楼道环境变美了,居民们也开始自觉维护公共卫生。

建立“1项制度”,激活志愿力量,带动全民参与。创新积分激励制度,建立双积分制度。在志愿者积分制管理方面,楼栋长、楼栋志愿者、居民骨干、下沉党员等通过参与开展楼栋议事会议、楼栋志愿服务等积累志愿服务积分。在全民积分制管理方面,居民通过参与各楼栋的特色文化活动,累积个人或家庭的楼栋文化服务积分。以物资、爱心企事业单位的优惠措施、荣芳学堂及社区其他服务的优先权等为积分奖励。定期开展评比表彰活动。每半年开展一次楼栋服务之星评比工作,借助社区大型主题活动开展表彰奖励、经验分享,在社区宣传栏张贴“红榜”,吸引更多的居民知晓并参与到楼栋文化服务中,促进全民参与楼栋打造。

打造“N”个特色楼栋,多元共治,助力社区治理。开展入户调查,挖掘楼栋资源。发挥楼栋长、居民骨干、楼栋志愿者的带头作用,通过开展楼栋入户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把握议事协商和志愿服务的着力点,挖掘志愿骨干。开展协商议事,回应居民需求。通过楼栋长主题日的方式,结合“以茶会友,共议共商”、板凳会议等方式,引导示范楼栋楼栋长、楼栋党员、居民骨干每月召开议事协商会,推动多策共谋;通过“头脑风暴”,群策群力回应居民实际需求,建立楼栋微信群,对需要帮助的居民结对帮扶,搭建邻里互助平台,实现了“小事楼内解决”。推进楼栋服务,打造楼栋文化。结合楼栋需求,充分发挥小区党支部引领作用和楼栋长、楼栋党员、居民骨干示范作用,动员和组织楼栋居民开展“守护夕阳,关爱老人”“文明行为入户宣传”“牵手一老一小,打造环保楼栋”“童车书籍雨伞置换主题日”“儿童玩趣互助主题日”等志愿服务,打造了特色示范楼栋。多元共治,助力社区治理。建立“多元主体共联、多元平台共建,多元资源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在楼栋与楼栋之间实现共联共建共享,实现楼栋与楼栋的互帮互助与文化传递,同时整合多元力量与资源,在社区“政策宣传”“不文明行为采集”“社区公益主题日”“妇女节”“庆六一”等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营造共融的社区氛围,让基层社区治理工作在楼栋生根开花。

三、经验与启示

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他们不仅是楼栋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更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引领者和组织者。他们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对于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提升楼栋文化建设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

居民参与是楼栋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当居民真正成为楼栋文化建设的主体,才能够实现楼栋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创新。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到楼栋文化建设中来,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制度建设是楼栋文化建设的保障。通过建立有效的积分激励制度,可以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促进居民参与,形成良好的社区治理氛围。同时,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也是关键,需要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多元共治是楼栋文化建设的方向。通过整合楼栋内的多元力量和资源,实现楼栋与楼栋之间的共联共建共享,可以打造更加和谐、包容的社区环境。同时,也需要注重与社区外部的多元主体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

一、背景与起因

仁尚里社区位于光谷中心城核心腹地,作为新型商业社区,人口分布呈现出来源广、流动大、年轻化、增长快的特点。现社区常住人口约4157户11092人,其中0-12岁儿童约有1400人,占比约13%。社区所辖9个苑区地理位置较为分散,苑区间邻里关系淡漠、共同体意识不强。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光谷新移民”家庭在养育、教育、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日益迫切。为了提升社区居住“软环境”,促进邻里关系融合,仁尚里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为切入点,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实施社区治理“八动”工作法,着力从服务友好、空间友好、制度友好等多维度推进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在儿童带动家庭、家庭撬动社区的同时,注重引导居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推动更加民主化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共同缔造幸福生活圈。

二、探索与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多元联动共治。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治理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这为基层治理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仁尚里社区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多元联动共治,引领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加强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一是组织建设驱动。社区党委结合居民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求,重点吸纳常态化下沉单位、物业公司、业委会等单位党员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党建联建类、社区治理类、结对帮扶类、活动组织类等内容签订35个共建项目。其中在协调解决光谷十八小“上学路不通”的民生问题过程中,社区积极发挥党组织协调力,借助高新区建设局职能优势,沟通协调汉阳市政、光谷交通实施建设,用不到2个月时间为辖区小学生架起上学路“舒心桥”;下沉党组织光谷金控捐款11万元支持社区改造“合欢树童趣广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连续5年选派近200名大学生志愿者支持社区“自运营”公益课堂延续。二是基层自治转动。强化社区党委对居委会、议事会、监委会等自治组织的领导,推选9名党员以合法程序进入3个小区业委会,3名党支部负责人兼职业委会成员,形成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三方联动机制。社区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解决小区智能门禁、楼顶监控、电梯维修等问题,引导居民完善社区自治章程,搭建党建带群建为路径的参与平台,推进“红色业委会”星级评选。

坚持群众主体,引导居民协同管理。为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社区党委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资源为基础,发展社区特色服务项目,引导居民享受服务的同时参与服务,协同管理服务项目。一是能人贤士促动。社区持续挖掘近100余名有专业背景、有思想情怀的能人贤士组建社区“党员力量库”“居民特长库”,为解决辖区双职工家庭儿童托管“后顾之忧”,志愿者在社区寒暑期公益课堂、周末实践活动中开展科普、声乐、体能等微公益项目150余场,为“自运营”公益项目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二是居民群众行动。探索“服务+孵化”模式,以9个苑区为活动阵地,以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实施包括“天天向上”读书角、周末“轻松乐”五育课堂、寒暑“益实践”公益托管、儿童议事会等多个居民主导的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将“趣味、勇敢、安全、自由、探索、活力”六大主题元素融入社区各项服务活动中,将儿童友好社区的硬件建设与服务相融合,实现亲子家庭接收服务和提供服务的角色互换,其中“天天向上”读书角约300平方米公共空间实现居民周末自行管理,五育课堂和公益托管亲子家庭积极参与项目运营和管理,逐渐孵化15个社区微组织。

坚持多方助治,提升友好服务效能。社区党组织吸纳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等组建“仁尚里儿童友好联盟”,构建项目齐备的党建服务体系,以有温度的党建引领带来有成效的社会治理。一是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将各类社会组织、各方资源优势整合在一起,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指导各小区开展微更新特色活动。通过持续引进优秀专业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链接优质服务项目,聚焦“1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围绕儿童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策划开展儿童友好工作坊、魔法实验室、隔代双托、儿童议事会等项目;同时通过“筑梦仁尚里”幸福微课堂、三方联动等项目撬动青少年家庭,夯实青少年背后人群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基础。二是区域资源撬动。与辖区10家以上商铺商定共建协议,以志愿者积分为主线,采取社区提供积分、居民以服务换积分、积分换取商家提供的服务或礼品的模式,串联各方需求,构建区域共建“社企合伙人”商企联盟,完善党员、居民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联合爱心商铺每季度开展志愿者积分兑换和志愿者纳新,促使社区“志愿积分银行”高效运转。三是真情服务打动。以社区妇女、儿童、老年人为重点人群,完善重点人群服务健康网,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建立妇幼健康共同体,开展线上健康讲座、线下外科义诊45场,同时为有紧急需求的居民开通绿色就诊通道。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为契机,武汉市妇联、高新区妇联为社区链接资源,入户走访近80户新生儿家庭,开展母婴护理一对一指导,教授新手爸妈正确育儿护理知识。每周开展2次“隔代双托,快乐共育”服务项目,传播科学育儿理念,为家长提供交流、讲座等“喘息式”服务和朋辈支持。四是社区文化带动。依托“创意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亲子家庭按照提前征集的儿童对大吕路外墙改造意见,围绕“艺术、学习、运动、科学、音乐、自然、游戏”七个主题,改造青少年上学路上一处近40米长的童言童趣文化墙。以文化墙为载体开展爱国爱家、廉洁家风等主题书画展,提升了青少年体验社区微改造的参与感及认同感。以“春暖花开”“缤纷夏日”“悦见金秋”“冬意渐浓”四季为主题,开展“一米菜园”种植、春日赛诗会、寻找秋天等特色活动,让亲子家庭在光谷美好生态中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含仁怀义、移风易尚”的社区文化风貌。以儿童议事会为契机,让儿童、家长深入了解社区文化内涵并设计社区名称LOGO和“小尚”IP形象,自觉从“小家”融入到社区的“大家”中来。

三、经验与启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破解新形势下城市基层治理难题。新形势下城市基层治理面临人口来源广、成分多,居住分散且混杂,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等问题,必须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带动各类组织和群众协同发力,共同做好政治引领、思想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仁尚里社区在儿童友好社区创建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共享资源、畅通资源,强化组织建设,完善自治机制,为儿童友好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这一举措极大促进了社区的“人本化”建设,对于儿童塑造健全人格、保障家庭和睦、营造社区文化都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交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坚持多元共治理念,共同缔造幸福生活圈。基层社区事务繁杂,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引导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仁尚里社区健全组织建设、自治机制,以儿童友好社区创建为“小切口”,将“1米高度”视角落实到社区建设,把儿童友好空间改造、友好服务延伸、友好制度制定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各阶段,通过儿童带动家庭、带动邻里、带动多代际群体的交往互动,以儿童小群体撬动其他多元主体的社会参与,提高了居民群众参与度、认同度、情感依赖等,有效促进居民矛盾弱化、社区和谐、社会融合,共同缔造和谐幸福家园。


来源:九峰街道

责任编辑:张希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