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超越物种的纽带
—— 读华杉小说《杀牛》
陈响平
近日,于《黄州文艺》(2024年第6期)邂逅了华杉先生的小说《杀牛》,这部作品取材于当下畜牧市场屡见不鲜之景。细品之下,深刻体会到小说所蕴含的丰富层次与深远意境。面对杀牛,作者不仅细腻勾勒出了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与道德抉择的艰难,还巧妙融入了深刻的社会批判,引人深思。更令人动容的是,作品中对人与动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纽带进行了深刻探讨,让人在阅读之余,不禁反思起人与自然界共生的真谛。
1
小说属短篇,其故事梗概是:喜成大伯原本没有杀牛的打算,但在三个儿子的劝说下,决定将家中闲置半年的牛卖掉换钱。大儿子大狗提出牛无用,二儿子二狗附和,三儿子细狗则提到牛肉价格高。喜成大伯被说服,决定将牛牵往屠宰场。途中,牛似乎意识到危险,拒绝前行,喜成大伯心生怜悯,回忆起牛的一生,决定不杀牛,而是将其带回家。
回家后,喜成大伯与儿子们发生争执,坚决反对杀牛。儿子们不满,计划趁父亲睡觉时偷偷杀牛。喜成大伯梦见牛被杀,惊醒后发现儿子们真的在屠宰场准备杀牛,及时阻止了他们。从此,喜成大伯更加精心照料牛,甚至将牛拴在自家门框上保护。
喜成大伯后来开始收购周围的牛,无论公母胖瘦,他都买下,用积蓄和借款扩充牛群。儿子们劝阻无效,喜成大伯坚持养牛。两年后,他让儿子们处理掉大部分牛,只留下几头。儿子们将牛宰杀后,因牛肉价格高而大赚一笔。可“喜成大伯压根儿就没想到要发财,是可怜那些牛,它们都受了不少苦,不能苦尽了就挨一刀,该让它们闲吃闲喝享两年清福。好歹是条生灵呢,不该活得太苦呵。”儿子们这才理解父亲的用意。
最终,喜成大伯没有停止养牛,继续照顾剩余的牛,并骑着他的大黄牛去镇上赶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个故事讲述了人与动物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怜悯。正如作者《内容提要》所述:人与牛之间相互的关心、照顾、友善,都从细小的缝隙里透露出来,那些日常的氤氲之气,慢慢弥散出生活微温的形状,给荒凉的人心以平和的安慰。
2
这篇小说在较短的篇章里,蕴含着深邃的主题、充沛的情感以及栩栩如生的叙述手法,引领读者步入了一场关于人性本质、道德抉择及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深刻反思。深刻挖掘了人与动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探讨了生命价值的真谛与尊重生命的必要性,同时触及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与摩擦。通过喜成大伯这一角色的抉择与行动,小说生动诠释了尊重生命与同情心的无价之宝,彰显了人性中最为温暖与光辉的一面。
情感细腻,波澜起伏。小说写得很有趣,像是一幅生动丰富的画卷,从喜成大伯对牛的深情厚谊,到其子辈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逐,再到老伯对子女失望与愤怒的交织情感,情感的波澜起伏,让读者感同身受,共鸣不已。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喜成大伯的形象跃然纸上,其善良、固执及对动物的深切同情,构成了他性格的鲜明轮廓。相比之下,其子辈则成为现实主义态度的化身,他们的言行举止映射出当代社会部分人群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牛,在小说中超越了动物本身,成为了勤劳、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象征。喜成大伯对牛的保护,“让牛享两年的福”,不仅是对传统价值与生活方式的坚守,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呼唤。
情节紧奏,设计巧妙。从最初的杀牛计划,到中途的惊人转折,直至最终儿子们的理解与释怀,每一环节都扣人心弦,张力十足,引人入胜。通过对城市牛肉餐馆的描绘及对人们消费习惯的剖析,小说隐含着对现代社会消费主义过度及动物权益忽视的深刻批判,引人深思。此外,小说还展现了乡村传统价值观与城市现代价值观之间的激烈碰撞,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深刻代沟,反映了社会变迁中价值观的断裂与融合。
人物鲜活,形象立体。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喜成大伯,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性格层次与深刻的内心世界。从最初的犹豫不定,到后来的坚定保护,喜成大伯的心路历程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读者面前。他的每一次决定,每一丝情感的涟漪,都深刻映照出他身为一位农村长者的内心世界之复杂与深邃。面对想要守护的牛群,却又受限于传统肉食习俗的无奈,喜成大伯陷入了两难境地。在这道德的十字路口,他作出了折中的选择,内心充满了矛盾与不舍:“可怜那些牛,它们都受了不少苦,不能苦尽了就挨一刀,该让它们闲吃闲喝享两年清福””这番话,将一位满怀慈悲的老人形象描绘得细腻入微,使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动容。
现实主义,还原生活。真实描绘农村生活。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调,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与人间烟火的世界。无论是农村的风土人情,还是人物的日常生活,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人物的生活背景与社会现实。
语言质朴,富有张力。小说的语言风格具鄂东地区的特色,使用了很多当地方言里语,如“像霜打的茄子,一副蔫塌塌的样子。”“你脑瓜子是不是苕了?”等,既符合该地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又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物的情感与故事的张力。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小说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也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说的结局更是意味深长,它告诫世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应遗忘道德情感的价值。喜成大伯的坚持最终赢得了儿子们的理解,这不仅是对传统价值观持久魅力的肯定,更是对人性光辉的颂扬。
3
从文学维度的细致剖析,喜成大伯的性格特质可圈可点。
喜成大伯作为农村传统生活哲学与价值观念的忠实传承者,他对动物的态度,深植于将动物视为家庭成员,而非单纯生产工具或食物链一环的传统认知之中,体现了对古老习俗的尊重与维护。他的这种超越物质利益的考量,对牛的深厚情感,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切同情与怜悯的直接流露。这份情感,不仅是对动物个体命运的关注,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体现。符合一个善良农人的本质特征。
特别是面对来自儿子们及社会的压力,喜成大伯毅然决然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他的固执,是对个人信念的捍卫,也是对真理与正义的不懈追求。通过转变思路,喜成大伯不仅保护了牛,还意外地实现了经济的自给自足。这一转变,不仅彰显了他的智慧,更预示了动物福利与经济效益并行不悖的未来趋势,体现了前瞻性的视野。喜成大伯与牛之间建立的深厚情感纽带,是他情感世界丰富性的生动写照。他能感知牛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的共鸣,是人性中最温柔与细腻的部分。
面对喜成大伯这样的人,作为肉食者,我们该如何去理解他的这一行为呢?首先应是尊重与理解,在尊重个人选择与生活方式的同时,深入理解喜成大伯对动物的情感与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通过开放而深入的对话,增进对不同观点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探索共存之道。这包括对动物福利、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及消费模式的深刻反思。
喜成大伯的行为,是对传统肉食习惯的挑战,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与对动物的态度,思考更加人道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认识到不同文化和个人对动物态度的差异,尊重这种多样性,同时寻求共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并通过教育与公众宣传,提升公众对动物福利的认识,培养对动物权利的尊重。在尊重个人信仰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与文化现实,寻找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和谐共处。
喜成大伯的形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面对动物时的复杂情感与责任。通过文学这一载体,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探讨这些议题,激发个人与社会的反思,共同寻求更加和谐、可持续的未来之路。
4
笔者认为,《杀牛》不仅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更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它以深刻的人物刻画、紧凑的情节设计、真实的农村生活描绘、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质朴有力的语言风格,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道德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激发了对生命、道德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学佳作。
陈响平,笔名江南,团风人,现居武汉。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