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超10万人集结,夷陵是怎么做到的……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2-08 12:30:36
11月13日,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下堡坪村村民围坐在屋场上,学习“中国好人”何春枚的事迹。

村民严崇礼说,我在何春枚身上不仅看到了“孝”,还看到了无私奉献,一个人做一时的好事不难,难的是长年累月。作为邻居,我知道她有多不容易,我和我的后辈要向她学习,让孝老爱亲代代相传。

头一天,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夷陵区下堡坪乡下堡坪村村民何春枚榜上有名,当选为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


几天前,“乡村摆渡人”李作玉上榜2024年第三季度“湖北好人”。

近年来,“疾控卫士”张新华、“黄柏河清漂人”毕家培、“羊门女将”李红艳、“扶贫支书”余丙华……这些耳熟能详的道德模范、时代先锋都出自夷陵区。公开报道推介过的“好人”“模范”“楷模”就多达300余人。

“夷陵好人”为何层出不穷?踏着秋光,我们一探究竟?

峡江山水,滋养好人成长

11月13日,驱车驶入下堡坪村乡间小道,乌桕的叶子红得正艳,一幅深秋的美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里,是何春枚生活的地方。

 春去秋来,一句“婶婶只认我”,她照顾婶婶达28年,一人扛起两个家。车子驶入何春枚家门口,只见老人安静地坐着轮椅在门口晒太阳,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身上衣衫干净整洁。

何春枚(左一)

走进干净整洁的屋内,身材矮小的何春枚正围着灶台准备午餐,随后将做好的饭菜盛好后,一勺一勺地喂给婶婶。28年来,她如涓涓细流般,用实际行动抒写着爱和责任,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诠释着仁义的真谛。

与下堡坪邻近的十八湾村,80后张祥东正在培育天麻种子,他放弃了上海40万年薪返乡,创办了“状元天麻”品牌。他说“我认为状元二字就是诚信,我也想和父亲一样脚踏实地,获得大家的认可。”

张祥东和团队研发出了“保鲜天麻及天麻鲜食”方法,使天麻附加值提升了4倍,全年为合作社成员及周边200多户农友增收150多万元。去年,张祥东上榜诚实守信类“宜昌楷模”。

与此同时,在雾渡河镇西北口村,随着一声声的轰鸣声,李作玉驾驶的“幸福999”号义渡船,驶过平静的水面,犁出一道道白色的浪花。

李作玉驾驶的“幸福999”号义渡船。

西北口村的地形为水库和高山,村民散居于水库的库畔、山间或山巅。为了改善出行条件,当地2009年开通义渡船,李作玉每天早晨出发驾船接送村民,这一干就是15年。

而在夷陵医院肿瘤与全科医学科,一位90后护士正沉稳干练地换药、配药、记录,她是大家眼中“最美天使”,她与一位9岁白血病小女孩配型成功,经历四个小时捐献造血干细胞,为陌生的生命“续航”。2021年,李萌上榜见义勇为类“宜昌好人”。

在黄柏河畔的一家办公用品商店内,店主蔡开艳坐在电脑前,分享自己和儿子超然的故事,为更多脊柱裂患者家庭打气加油,并寄去必用的日用品,助力他们渡过难关。她托举脊柱裂孩子圆梦世界顶级名校,被“云朵孩子”亲切地称为“超人妈妈”。2022年,蔡开艳上榜助人为乐类“宜昌楷模”。

蔡开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夷陵这片土地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大开大合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秀美宜人的风景,也滋养了包容奉献的精神、豁达善良的性格以及淳朴仁义的民风。

从历史上石牌保卫战送医送药的夷陵乡亲,到三峡工程建设中的三峡移民,夷陵儿女始终展现着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今,黄柏河畔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交相辉映,包容奉献、实干争先的夷陵儿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去年,夷陵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0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43亿元。在全省地级市辖区中首个跻身“全国百强区”。

“随着大家物质生活的变好,更加追求更丰满的精神生活。”夷陵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赵俊华说,夷陵坚持选树道德模范、夷陵好人和先进典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新风尚。

崇德向善,厚植好人土壤

在夷陵,好人的印记无处不在……

从“好人长廊”到“好人馆”,从“好人灯箱”到“好人海报”,正潜移默化地滋润着这片土地。

▲图片来源:夷陵融媒

夷陵楼上,有间“中国好人馆”,馆内十二面庄严巍峨的牌匾依次排开,每面长一米八,宽六分米,12位“中国好人”的形象在金色渐变红色的背景中跃然其上,熠熠生辉。此刻,精神图腾变得具象。

夷陵好人馆内,“国、德、家”三个汉字格外醒目,屹立在场馆的中央。72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信友善、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典型的故事分类展开,绘就了一幅“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座城”的生动画卷。

▲夷陵好人馆。图片来源:夷陵融媒

“中国好人”毕家培十几年如一日从事清漂工作,他错过了女儿的成长,缺少了对妻子的陪伴;

“扶贫支书”余丙华,放弃百万年薪回乡,带领47个贫困户提前脱贫,倒在扶贫路上,为村民留下千万元“家底”;

“疾控卫士”张新华,25载坚守一线,战胜肝癌病魔续写生命赞歌; 

“寻亲民警”吴刚,3年帮助80多名失散人员回家;

“羊门女将”李红艳,诚信养羊引领700多户农民致富。

“当代雷锋”李广佳化名“谢臣”捐款助人,捐款达 30多万元,为筹钱他出租自己的住房,先后搬家32次。谁是“谢臣”?1996年初,全城寻找“谢臣”,历经一年,“谢臣”终于浮出水面……

好人馆内,人们驻足观看、聆听,感受着这些“平凡英雄”,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思想洗礼。

在“最美”精神的感召下,夷陵已有12人上榜“中国好人”,9人上榜“荆楚楷模”,6人上榜“湖北好人”,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获“全省道德模范”,18人获“市省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奖,成为引以为傲的城市品牌。

“道德模范的事迹充满感召力,大家都做好事,整个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好。”社会志愿者田德安表示。

春风化雨。无论寒冬酷暑、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处处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让“凡人星光”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


在下堡坪乡九山村电商园直播间内,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王传胜正在用原汁原味的土话进行直播。王传胜不仅是一名网红,还是一名“支客师”。他发挥自身特色,带领村民发展电商,培育新型农民300多人,村民年收入达3000多万元。


在太平溪镇,每周末由30名学生、5名教师组成的“民间河长”戴着小红帽,穿梭在集镇三峡大坝观景台和客运码头之间,细心清理垃圾,护理花草。

在小溪塔街道长江市场社区,退役军人——金红波每天开展“一小时公益”义务为老人按摩、送药、量血压,志愿服务时长3000多个小时。

▲金红波(左)为老人按摩。

近段时间来,还涌现出跪地救人的“最美护士”、双耳失聪为村民抢修水管代收快递的“曜伢子”、奋不顾身跳入河水救人的村民……

“微火成炬,每一分善意,每一次善举,汇聚起来,就能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施娟娟介绍,云上夷陵5210文明实践平台注册916支志愿服务队,10.6万余名志愿者,志愿者活跃度达52%,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已成常态。

“礼遇”好人,构筑“好人之城”

俯瞰夷陵,文明的“种子”已扎根发芽,悄然绽放……


连日来,一场场精品文艺节目在樟村坪镇、雾渡河镇等地接连开展。舞蹈、小品、情景剧等节目轮番上演,为大家献上了一台台精神文化大餐。


“我们通过‘种’思想、‘种’文化、‘种’习惯、‘种’队伍、‘种’典型的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开展乡风文明宣传,激发起蓬勃向上的精气神,让美德的‘种子’在每一个普通人心中抽穗拔节。”施娟娟表示。


▲志愿者为老人理发。


对于“好人”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夷陵倍加呵护。


“我们完善‘双线挖掘、三级推荐’机制,立足村镇、社区、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基层单位,采取乡镇(街道、试验区)推荐、部门(行业)推荐、群众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好人素材库’。”夷陵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海艳介绍。


夷陵区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多方关爱礼遇帮扶。每年组织区内文明单位开展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人物走访慰问等活动,帮助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发放免费体检卡,为“好人”发光发热保驾护航,营造好人有好报、德者有所得的社会氛围。


据悉,2021年夷陵区出台《夷陵区创建“好人之城”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好人之城”建设,方案明确挖掘好人、宣传好人、礼遇好人,共同构建“好人社会”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的好人理念,以长效机制、结对帮扶、尊崇礼遇三个方面,长效常态推进“好人之城”建设。



除此之外,用身边人、身边事,说身边情、身边理。以“湖北好人”“大爱慈母”李大秀为原型,创作大型民族歌剧《梅香》,举办“深山红烛”郑林的事迹报告会、“宜昌楷模”韩庆东事迹发布会……在三峡夷陵网、云上夷陵开设专栏常态化展播好人事迹,让“好人”们在精神上有获得感。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见义勇为等善举生动具体、深入人心,“好人之城”品牌也由此形成,凝聚起了善行如潮、善歌高奏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李红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