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散文世界|倪志平:家风传承在我家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2-22 18:00:06

家风传承在我家

倪志平

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吃饭,年长者不动筷,晚辈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先动的。尽管爷爷奶奶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可在孙辈心里却是充满威仪的,我们本能地怀有敬畏之情,而这种发自内心的敬重,或是承袭祖辈训诫,深刻隽永;或是由父母言传身教,直白质朴地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社会“肌体”的健康与否。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汇聚成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气质。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小命运多舛,跟着祖母长大,她老人家的一言一行在我的身上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见人打招呼,心中有大小”是她教给我的第一条朴素家规:无论在哪里见到熟人都要积极主动地打招呼,心中常怀敬畏之心。为此小时候没少吃过“棍子肉”。比如正在看书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我如果只顾埋头读书,“屁股不抬,一声不吭”的话,祖母为了让我长记性,在客人告辞以后一定会用家中的竹篾条狠狠抽我一顿,直到我哭喊着“下次不敢了”才罢手。在这样严格的“调教”下,我养成了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心情之下都会微笑着对人打招呼,在长辈面前谦卑止语,久而久之,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和水平也提高了,一条家规终身受益。

我和儿子之间的传承,也是用一种让儿子终身难忘的方式进行的。记得事情发生在儿子四岁的某一天里,我从外面推门进来,儿子正坐在客厅的地板上堆积木。我笑着大声给他打招呼,直至走到他的跟前,他抬头瞥了我一眼,然后继续低头摆弄他的积木,对我没有任何反应。我的内心刹那间警觉起来,想起了祖母对我小时候的训诫,一个孩子这么小就藐视自己的父亲,无视他的存在,将来还会尊重他人吗?想到这里,我用脚踢倒了他的积木。

儿子先是一愣,接着号啕大哭,我弯下腰责问他:“你没看见爸爸回来吗?”

儿子抽噎着说:“我看见了。”

我又问他:”既然看见了,为什么不理爸爸?”

儿子委屈地说:“我在玩积木啊。”

我生气地问他:“你说,是爸爸大还是积木大?”

儿子恍然大悟,连忙站起身给我道歉:“爸爸,我错了,您比积木大。”

从此,对爸爸的敬畏在他的心田里播下了种子,至今只要我回家,无论儿子在干什么,他都会走过来亲热地给我打招呼,然后再去忙别的事情。后来孩子再大一些,家里来人了他都会毕恭毕敬地给每一个人打招呼行礼,家风的传承让儿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2016年6月,我应邀到徐州一个朋友的学校去讲课。在他们的食堂里,我笑眯眯地给每一个孩子打招呼,这些孩子们要么木讷地瞪着我,要么害羞地低下头,要么冷漠地视若无睹,几十个小孩没有一个对我做出回应。我想这应该不是个别现象,这些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可能是我们的家长根本就没有教过自己的孩子该怎么跟人打交道吧。

在清贫的环境中,从小祖母就给我灌输“生个虫儿蛀个木儿”这样卑微的生存哲学,教导我遇事莫悲观莫绝望,上天会善待所有的生命,即便是条虫子也会给它一段木头让它蛀洞做窝。尽管一生飘摇,祖母却不急不躁,从不抱怨,坦然接纳命运的安排。她的性格坚韧而乐观,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的悲恸没有击垮过她的意志,她的坚强一直保持到生命的终点。

这种忍耐和乐观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2013年儿子骑车摔倒偏瘫的时候,我们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力量一点点走出不幸的阴霾,儿子的康复创造了医生都惊讶的奇迹。

其实,家风并不抽象,普通老百姓的家规虽然不刻在碑上,也不写在纸上,但它深深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它是可传承的人生财富。

倪志平,团风人,现居山东烟台,房地产策划人。黄冈市作协会员。长篇地域风情小说《狗眼里的春天》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申梦芊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