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丁岚)淦河,咸宁的母亲河,悠悠穿永安古城而过。因河道位于古城西边,这一段便称为西河。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前,西河无桥,行人往来依靠船渡。嘉靖二十年(1541),咸宁知县萧立业“泛舟为桥”,给路人提供了些许便利。但永安地处交通要道,古驿道北达晋、冀、鲁、豫,南抵湘、赣、粤、黔、桂、滇,穿城而过,“为楚南之咽喉也,西河其要津,轮蹄日夜践之,岂浮桥所能胜?”到16世纪中叶,永安古城蓬勃发展,人流量剧增,西河浮桥频繁堵塞,河上架桥势在必行。
一、建桥历程
西河建桥之议始于明嘉靖中期,从动议、规划到落成,历时颇久。嘉靖二十四年(1545),咸宁县令谯崇柏(字节里)首倡建造石桥,然未及动工,便调离咸宁,计划就此搁置。嘉靖二十九年(1550),继任知县张时举(字西桥)接力主持修建。他“出俸助之,且以为倡。已,则邑人之士夫耆老出资应之”,还发动僧人海鹢化缘募捐筹集资金,召集能工巧匠在西河上“砌石为基,架木其上,为屋十七间”。工程浩大,耗时四年,直至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夏汛来临前才竣工。此桥名为西河桥,是西河首桥,即第一代西河桥。
桥成之后,咸宁绅士朱献箴邀请曾在咸宁潜山寺读书的通山籍进士、礼部右侍郎朱廷立撰写《西河桥记》,开篇写道:“咸宁要邑,邑治之西,为西河渡,盖要津云。山水时发,势汹涌,民病涉焉。”同年六月,朱廷立受咸宁典史丁聘斋及咸宁绅士名人陈石涧、何洪崖、吴一泉、朱鼓峰等邀请,游览新桥后,赋《西河桥》诗:
虹桥新跨西河渡,霜发初逢北海尊。
地主治功碑篆在,邑贤标格古风存。
涉川尚忆图形日,作社聊寻傍水村。
天晚不需灯火报,直将怀抱醉中论。
岁月流转,此桥因风雨侵蚀而坍圮。明万历壬辰年(1592),知县曹维藩主持重修,邑人进士、南京户部侍郎兼都察院御史孟养浩作《重修西河桥记》,赞其“南通舜梧,北指尧柳”。其后此桥再度坍塌,于是造舟为梁,以铁索维系。
明天启三年(1623 ),县令曹应聘发起重建,乡绅、万历丙辰科进士赵嗣芳带头捐千金,官绅、乡民纷纷响应,购置石材,开始建造石拱桥。天启五年腊月,石拱桥建成,桥面砌青硥石板,“桥洞有七,石栏杆环列其上,影若卧虹”,人称“虹桥”,壮丽非凡。赵嗣芳作《西河永安石桥记》记载此事,此为第二代西河桥。
清康熙十二年(1673),山洪暴发,桥被洪水冲毁。康熙十六年(1677)知县张时泰复修未竟。康熙二十三年(1684)王知县(佚名)主持续修,为募集修桥资金,大力和尚以“铁条穿锁骨”的自残之举“苦毁”募捐,邑人庠生孙可仪承父孙景志主动督查维修,终成第三代西河桥,并改名“永安桥”。
清雍正丙午年(1726),桥遭大洪水冲垮。乾隆二年(1737)孙可仪之孙旌孝子孙廷秀继承祖志,倾囊解私、募款修桥,修复后改名“宗岳桥”,此为第四代西河桥。咸宁知事郑梦馨作《宗岳桥记》,刻碑立于桥东。同年,邑人岁贡胡文健意气风发,赋诗《宗岳桥》赞曰:
古道中分一水流,行人径渡未呼舟。
谁将十丈长虹架,能便三千骏马游。
洞口桃花吹细细,山间月色动悠悠。
临邛自昔传司马,借问题桥可再不?
此诗生动描绘了西河桥的功用、雄伟与周边美景,亦表达了励志奋发的情怀。后来,孙可仪侄孙、贡生孙灿文作《淦西宗岳桥十咏》盛赞此桥。
百余年后,桥渐颓圮。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县饶拱辰捐四十金并集议邑商维修,未成功。咸丰元年(1851),知县黄兆奎征费千金,购材大半,然至二年冬遇兵燹,材料耗损。咸丰九年(1859),知县李遇泰带头捐钱百串,倡议维修,邑绅乡民踊跃捐金二千缗,次年秋修葺完成,此为第五代西河桥。七年后,桥西横梁遭白蚁侵蚀过半,邑内人士将其修复完好。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西河桥大修,建成五墩二台,五墩立在水中,桥上有屋脊形长亭,覆布瓦。东西两端设圆门,各置一对狮子守护。桥面铺厚木板,板下为巨大红松木,每墩砌方门,6个间隔,每格有8根木柱,共48柱,中间可行车马行人,有亭廊可供休憩避雨。桥中梁上白底墨书“清光绪二十八岁次壬寅仲秋月重建”。
咸宁日据沦陷时期,西河桥亭遭日机轰炸毁坏,从此日晒雨淋,板木腐朽,摇摇欲坠。1940年成书的《县概要》记载:“西河桥在县城西一里,横卧淦水之上,为贯通西境之咽喉,桥凡七(孔 - 缺字,编者加),垒石为础,架置巨木(取用于汉阳鹦鹉洲木巨价昂),铺厚木板,以通人马,桥上建瓦屋,两侧悬亚铅板,藉避风雨,保护桥梁……今则屋圮木毁,不堪任重矣。”民国37年(1948),扩建咸(宁)羊(楼司)公路,对西河桥维修,更换木质桥梁,铺设木桥面,可供汽车通行,成为咸羊线上重要桥梁。桥上恢复廊亭,以加油潻木板代布瓦防雨,亭内备茶水供过往行人饮用。桥东头立有石碑和一对石狮子。
1954年,暴发特大洪水,将桥亭、桥面冲毁。1956年加固修复,在桥两旁立有人字形木架栏杆。1966年再次扩建,桥面与栏杆均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扩大古桥台基础为6墩2台,桥墩加高1米,桥面扩宽1米。改建后桥长85.55米,宽9.5米,高8.5米,两侧有人行道。河底高程18米,桥面高程27.1米,桥底部高程25.6米,桥孔过流总净宽56米,最大过流能力1079.23立方米/秒,能满足24小时降雨量203毫米或6小时136毫米时十年一遇,洪水流量1086立方米/秒的行洪要求。21世纪以来多次维修加固,桥面刷黑,栏杆换为汉白玉石,两边安装霓虹灯,夜晚彩灯闪耀,犹如长虹横跨淦河。
2008年3月27日,西河桥被定为湖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49年的西河桥 彭其芳摄
1952年的西河桥
1956年的西河桥 张希林摄
1982年的西河桥
1992年的西河桥
2009年3月27日拍摄的西河桥
2016年的西河桥
西河桥保护牌
二、烽火硝烟
西河桥位处南北交通咽喉,兵家必争。建成后历经无数重大历史事件,烽火硝烟屡屡燃起。
太平天国起义军曾七克咸宁县城,在西河桥上激战多次。清咸丰四年(1854)八月初,清军夺取蒲圻县城后,扑向咸宁,企图打通夺取武汉的通道。太平军五六千人据守咸宁城,用石块堵塞西河桥凉亭阻敌。十日黎明,大雾弥漫,清军将领罗泽南率部偷袭至桥下,因行军无声,太平军未察觉。日出雾散,太平军惊见桥下大批清军,慌乱中纵火焚桥,欲截断清军攻城之路。清军却撇开西河桥,从西北和东南面攻城,太平军猝不及防,从东门败退,咸宁城遂被清军占领。两年后的咸丰六年(1856)八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太平军兵部尚书鲁某率众围攻咸宁县城,部署1000多人占领南门山,6000多人占领西河桥头诸山,轮番攻打南门至西门城段,激战3天,难分胜负。清军援军至,太平军腹背受敌,无奈撤退。
民国21年(1932)3月,红十六军与红三师会合后攻打咸宁县城,守城的国民党陶广第六十二师2个旅和保安旅有5000多人,未料红军强攻,仓促应战,以重机枪封锁进城通道西河桥桥面。红军以红三师佯攻桥头,吸引敌军注意力。红十六军则组织3个由共产党员组成的“共产奋勇队”突击营,战士们每人配1把大刀、2颗手榴弹,轻装上阵,深夜突击。他们不顾河水冰冷,趁夜色淌着齐颈深的河水过河,向陶广部重机枪阵地冲锋。陶广部措手不及,弃枪而逃。部分红军战士喊杀着冲过桥面,部分涉水过河,迅速占领县城,缴获大批武器,参战红军战士每人获一支洋枪。
1949年5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0军120师(又称“龙江部队”)从咸宁县东门和南门攻入县城,包围歼灭国民党127军4个营,并经西河桥追歼国民党58军1个工兵排,解放咸宁县城。
三、桥通市兴
西河桥的建成,推动了永安古城的开发。往昔城西荒芜,桥成之后,桂林官道(1939年改建为咸羊公路)穿永安古城西门经西河桥而过,南来北往行人如织,商贾穿梭不息,渔舟客船停泊桥下,马王口码头渐成规模。以桥为中心,桥上桥下热闹非凡,商贾云集,桥通而市兴,经济繁荣。至清代,西河桥头成为著名桥市,清人罗厚瀛《咸宁竹枝词》“白屋青簾百户烟,金山山下有温泉。东关楼阁西河市,最好茶歌谷雨前。”描绘出西河桥市的繁华盛景。古城通向西河桥的道路发展成新兴街道西大街,助力永安古城从蕞尔小镇崛起为鄂南重镇。
横跨淦水的西河桥,傍金山连古道,滨斧头湖通长江。远眺如长虹卧波,近观则小桥流水,驿道古城相伴,青山碧水相依,为永安古城的秀丽画卷增添一抹独特人文景观。咸宁古代“淦川八景”与“蘋溪八景”,西河桥皆位列其中,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赏景,赋诗寄情,留下诸多赞美诗篇。
沧桑古津西河桥,近五百年风霜雨雪与战火洗礼,虽多次坍圮,然永安人民一次次修复,使其始终屹立淦水之上。如憨厚老牛,挺着脊梁,承载古往今来的铁蹄与车轮,迎送东西南北的过客与游子,默默福泽乡里。
参考资料:
[1]清光绪《咸宁县志》。
[2]徐达卿主编《咸宁县概要》。
[3]1984年10日版《咸宁市地名志》。
[4]明·朱廷立(礼部右侍郎)的《西河桥记》。
[5]明·孟养浩(邑人,南京户部侍郎)的《重修西河桥记》。
[6]明·赵嗣芳(邑人,进士)的《西河永安石桥记》。
[7]清·郑梦馨(咸宁县知县)的《宗岳桥记》。
[8]时光寻影的《鄂南民国旧影》。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