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湖北省2023年度地质找矿、地质科技进展十大成果正式发布
湖北日报 2024-12-07 07:16:45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胜、通讯员吴昌斌)12月5日,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地质学会正式发布湖北省2023年度地质找矿、地质科技进展十大成果,《湖北省大冶市北泉湾矿区铜钼钨矿普查》《中国矿产地质志·湖北卷》等成果纷纷入围。

本次评选活动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展现更大作为等有关要求,服务我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培养地质科技人才,促进地质工作发展,自今年6月启动,经单位推荐、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形成最终评选结果。

湖北省2023年度地质找矿十大成果

(排名不分先后)

1、湖北省大冶市北泉湾矿区铜钼钨矿普查

历时十年的地质勘查,大冶市龙角山-付家山矿田钨矿是湖北省发现的第一个大型钨矿床,新增WO3量5.24万吨,累计探获WO3量10.55万吨,打破了湖北省无大型钨矿的历史;累计探明储量在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排名第一,实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对于找钨的最大发现。创新型的提出氧化性I型花岗岩类也能形成规模型钨矿的认识,实现钨矿成矿理论重大创新,拓展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优势矿种,是“南钨北扩”认识的重大实践创新成果,标示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仍然具有巨大的钨矿找矿潜力。首次建立了岩体内浸染状斑岩型钼矿-主接触带矽卡岩型钨钼矿-远接触带层状矽卡岩型钨铜矿“三位一体”成矿模型,建立了岩体内部裂隙、接触带、层间裂隙、硅钙界面和爆破角砾岩筒控制的“多位一体”岩浆热液-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及“以脉找体,以体找脉”的勘查经验,有效指导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其他与燕山期小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钨矿的潜力评价和找矿预测工作。

2、鄂西地区花果坪复向斜二叠系储层特征调查及勘探靶区优选

《鄂西地区花果坪复向斜二叠系储层特征调查及勘探靶区优选》为湖北省地质局2023年部署实施的页岩气调查评价项目,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联合省内6家地勘单位,共同推动鄂西页岩气资源基地建设。本项目找矿成果突出,部署的鄂恩页2井在恩施地区二叠系获得页岩气调查重大发现,先后在恩施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和孤峰组地层中钻遇两层总厚度近40m的高含气量页岩气层,现场解吸含气量最高8.31m3/t,平均超过5m3/t,是目前在鄂西油气矿业权空白区发现的最高含气量。该井获取的恩施地区二叠系页岩气评价参数意义重大,并优选了大隆组和孤峰组地质甜点段,特别是大隆组优质页岩厚度、气测全烃、含气量,脆性矿物指数等关键指标达到了Ⅰ类页岩气层标准,显示出良好的页岩气开发利用前景。项目提交恩施七里坪-白杨坪勘探靶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2000余亿立方米,可支撑建设10亿立方米年产能页岩气资源基地,为页岩气勘查区块探矿权出让,推动恩施地区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湖北省宜昌磷矿北部整装勘查

湖北省宜昌磷矿北部整装勘查是省“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首批整装勘查项目,通过10个省基金勘查区块预查—普查成果,查明推断磷矿资源量9.57亿吨,占比55.7%,预测潜在磷矿资源7.61亿吨,占比44.3%,深部找矿获得重大突破。项目找矿成果突出,推动了宜昌磷矿向北部深部找矿的战略转移。勘查成果表明以地表地质调查、深部探矿工程验证并结合综合研究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项目建立的多旋回多期次聚磷沉积成矿,下磷层—中磷层聚磷沉积中心由南向北迁移富集的“海侵沉积序列成矿模型”“富矿带模型”及其“找矿模式”,是勘查理论研究与找矿技术和方法有机结合,丰富了成矿理论研究,提高了地质找矿水平。项目进一步推动了宜昌磷矿田、保康磷矿田找矿勘查工作,保障了宜昌~保康磷矿资源储备。

4、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龚家河-青茶园矿区石墨矿普查

家河-青茶园矿区提交石墨矿推断资源量504.1万吨(晶质石墨矿物量),矿床规模为超大型,资源量占全国储量的6.2%,属中南地区最大的晶质石墨矿床,改变了我国中南地区石墨资源稀缺的现状,对提高我国石墨矿战略资源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具有重大意义。项目团队开展成矿模式研究,实现区域成矿理论创新,通过对含矿岩石的原岩类型、碳质富集沉积岩相、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系统总结了黄陵背斜地区石墨矿成矿模式,创新性提出了古老克拉通结晶基底+含碳陆源碎屑物沉积+潟湖沉积环境+区域变质控矿理论,为鄂西地区开展同类型石墨矿勘查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同时结合矿区平面图和野外实地勘查,对本区石墨矿成矿规律开展综合研究,探寻深部找矿方法,创新勘查技术方法,对沉积变质型石墨矿的深部找矿工作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

5、湖北省兴山县蔡家山-黄连山矿区萤石矿预查

本项目是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和地勘单位合作开展地质找矿的成功典范,项目承担单位为湖北冶金地质研究所,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投入勘查费用250万元。萤石矿为世界级稀缺矿产资源,是国家战略性矿产。蔡家山-黄连山矿区萤石矿是近四十年湖北省新发现的大型萤石矿床,矿体平均厚度为10.81m,平均品位(CaF2)为35.7%,估算萤石矿潜在矿产资源(萤石矿石量)539.9万吨,折合矿物量193.6万吨,属大型规模,资源总量占湖北省累计查明萤石矿资源量的53%,是湖北省保有萤石矿物资源量的1.72倍,属湖北省近40年来萤石矿找矿重大突破,改变了湖北省萤石资源稀缺的现状。该矿床的发现拓宽了区内找矿思路,预查成果提供了可供进一步勘查的大型萤石矿产地1处,有望形成新的勘查开发基地,对提高我国萤石矿战略资源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具有重大意义。该萤石矿探矿权于2024年7月24日正式出让,由湖北兴益矿业有限公司取得,成交价格为2.03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6、湖北省鄂南地区锂矿资源勘查

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通过不断深化和创新稀有金属矿成矿理论与找矿技术方法,实现了湖北省鄂南地区锂矿资源勘查的重大找矿突破。历时十年的地质勘查,累计投入钻探8000余米,争取勘查资金2200余万元,首次在鄂南地区发现锂矿床存在,共探获氧化锂控制资源量2368吨,推断资源量3312吨,是鄂南地区找锂重大发现。区内锂矿受F9近东西向断裂控制,含矿岩性为硅化压碎岩、碎裂粉砂质板岩、碎裂泥质板岩、煌斑岩。创新性提出本锂矿化为幕阜山岩体在远端表现的认识,随着离岩体越远,Nb→Ta→Li呈现出良好的分带性特征,拓展了远离岩体端稀有金属找矿认识,是稀有金属赋矿认识的重大实践创新成果,表明在鄂南地区具有巨大的锂矿找矿潜力。该项目的找矿成果为湖北省建立锂矿资源基地奠定了基础,在带动鄂南地区锂稀有多金属矿找矿突破示范方面取得重大成效。

7、湖北省大冶市金山店矿区张福山矿床深部增储勘查

富铁矿是我国最紧缺的矿产资源之一,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长期处于80%以上,严重制约了我国矿产资源稳链保供工作的推进。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调查院聚焦鄂东南铁铜金矿集区的富铁矿找矿工作,精心组织、系统谋划,克服了三年疫情重重考验,克服了矿山-550m下生产生活环境带来的心理恐惧,按照提早谋划、一矿一策、逐步推进的原则,稳步开展深部找矿,做好矿山开采、精查(勘探)、深部找矿、科研多方面无缝衔接。制定矿区勘查滚动规划,谋划矿山勘探及深部找矿;地质科研结合,总结成矿规律,开展深部成矿预测,优化深边部找矿方案;运用深部找矿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提高重要地质结构和矿体定位的精度,进一步完善找矿预测模型,实现了金山店铁矿深部找矿重要进展,提交深部(-550m以下)铁矿资源储量6948万吨,其中新增探明储量1322万吨,属湖北省“十四五”富铁矿资源找矿计划的战略性突破,起到了很好的深部找矿增储示范作用。

8、鄂东南铜坑岭-张海-凤头金矿带矿床成因分析及找矿潜力评价

张海金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南矿集区志留系地层中发现最大的独立岩浆热液远端浸染型金矿床,“鄂东南铜坑岭-张海-凤头金矿带矿床成因分析及找矿潜力评价”项目首次提出张海金矿床是鄂东南地区岩浆热液系统远端浸染型新类型金矿床,为鄂东南地区斑岩-矽卡岩型Cu-Au-Mo矿床和矽卡岩型Fe-Cu(Au)矿床之外的新类型金矿床,预测该金矿带金矿潜在资源可达60吨,找矿潜力大;同时以找矿模型为指导,开展成矿预测,提出鄂东南铜坑岭-张海-凤头金矿带。经验证,在普查区圈出5条金矿化带,圈定多个金矿体,延长和延深稳定,其中新发现的主要金矿体走向长560m,倾向延伸500m,平均厚度3.35m,金品位1.00g/t~2.31g/t,通过对铜坑岭-张海-凤头金矿带成果分析归纳,对张海外围进行实践查证,扩大了张海金矿床规模,建立了鄂东南铜坑岭-张海-凤头金矿带金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带动了铜坑岭-张海-凤头金矿带上二十余处金矿点的进一步勘查找矿工作,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新类型岩浆热液远端浸染型金矿的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9、湖北省竹山县土地岭矿区铌钽矿普查

湖北省竹山县土地岭矿区铌钽矿普查”是2020年度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通过本次普查工作,土地岭矿区共圈定(钽)铌矿体10个,矿体规模大、品位稳定,矿体主要赋存于粗面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中,矿体呈北西西向似层状、透镜状产出,Nb205品位0.087%-0.182%,Ta205品位0.010%-0.012%,估算Nb2O5尚难利用矿产资源75825.65吨,Ta2O5尚难利用矿产资源4009.44吨;工艺矿物学研究和选冶试验表明,矿石中的铌钽元素主要赋存于工业矿物铌铁矿中(约80%),采用“强磁—浸出—强磁”选冶联合工艺流程,取得阶段性选矿试验效果,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铌、钽矿取得重大找矿成果。土地岭铌钽矿规模大、品位稳定、矿化强度高,是首次在碱性火山碎屑岩中发现大规模的钽矿化,改变了正长岩-碳酸岩、粗面岩中寻找铌稀土、铌矿的传统认识,为鄂西北地区三稀矿产的勘查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土地岭铌钽矿的发现有力支撑了鄂西北两竹地区铌钽稀土资源基地建设。

10、湖北省矿产资源国情调查

《湖北省矿产资源国情调查》项目是落实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提升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平的重要抓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协同全省19家地勘单位,牵头编制了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作手册、工作导览图、技术流程图,汇编了5册疑难问题解答,4个典型矿区调查报告编制案例,以及全省省市两级核查工作细则,得到了自然资源部和全国项目办的肯定和采纳,在行业内被广泛推广应用,陕西和青海等省份主动来省学习“湖北经验”。通过全省全矿种、全矿区的调查,全面摸清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家底状况,基于本次调查成果数据,针对本省矿产资源特征,系统开展了6项专题调查与评价和4项综合研究工作,分析了省内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可利用性、保障程度及能源资源、国家规划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提出了矿产资源保障、勘查开发规划布局、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也为政府部门制定矿产资源战略和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湖北省2023年度地质科技进展十大成果

(排名不分先后)

1、中国矿产地质志·湖北卷

书记湖北矿产,图示古今资源,库存海量信息,普及地学文明。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建成了一支二百余人的全矿种专业团队,以湖北省近百年地质勘探成果为研究对象,编写完成了《中国矿产地质志•湖北卷》,成为湖北省第一部矿产勘查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的专业志书,填补了湖北省矿产类志书的空白。本项目全面记述我省已发现矿种矿床(点)地质特征,一种一述,总结矿种成矿规律,探讨湖北省成矿地质条件,划分湖北省成矿区带;厘定湖北省矿床成矿系列,建立湖北省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总结研究区域成矿规律,首次编制了全矿种矿产地质图及分时段成矿规律图,全面反映湖北省全矿种全矿产地质特征及区域成矿规律;为政府部门矿产资源领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工具书,为国民提供权威、科学的矿产资源信息,项目成果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指导湖北省找矿勘查,已取得突破性成果。是迄今为止普及湖北省矿产地质知识最全面的科学读本。

2、武汉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项目

围绕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的需求,武汉市测绘研究院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开展武汉市“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地质”等多要素综合城市地质调查,创新城市地质管理新机制,构建多门类自然资源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树立地质工作服务新标杆。武汉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项目工作基础扎实、内容丰富、成果创新性强,成果应用成效显著,质量等级优秀,形成了城市地质调查“武汉经验”,为全国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树立了典范。一是完成了武汉市地质调查空白区的填充,首次编制了武汉市全域1:5万和大都市区1:10万系列基础地质图件;二是查明武汉市浅层地温能、中深层地热、富硒耕地资源、地质文化资源等资源禀赋;三是建立了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地质信息平台,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四是首次将岩溶调查成果纳入规划编制管控流程;五是出台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部地质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也是全国首部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地方性法规,通过立法来保障城市地质安全。

3、三峡库区斜坡岩体劣化诱发滑坡致灾机理与新型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水库消落带岩体劣化形成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是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运行新阶段地质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组建专业团队围绕水库斜坡岩体劣化致灾机理与防治技术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一是总结了水库斜坡消落带岩体劣化类型,提出了典型岸坡岩体劣化失稳模式及其形成机理;二是建立了基于岩体劣化特征的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新方法,揭示了消落带岩体多场耦合时效劣化机制;三是研发了2000kN大吨位适用于岸坡岩体劣化防护的玄武岩纤维筋新型轻质锚索,指导了消落带岩体加固工程的顺利实施;四是发展了水库斜坡岩体劣化带自动化监测、隐患识别、绿色加固一体化适配防控技术,相关理论技术创新为保障库区移民城镇和航道的长期地质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在水利水电工程防灾减灾领域也有着重要意义。

4、湖北省地下水资源环境监测成果报告(1982-2021)

《湖北省地下水资源环境监测成果报告》系统总结了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湖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40年来湖北省地下水调查监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系统性研究全省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特征、标准化地下水监测应用服务系统建设、科学优化地下水监测网络、推进监测数据的社会化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突破。一是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全省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和地下水监测信息服务系统,搭建了地下水“一网四图”,全省监测网点建设工作位居全国前列。二是探讨了“两江两库”影响区地下水对水利工程建设运行响应模式,构建地下水安全评价体系。三是首次建立平原岗区25项元素背景值序列,创新开展245项新污染物筛查及分析,研究碘、氟、硒饮水型地方病分布及成因机制,探索开展9项元素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四是划分全省190个地下水功能区,开展地下水与碳循环研究,量化核算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五是开展农业、渔业用水水质用途评价,划定冷浸田易发区范围。同时还在服务流域安全底线、“双碳”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为湖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为长江经济带水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武汉地区岩溶塌陷监测、荆州和荆门等地农业供水勘查、优质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污染防治、冷浸田分布和成因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5、基于微动勘探方法的铜绿山矿田深部成矿构造与深部找矿关键技术研究

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联合湖北金楚资环勘测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基于微动勘探方法的铜绿山矿田深部成矿构造与深部找矿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首次将微动勘探应用于矿集区3km以浅深部结构探测和深部找矿,破解矿集区强人文干扰、复杂场地等不利条件的限制。对微动勘探ESPAC算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及改进,提高了微动勘探的横向分辨率和精度,使其能更好地适用于矿集区的深部找矿。系统分析优选了一套适用于矿集区深部找矿的微动勘探野外观测、内业数据处理及成果综合解译的流程、参数及方案,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区内找矿,圈定深部找矿靶区,指导区内矿产勘查深部钻孔布设,取得良好找矿效果。研究成果在鄂东南地区的深部找矿、中深层地热、工程勘察等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鄂东南矿集区的深部找矿突破及关键方法技术组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6、武汉市重点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精细化调查及监测体系技术研究

武汉市作为岩溶地质条件复杂的城市,岩溶地面塌陷问题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联合省内3家地勘单位,开展武汉市重点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精细化调查及监测体系技术研究,在城市岩溶地面塌陷防治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精细化调查方法,深入分析了不同岩溶地质结构下的地面塌陷机理,并在老黏土分布区建立了”三铰拱”岩溶地面塌陷预测模型,为岩溶地面塌陷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项目还针对不同干扰条件,研究并提出了成套的岩溶地面塌陷物探探测方法,极大提升了探测效率和准确性。项目团队首次在武汉使用光纤光栅等先进技术,提出岩溶地面塌陷”空间-时间”四维监测方法,构建了涵盖地下水水位、水气压力、地面及地下土体变形、震动、降雨量等多要素、多手段的监测体系,为实时监测和预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岩溶地面塌陷防治领域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7、湖北省三峡库区长江干(支)流斜坡劣化带地质灾害调(勘)查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影响劣化带岩体变形因素较多,岩性组合类型复杂,其劣化程度评价难度大。由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有限公司牵头开展现场调查,深入开展了岩体劣化变形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一是通过多因素、多方法针对典型的劣化程度区段进行多种因素综合评价研究,确定了评价因子,初步建立了劣化评价体系,初步解决了岩体劣化程度评价的难点问题;二是深入分析各类岩体的劣化变形特征,总结规律,确定劣化程度评价因子及方法,对库区岸坡进行了劣化程度分段及评价,明确了重点风险隐患区段;三是开展劣化机理研究。针对库区岸坡岩体赋存环境特征,研究分析劣化变形演化过程,总结破坏模式,揭示水库作用下岩体劣化变形机理,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内类似水库岸坡劣化程度评价及危险性划分提供参考。

8、武汉市典型湖泊生态地质环境与演化

武汉是“百湖之市”,围绕武汉市湖泊生态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问题,湖北省地质调查院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开展了科技攻关,《武汉市典型湖泊生态地质环境与演化》项目系统查明了武汉市典型湖泊(东湖、沉湖、梁子湖、后官湖、汤逊湖、龙阳湖、墨水湖)生态环境现状,阐述了武汉市典型湖泊地质概况;从湖泊水体、湖底沉积物、优势植被等方面对湖泊湿地污染现状和历史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了典型湖泊生态健康风险,提出了城市湖泊湿地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揭示了近百年来武汉市能源结构改变,拓展了高精度定年与环境指标、碳氮同位素来研究湖泊沉积演化的新方法;提出了水文连通工程可以降低高污染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风险,为进一步实施湖泊系统性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出版了专著《武汉市典型湖泊生态地质环境与演化》,编制发布湖北省地方标准《生态地质调查规范》,项目成果应用于沉湖湿地管理与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武汉市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9、《漫游矿物世界》科普图书

矿物是认识地球的窗口,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普及矿物知识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组织地质学科普专家倾力编写科普图书《漫游矿物世界》,用以普及矿物知识,促进公众了解地球,热爱地球,保护地球。

全书共分为“身边的矿物”“探知矿物小常识”“矿物颜色之美”“矿物形态之美”“矿物组合之美”“矿物成长记”“探寻矿物的记忆”“趣味结晶小实验”8个篇章。开篇从“身边的矿物”说起,列举了在建筑方面用来生产水泥石灰的方解石、制作铅笔芯的石墨、骨折后用来固定肢体的石膏、能净化水的明矾等8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矿物,引起读者的注意,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然后将矿物基本知识中最精华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手绘图片展现出来,让读者喜闻乐见。紧接着,从矿物的颜色、形态、组合这3个方面,诠释成因,展现矿物的奇特与绚丽,吸引住读者的同时,再将矿物的前世今生、科学原理娓娓道来,让读者一边享受美丽矿物带来的视觉冲击,一边吸纳矿物背后饶有趣味的丰富知识。最后,设计了美丽的糖棒、“水晶”吊坠、自制“蓝宝石”等6个趣味结晶小实验,详细描述了实验原理、过程,并附有实验视频二维码,为读者提供实践指导,激发读者对矿物、对自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引导读者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该图书将科学性、艺术性、故事性相结合,通过矿物与生活、矿物背后的故事、趣味小实验等特色内容引导读者了解矿物学的相关知识,培养读者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兴趣,是一本知识丰富又生动有趣的科普读物。

10、数字地质建设与应用

数字地质建设与应用是湖北省地质局围绕省委省政府“发挥地质作用”的总要求,依据地质工作转型发展,以地质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积极拓展地质科技成果应用,按照地质工作数字化、全业务流程化的思路进行数字地质优化升级与服务扩展。湖北省地质调查院与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秉承“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理念,依托自主研发,创新“平台+数据+应用”为引擎的数字地质赋能模式,通过制定标准化技术体系,支撑地质成果数字化入库和地质工作数据的标准化生产;应用地质数据湖融合与服务体系,挖掘生产专题数据产品,实现矿产地质矿产信息的汇聚与综合分析;以需求为导向研发专业化、在线化的信息系统,实现地质工作业务和技术流程的实时管理与辅助决策;主动融入“数字湖北”建设,“地质+”模式开始广泛应用,数字地质建设效果开始显现,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字地质成为支撑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杨文漪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