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人文团风|林泉:团风县地名志拾遗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2-03 16:24:02

一个地方的地名反映了一地聚居人群、民族的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可以提供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各个方面的考据及创举。地名涉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各个方面。

我参加了1952年的地名文化考查及1982年《黄冈县地名志》的采访及编导工作,并曾一度任(1955-1959)中共黄冈县委会调查组长(保存有工作证),跑遍了各个乡镇。现将有关团风地域地名拾遗简述之,以为适时适用之参考。县内地有一地二说、多说之处,此亦为春秋笔法“信以存信、疑以存疑”、“二存其说”(晋干宝《搜神记》序言),宋欧阳修《文忠集·三菱溪》大石诗云:“山经地志不可究,遂令异说争纷纭”,一并抄以参考。

按1982年《黄冈县地名志》记载,现团风县地域自然村落为2708个(现恐有变动),团风135个,方高坪207个,回龙山202个,马曹庙239个,上巴河257个,总路咀240个,但店509个,贾庙528个(含今杜皮乡),淋山河391个(含傅河、王家坊)。在2708个自然村中以姓氏名1356个,以民族名一个(苗),有的一村一姓,有的一村二姓或多姓合居。在第三次人口普查计212个姓氏,大都在明代江西填两湖中迁来,在各姓氏宗谱中都有翔实的记载。在杜皮乡有瓦屑岗,但店有瓦屑塆,上巴河有瓦屑塘,保存了其先人来自江西瓦屑坝,到此驻籍不忘故土之念。同样巴河、上巴河及杜皮乡李家大塆的上巴园、下巴园则是人们来自更早自周代的巴子国(今重庆市附近)而留下的遗踪。苗家咀(回龙山)反映了少数民族早来落藉。

团风地名以姓氏居首。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将自身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形成一个姓氏漫长、神秘的探源隧道,探讨这种联系过程就是一个特殊寻根之旅,形成丰富多彩的姓氏文化。团风林氏通过福建寻根从而建立了闽楚同源及台湾林氏两岸一家亲的亲密联系就是一例。

查阅各个姓氏的宗谱,都记载了各自的源流,记载了先人创业及创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后人继承传统而发扬光大的所在,是以不忘祖恩祖德为人生之要义。各姓宗谱中还记载了本族的奖戒族规,旧时考学中举及创举必予奖励而戒赌、戒毒、戒偷盗必行惩罚,在词堂中打屁股或驱逐本户族之外。这种族规家法实为国法宪法的基层条令,是以有“遵家法即遵国法(宪法)”的说法。

团风地名包罗万象。境内以动物为名计78个,其中较多的为龙16个,熊15个,马14个,其他35个。

以龙命名的,如以山川名有龙王顶、龙王山、龙王墩、龙王洞,以行动名有回龙山、来龙庙、龙停岗、眠龙寺,以颜色名有黄龙岩、青龙顶、乌龙庵、白龙岗,其余为龙姓塆名。龙,神通广大,有兴云布雨之能,而四海龙王以及虾兵蟹将据说是捍卫“四海之内”中国的保护神。传说轩辕皇帝就是乘龙上天的。龙在境内产生很多故事。回龙山原为“九龙拱顶”,一日相约下海,一小龙去而复返,在此生息龙子龙孙,故回龙山人才辈出,非他地可以比拟。大崎山乌云盖顶,杜皮乡东山寺龙王洞冒烟,是为必雨的前兆。旧时天旱,人们从庙中抬出龙王爷出外游行祈雨,有时亦巧合(实为久旱必雨),故人们更敬畏之。而黄龙岩、青龙顶、乌龙庵的故事更广为流传,详以后述之。

龙姓来源有二,《姓氏溯源》载“龙氏,舜臣也”。有御龙氏刘累、豢龙氏董父,其后人均以龙姓。

马,境内15个地方以其为名,以但店镇最多,有天马山、马伏冲、寻马岭、走马岗、捉马岗等,各有传说,而杜皮乡“马鞍山故事多”广为人们的谈资。上巴河马家潭的龙船竞赛,自往古而至今及团风镇的马会(又称“气会”),皆为一时之盛。

马姓奉赵奢为始祖,其辅助赵惠王有功,封为马伏君,因之马、赵二姓为异姓同宗。《通志·氏族略》载“郑穆公之孙钮为马师氏”,《金史》“马庆祥为西域人”,其子孙亦姓马,与马姓则为同姓非亲。

马在境内有诸多传说,团风的马坊桥、马跑咀、马草湖,一说为曹军八十三万下江南的运粮之马所名,一说为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养马、驯马之地。

回龙山的马家岭传说为马员外庄园,古坟咀的水塘中一坟墓为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处。南方梁祝传说地有多处,此亦之一耳。

熊,以之为名有15个,如熊家山、熊家塆冲等,传述较少。而现代史上巴河出了一个哲学大师熊十力,为世界闻名的《新唯识论》哲学家。在民国初,他在杜皮黄龙岩掌教,打着灯笼白日去东岳庙看戏,还当众撒尿,说当时是“黑天,狗也到处撒尿,是人不如狗,还是狗不如人,时代自作结论”,对当时军阀混战进行斥责与抗议。

熊姓源流有二,一为皇帝有熊氏之后,一为商代有个叫鬻熊的人,辅助周朝立了大功而封于楚,建都于丹阳,为后来战国七雄之一。境内《熊氏宗谱》载皆为其后。

地名更反映了一地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习俗。相传神农氏采药大崎山“日遇七十毒,得苦茶而解之”。山上独有的一棵苦槚茶,近年来经过繁殖,逐渐形成一种产业。茶园、茶铺及马鞍山、祈祥岭凉亭施茶反映了种茶、售茶及公益活动。来客一杯茶,酒席前“摆茶”,招待客人“从茶”(通常一碗鸡蛋面),婚姻嫁娶送日子叫“茶礼”,产妇在孩子满月后去娘家“讨满月茶”、“解厌气”方可走门串户。可见饮茶是文化,而种茶、制茶则是科学,境内贾庙林家山、泉华山就具有传统的、现代的工艺。泡(煎、煮、煨))茶、饮茶更有多种讲究。旧时还有一种“茶担子”,以烧茶、送茶、敬茶赶会及参与红白喜事。杜皮乡堵水咀的林国保茶担子很有名气,他们还于大户插秧、割谷送茶敬烟。红白喜事请茶担子作为礼节并示阔气超俗。所以当时又叫“茶担子”湾。

王家坊据说是商纣王南下荆楚(毛泽东主席作了肯定),他自命驻跸之处,以王而称之一方,并以自己的名字(辛)为前锋驻地叫辛冲,说明他快速前闯冲锋陷阵。

秦始皇赶山塞海,把大崎山从北方赶来去塞南海,那知大崎山为北海龙王的行宫,不愿为把兄弟南海龙王遭灾,到柏举(今黄麻地界)偏不前行。秦始皇用赶山鞭抽打着,使大崎山多处带有伤痕及倾斜,从此大岐山更名为大崎山,北海龙王是不好惹的,就命他的虾兵蟹将将始皇的马偷藏于山下冲中,使他行走不得,这个冲后叫马伏冲,始皇到处寻马、捉马,不得,终以自己步行北返,这是但店多处以马名的故事。另一说为蕲黄四十八寨的首领之一的王光叔(贾庙老屋山人)驻扎白云山寨而养马、驯马而得名。

马鞍山为昭关,团风的赤山是当年伍子胥和申包胥两个朋友覄楚、复楚的故事。战国时楚国伍子胥为了复仇投奔吴国以“伐楚”,他的朋友樊口申包胥说“汝伐之,余必复之”。后来伍子胥借兵灭了楚国,将楚平王从坟墓中挖出来“鞭尸三百以解恨”。申包胥面对楚国灭亡,血泪横流,他从樊口过江至秦国绕城三日哭泣不止,感动了秦王出兵驱走吴军。赤山、赤石桥就是申包胥血泪染红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之士于赤山建赤神庙以纪念之。另一传说为一妇人救儿子疾病而赤身坐于桥上以解之,则大为逊色。

另据宋代大诗人苏轼考证,团风的伍州及解剑亭实为伍子胥渡江之处。可见马鞍山为昭关不为无据之谈。传说伍子胥居山下黑坳一夜急白了头发(见戏剧《文昭关》),人们后来称之为白坳(今牛车河水库中),送之去拢船咀乘船故后有“宋坳”、“总路咀”之名。盖避其灭楚之嫌。同时伍子胥不忘马鞍山茶亭饮了苦槚茶,他后来遗嘱,在他坟墓前栽一棵苦槚茶树以为纪念,见《春秋》“树予墓槚”的记载。

上巴河霸王台反映刘项争锋的故事。霸王台原称巴王台,是南海龙王四太子驻跸之处。项羽率八千子弟逐鹿中原至此,认为巴王是什么东西,也敢称王,遂以自己名更为霸王台。四太子怀恨在心,采取了一毒辣的苦肉计,变成一匹乌骓马驮着项羽驰骋沙场。后在九里山“四面楚歌”中,乌骓偏偏一病不起俯伏于地。项羽没有坐骑,纵力能举鼎也不能冲锋陷阵,他对着虞姬悲叹;“我力大无穷,真背时啊,乌骓马病了,我怎么上阵杀敌呢?么样办,么样办呢”就刎颈自杀乌江。南海龙王老子感到四太子做绝了,把他贬为乌龙到鹞子湖,这里建立的乌龙庵就是祭祀这位四太子,作为诈降术、苦肉计信不得的警示。

团风的马坊桥、马跑咀、马草湖以及操家巷、崇德(操名孟德)巷和粮道街及淋山河乌雀林,传说为曹操率领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的“乌林之役”,亦称“赤壁鏖兵”,曹操当时驻跸乌雀林,在临江赋诗中云“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乃驻地亲自感受,而当时一臣子认为是不祥语,曹操举槊杀之,但终于难脱兵败之运,应了谶语。另一说为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养马、驯马之地。按粮道见《史记·苏秦传》“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断其粮道”。明代各地设督粮道以为漕(水)运。举水旧时木船可达麻城,操于许昌运粮而南下走这条水路,亦是最佳选择,并在乌林(今团风)设重兵把守。《三国演义》讲周瑜欲借曹操之手以杀诸葛孔明,劝其劫粮道,可为印证。

“乌林之役”、“赤壁鏖兵”的地名从古至今众说纷纭,相信自今以后还会争论下去。

但店以马名地著而把口塆游击垴及贾庙把守岭反映了白云山寨寨主王光叔(贾庙老屋山人)与当地义士为新黄四十八寨抗清的史实,并演绎了本县特有的山寨文化。

团风的死八桥、死霸桥、史霸桥的多种名目除反映建桥死了八人外,刘项之争,刘帮称之为死霸桥,项羽听了谋士项梁的建议改“死”为“史”。最后至元末,朱元璋于此大败陈友谅更名至今为得胜桥。团风建县后,以得胜大道、得胜大厦省去了一“桥”字,这一下便省去了千百余年古镇的历史,我以为不甚妥当。

反映现代史的有团风廒仓改为中山街,回龙山八斗塆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第一个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及支部)的史实,而解放塆、新农村(上巴河)、幸福塆(马曹庙)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后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大塆、小塆反映了水利工程水库建设移民搬迁的历程,而团风黄湖移民新村则体现了南水北调的伟大工程移民的新举措。

以动物命名还有凤凰窠(淋山河)、麒麟塆(总路咀)、乌龟墩(马曹庙)、鹞子湖(回龙山)、白鹤林(团风镇)、狮子岩、白羊山、石牛、铁牛等22个,这些或为姓氏图腾,或为地形地貌等。而铁牛、石牛据说是观音大士以好生之德让铁、石为牛替人农耕,以免杀生之行。以上这些地名如加以开发包装,实为较好的旅游景点。

团风以竹、树地名计63个,其中以竹名22个(竹林塆、楠竹、孔竹塆等),枫树名6个(枫树塆、枫树岭)、松树4个(松树塆、松林岗),栗、白果、柏、漆各3个,柞、梨、朴、泡树、桂各2个,再是枣、皂、杉、椿、柳、石榴、桃等各1个。

以上地名反映了境内植树造林的良好传统与习俗。同时还反映了姓氏的图腾——原始人用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为其姓氏血统的标志,并把他当作祖先来祭拜。远古的柏皇氏为东方首领,就以柏树为图腾。帝尧时柏皋封于柏,子孙以柏为姓。夜郎之祖生于竹林,就以竹为图腾。树木亦为古时村、社名,《论语》:“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使民战栗”。社,相当于今村民小组,建有社庙(土地庙)旧时以社玩龙灯,各社之间还相互供灯酒。

团风为贫矿县,然而金鸡山(团风)、金鸡坳(贾庙)、紫金庄(马曹庙)、铁骨垴(杜皮)、铁岭塆(总路咀)、铁塆(但店),亦多有反映。贾庙金鸡坳传说有一金鸡带一群小鸡出游,有一人想捉之占有,结果金鸡即逃入坳中,近来经过开发,确为低品味金矿。杜皮铁骨垴经过开发产生一定数量铁矿石,而铁冶更反映境内的冶炼史。

染铺塆5,榨房4,碾屋6,磨、坊、臼等多个。染铺塆记载了境内染织业的源流。杜皮的黄丝凹、红丝沟、大头厂以及附近的桑树凹,反映了历史上的养蚕业。附近的船石冲,传说为石船成了精,载着一船枣子充作铁弹准备“起事”,玉皇爷知道了,命雷神劈了,才免于祸乱,至今山上还遍有枣树,这又是一神话传说。而榨房、碾屋、磨坊、臼为反映原始粮油加工的史实。事实上原始加工的粮油比现代机制加工的具有很多的优越性。笔者曾访问了团风狗脚、杜皮李家大塆做油丐艺人,他们皆以现在机制面粉失去原有风味而为恨事。而机制的芝麻油、菜籽油、茶油、豆油不言而喻,机制的比原始加工的真正大为逊色。如有有识之士恢复上述原始加工,相信大有市场,也符合“十三五”绿色的规划内容。

铁匠塆(杜皮)、裁缝咀(淋山河)等地名反映了手工业源流。佛过山、玉皇阁、道士塆、观音墩等反映了人们的信仰。麦塆(回龙山)、稻草塆(方高坪)、藕塘岗(回龙)、烟山塆(马曹庙),反映了本地物产。烽火山(回龙山)、望军寨(杜皮)、烟墩垴(淋山河),反映了历史上征战之地。火车岭(方高坪)反映了人们互助之习。高士庄(马曹庙)、学屋(总路咀)、学堂塆(但店)反映了人物及教育古以重之。

团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名胜(包括“山寨文化”)、革命纪念地,八斗塆中共第一个在农村建立的党组织(共产主义小组支部),回龙山暴动的回龙山大庙,十年内战时期红二十八军可靠的后方基地杜皮乡“六冲灌顶及东山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建立的抗日挺进队驻地杜皮张家山,以及人称“小延安”的王家坊抗日根据地等等。

以上为团风县人之财富,亦为国人之财富。有人说团风人拿着金饭碗讨米,提着钱包向外地消费而不揣着向本地开发,实为恨事。本文最后一并及之,并可说明地名文化的多种意义。

责任编辑:殷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