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162克种子,太空旅行回来了!
湖北日报 2024-12-09 18:56:54

三袋咸宁桂花种子顺利完成在轨飞行试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汪洋)162克来自“中国桂花之乡”咸宁的桂花种子,搭载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试验卫星,完成在轨飞行试验后,顺利移交,于12月6日回到家乡,目前保存于国家林业草原桂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草原桂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湖北科技学院,12月9日上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此见到这些“亲历”太空育种的桂花种子。

12月6日,湖北科技学院教授陈洪国、邹晶晶在北京参加实践十九号试验卫星花卉航天育种研讨会。(图片由参会者提供)

这些种子分装在三个透明袋内,颗粒饱满,均为金桂,分属三个不同品种。9月27日18时30分,随实践十九号试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10月11日10时39分,试验卫星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着陆回收。10月29日下午,试验卫星载荷交付。

此次试验卫星载荷了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等20大类。包括咸宁桂花种子在内,北京花乡花木集团申请搭载了148个传统名花和重要商品花卉种子材料,载荷共计4488.41克,顺利完成在轨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花卉产业太空育种迈出重要一步。

桂花种子完成太空旅程回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12月6日,湖北科技学院教授陈洪国、邹晶晶专程赶赴北京,参加实践十九号试验卫星花卉航天育种研讨会,就航天育种、新花卉开发等开展研讨。本次研讨会还移交了实践十九号试验卫星搭载的花卉种子,并发放航天搭载证书。会后,陈洪国、邹晶晶带着移交的桂花种子回家。据测算,这162克种子可长成约300棵桂花苗木。

桂花种子完成太空旅程回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花卉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既是现代高效农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目前重要商品花卉品种95%以上依赖进口,是限制中国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种源“卡脖子”难题。此次太空育种通过航天搭载、微重力和太空辐射诱变,可筛选新优品种,获得产量或抗病突变基因,为中国花卉产业提质赋能提供新的破解路径。

咸宁桂花太空育种航天搭载证书。

陈洪国表示,将结合此次太空育种成果,加大科研力度,筛选出更加优良的桂花品种,助力“中国桂花城”建设,为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娅晶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