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武汉话“公约”飞入百年老街居民的“心房”
湖北日报 2024-12-22 16:17:09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汤炜玮 通讯员 宋胜锋

“门前垃圾,莫乱丢,

垃圾分类,不乱甩。

巷道干净,心情好,

大家努力,环境妙。……”

12月20日傍晚,武汉方言发音人方新建老师正在社区用武汉话录制新“打铜社区居民微公约”(试行版)。

铜锣一响,武汉话开始播报“打铜社区居民微公约”。

打铜社区位于武汉市江汉区中心城区,毗邻江汉路商圈,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式百年老社区,因明清时期以打铜为生的工匠云集于此而得名。辖区面积0.09平方公里,居民2791户,常住人口近8000人,辖区内80%以上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屋,辖区内老年人口、低收入人口及流动人口居多,治理难度大。

但是,只要铜锣声一响,社区内各小巷的居民们就开始安静倾听武汉话播报近期的注意事项。

当天录制的“打铜社区居民微公约”是12月18日居民们一起议出来的。

去年,打铜社区在“铜”巷不同样社区微改造中,组织居民召开19场议事会,收集群众137条建议,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引导居民协商解决10余件房前屋后的“自家事”。经过一番改造,社区的“清风巷”“坤元里”等小巷焕然一新。

为了把巷道治理的经验固化,常态化管理巷道,让居民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打铜社区决定发动居民制定新的公约。

12月18日一大早,辖区居民就聚集到坤元里,在征集意见的白板上贴上自己的微心愿。

社区居民、武汉方言的发音人方新建老人也来到了现场,在武汉话互动环节,居民们与方新建热情互动。“居民大部分在老城区土生土长,经历过共同的生活,武汉话一出,回忆感、链接感瞬间拉满。”江汉区民权街道打铜社区党委副书记桂丹丹说。

收集完居民意见。社区经过一天的整理工作,第二天就公布了完整的新版“打铜社区居民微公约”。当天晚上,新版公约就开始在社区用武汉话宣讲了。

“老旧社区治理的关键是形成深厚的文化认同。在老社区,居民群众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的特征。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江汉区民权街道打铜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倪娟告诉记者,社区以公益剧场聚“铜”心,依托微信、抖音等信息媒体平台,打造社区公益剧场,组织社区群众、干部自编、自导、自演,在百年老巷里拍出连续剧,推出包含党务知识、普法教育、政策宣传、防疫科普等工作在内的短视频;与下沉单位、辖区共建单位等多方联动,通过实时弹幕的形式远程回答群众的问题,提高政策咨询的便利性,全面加深居民对于各项流程的认识,助力解决天然气安装、老旧巷道提档改造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还由党员骨干设计线稿,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社区历史文化IP“铜小匠”,开发了“铜小匠”钥匙扣、笔记本、抱枕、徽章、鼠标垫等实体公益产品以及“铜”小匠专属微信表情包。

倪娟告诉记者:“‘打铜社区居民微公约’也是社区治理中重要一环,而将公约的宣讲与铜锣声、武汉话结合起来,它们就一起融入了社区文化。”

“武汉话音重,这真不是说明我们对人凶,而是我们江湖儿女感情就有那么重。”方新建笑着告诉记者。

“……宠物出门,牵绳带,

粪便清理,要及时。

定期疫苗,健康保,

文明养宠,好风尚。”

不久以后,武汉话版“打铜社区居民微公约”将飞入百年老街居民的“心房”。

责任编辑:杜宇慧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