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文史 | 建始县城建设千年见证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1-29 15:21:49

  

作者:冯平
  

   (按:建始素有“金建始”的美誉。是全国优质白肋烟的出口基地县,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生产和科研基地县,全国重点产煤县,魔芋种植大县和“宁乡式”铁矿储量大县。这里有挑战人类起源学说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始直立人遗址”,这里有全国罕见的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河谷野三河,这里有八百里清江最美河段景阳河,这里有世界百首优秀民歌之一《黄四姐》的故乡。)

      
前 言

建始古属廪君国。春秋属巴子国。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吴时,属建平郡。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始设建始县,属建平郡。三国至晋时,刘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又以建平郡抗吴。刘裕继晋后,不断增加租税,以致“徭赋过重,蛮不堪命”,遂群起反抗。

《恩施土家简史》记载,刘宋大明年(457-464),今建始蛮向光侯率众向江峡进攻。随后,向光侯率众往清江转移,继续斗争,反对刘宋政权,巴东、建始“蛮”众相继起义,摧毁当地县郡,惩办当地郡守县令,“民户疏散,百不存一”。   

   《施南府志》记载,在南北朝的北周时,始置施州、业州、亭州,统属荆州。业州辖下盐水县。《元和郡县志》记载,北周建德三年(约574),建始于此置业州。《隋书.地理志》载,建始,后周置业州及军屯郡。《湖北县市概况》记载,隋大业元年(605),废业州置县,属清江郡。义宁二年(618),复置业州。唐贞观八年(634),再废业州置县,以县属施州。

《晋书》记载,今建始在晋时属于建平郡,隋统一中国后,继续加大对鄂西南的统治。隋初,将荆州在北周管辖的施州改治清江郡,辖清江、开夷、建始等三县。《夔州府志》载,州基山下,隋建业州旧基。在唐天佑四年、后梁开平元年(907建始县将州基山下治所废置。至今县城,与业州治所二并为一。是时,在城东南三里鳌背山巅修建阳宝塔。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建始业州城西郊始建文庙,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文庙。明弘治三年(1490),县业州城始筑土城墙。周围550丈。明正德七年(1512年),夔州府知府吴潜委派官员到建始,将业州城土城墙改为石城墙。当时筑建四城门,即耸基东门,添禄南门,崇碧西门,望阳北门。城内设有教场和演武亭。

  《夔州府志》记载,明正德七年,建始县城内仅有一条街,名曰“县前街”。明嘉靖年中期(约1544年前后),建始县城西郊,始修朝阳观。明崇祯二年(1629),贡生向门第捐资修建玉皇阁,并铸铜像20余尊。明末清初,“八大王”洗川,朝阳观寺庙被焚,康熙二十年后复修。清康熙十二年,知县将文庙改建于县城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吴季芳重修文庙。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县将县衙门公厅屋顶用瓦替代茅草。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县将文庙改建到县城西北隅,仍向东。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县在县衙大堂外加修卷棚,同建东西斜房3间。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知县补修文庙。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在县署内典史衙旧基改建常平仓6间。清雍正九年(1732),知县武怡、训导岳尔藩率绅士捐修西门内儒学署,计修大堂3间,内厅3间,头门3间,周围建土墙。同年,知县武怡申请拨款重修缉捕、监狱典史署,增修县署内常平仓5间。
      
清雍正十年(1733),知县武怡补修文庙。清乾隆二年(1737),知县武怡申请拨款重修增修县署衙门。清乾隆十八年(1753),时任知县邱岱补修文庙。并对城墙进行修葺,恢复四向城门,并更名名称,东门“峻瞻星阁”,南门“雄带河流”,西门“奇旷仙踪”,北门“秀接巫峰”。但这次修葺因“地属偏徼,奉文停止修理”,未竟其事。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邱岱将五阳书院由城郊松树坪移建于文昌祠旧基。同时,在县城西门外建武庙,后改为关帝庙。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导训段枝萃带领全校生员对儒学署进行修葺。次年,知县对文庙略加修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典史亢嗣基捐资重修典史署。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知县将文昌祠改建于县城东门外高埠上,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县吴森重修县衙门及大堂,城围墙约100丈。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典史沈钰借养廉银重修典史署大堂、二堂、住屋、厨房厢房、衙房。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县陈瞻燧捐廉倡率士民对文庙普遍进行了一次维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老县城北门外建禹王宫,重修万寿宫。次年,文昌祠移建于县城东门外山顶。

      在清嘉庆六年(1802),县城万寿宫重修庙貌,并修建戏楼。次年,县城内南街口始建永定桥。是时,跨越广润河与朝阳街连接。清嘉庆十五到十八年间,县城内修建南有兴隆桥,北门外通进桥,北有指阳桥,北门内有宣化桥等。清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杨兆杏向全县绅士募捐二千余银,始修县城南门外七墩六洞铺木板大桥。清道光七年(1827),知县郑伟动员修建县城南门外大桥,桥长23丈,宽11尺,命名为“迎恩桥”。 清道光十年(1830),知县将文昌祠改建县城西北,并始建魁星楼,后改名为奎星楼。清道光十九年(1839),县城太学生修建由县城东门外至山顶文昌宫的东关路,使“游者各履坦道”,“义路同由”,便于人们通往文昌宫祭祀。
  清道光二十年(1840),知县袁景晖对县署衙门进行大规模翻修。是年夏,“迎恩桥”被冲毁,太学生谢茹芝重新修复,次年竣工,时任知县袁景晖题桥名为“惠远桥”,是时将大河改为“广润河”。 袁景晖申请上宪并督率首士贡生李如桂等劝捐重修五阳书院。袁景晖为朝阳观进“邑南胜境”匾额一块,并赐名“小蓬莱”。 是年,袁景晖改常平仓12间,下用200个石磉撑支廒底,两头与中间修砖墙以防倾欹,儲谷4000石。并新修神仓祠,补修龙神祠、土神祠。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将文昌祠改建于五阳书院西隅,另建宾兴馆3间。补修文庙。重建棂星门,拆修崇圣祠。
       
清同治四年(1865),知县熊启詠募捐新建县署三堂。并对文庙大规模修葺。清同治五年,县城墙大部坍塌,仅余四座城门及城楼。是时,县城内有街道五条,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和朝阳街。城墙内有古代公共建筑物22座,城乡集镇初具规模。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卢梦麟重修县衙门大堂3间,二堂3间,西厅3间,亭1座。清光绪四年(1878),知县卢梦麟重修县城南门外惠远桥,改建为五孔石拱桥,取名为“永定桥”改广润河为“平静河”。 清光绪八年(1882)次年,县署许三进在县城城隍西侧建刘猛将军祠。并立腊八神位。
     
 清光绪十七年(1891),对城墙内的五阳书院进行了最后一次维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县城北街刘凤阶在县城始办工业,建有造纸厂、纺织厂、染坊。次年,废五阳书院,并将其改名为官立高等小学堂。“三里板桥七里坪,烟墩山下业州城;居人爱饮茨泉水,唯有西门水独清。”这是清朝时县城的描绘。

二  
  《建始文史资料》载,民国22年(1933),县长朱兆雄下令拆除县城东、西、北三座城门及城楼。民国24年(1935),巴石公路在县城内广润河上架设石墩木板汽车桥,俗称“建始大桥”。民国27年(1938),在县城内修建体育场(现人大、政协、图书馆域址)。民国31年(1942),政府在县城西门外教场坝开办农林场,是时全县集商,在县城开办民生工厂。民国32年(1943),时任县长高启圭颁发“城镇街道建设规划”,是时,县城内县警察局设一更夫,沿街巡走,其职责是报时,报火警,报盗警。民国35年(1946),时任县长金重威下令拆除县城南门及城楼。此后,县城的城墙及城门均不复存在。
  1947年,县警察局主持对县城内排水沟进行翻修疏通;政府在东门外、南门外、北门外广润河及支养河上,建设改良了3处城区居民饮水点。次年,时任县长金重威下令开辟新马路水泥路面,并在新马路设建蔬菜杂粮市场,在东街营盘坝设建食品、蔬菜、杂粮等公共市场。是时,对城区居民印发《建始县三十七年度整理城区市容及环境卫生实施办法十六条》。


  
  《建始文史资料》载,1950年夏,县城内广润河上架设的汽车大桥木面板被洪水冲走。1951年,人民政府建设科主持修筑长达1千多米的广润河河堤。1953年,人民政府在业州城关镇成立了城关环卫所。1959年春,县政府组建基建办公室,对城关镇建设进行全面规划。
  1959年夏,在于家坝动工兴建以县大礼堂为主体的建筑群。在建筑群施工中,首次采用了砖、石、木混合结构,内设走廊的建筑格局。1964年,七里坪水电建成投产,至此,结束了建始县城油灯取光的历史。1970年,改建的广润河大桥,主孔5个,附孔24个,单孔净跨近18米,桥长108米,高5.5米,桥面行车道净宽7米,左右人行道各宽1.5米,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六墩五孔大桥,竣工通车。  
  1971年,县城马兰溪桥改建竣工通车。县城水泥厂建成投产。县城钢铁厂建成投产,后因生铁含硫量过高而转变为硅酸盐制品厂。1972年,政府对人民大道东段进行油渣路面改造,同时在大道两侧修筑2米,宽1米的暗沟。1973年,县城人民大道约1.5公里,开始铺筑沥青路面。1974年,县自来水厂正式建立,改定点供水为供水到户。1975年,属石肋双曲拱桥,全长70余米,3孔,单孔净跨近20米的“七里坪大桥”竣工通车。


  《建始百年纪事》载,1979年,县建委组织专班,对城关镇进行规划,并测绘现状及编制规划图。1980年,开辟建设路,起于建始一中校门,止于原大曲酒厂,泥结石路面,1982年,改团结路及奎星楼路为混凝土路面,并扩建和改善新马路。是时,于家坝通往朝阳观的索道桥建成,长约50米,宽3米,为铁索木面桥。次年冬,县人大门前泥石路面改造成混凝土路面。1984年,县城人民大道、中药材公司至城建局路段、东门街、西街、小北门、原县政府旁街巷、西药公司仓库街巷、信托公司门前等泥石路面改造成混凝土路面。
  1985年,原城关镇更名为业州镇,将于家坝、黄家湾、二道桥3个行政村划归为业州镇。是时,县政府委托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县城建环保局在1979年规划的基础上对县城进行总体规划修编。是年,县自来水厂建设工程在于家坝破土动工。1986年,在人民大道中段新建田径运动场(今朝阳市场区域)。1987年,县城纸厂河大桥(单孔桥长60余米,宽8米)建成通车。是时,业州镇街道总长近12公里,同时有12条主要街道安装了每只1千瓦的氦氖路灯350多盏。
  1989年,县城总体规划主要骨架道路和相应地段的配套及排水工程建设;人民大道长征路口至建康路口段车行道加宽工程竣工;四化路西段县教委至建康路口段道路基础及排水工程建设竣工;长征路道路改造及排水工程建设竣工;茨泉路基础及排水工程建设竣工;建设路南段高级路面改善路面竣工。1990年,七里坪大桥至新烟厂的道路拓宽改造及排水工程建设竣工。人民大道东段的团结路至邮电局道路的拓宽改造工程竣工。1991年,人民大道西段路灯改造工程竣工。是时,城镇重点建设工程南环路动工修建,其中有狮子滩大桥和马兰溪中桥首要工程建设。年底,连接县城南、北环城路骨干路---健康路形成。
  《建始百年纪事》载,1992年,县城广润河狮子滩大桥竣工。是时,县城广润河狮子滩至马兰溪二道桥的“朝阳隧道”工程动工,该隧道是县城南环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于家坝中段北侧,名叫莲花池的地域破土动工新建田径运动场。年底,州政府以州政函文件批复业州镇总体编修规划,规划控制面积由原来的11平方公里增加到95.5平方公里。 
  1993年,县城业州朝阳商贸中心动工修建。1995年底,人民大道西段路面改造工程完工,同时完成茨泉路至二公司的北环路中段改造的基础工程。1996年,朝阳观风景区总体规划设计经省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评审论证。是时,“建始大桥”加宽加固改造工程动工。1997年,建设北路水泥路面改造工程竣工,原四化路镇中段和长征路水泥路面改造工程竣工。徐家沟口至建康路口的北环路中段、长征路口至建康路口的人民大道中段改造工程动工。1999年,完成龙七公路烟厂段、建设路北段、健康路南段、学苑路八景段,建恩路马兰溪段、奎星楼路、团结路、人民大道中段、法院宿舍路段等城区水泥路面的改造,并打通了北环路。完成城区4千米路段的绿化改造。是时,城镇南环路民族风景园建成开园。


  《建始百年纪事》载,2000年,政府利用县城中广润河上的船儿岛地形,在沙石与淤泥上动工兴建文化广场。2001年,业州城区总体规划第二次编修由州府批准实施。是年,业州城区截污工程、广润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污水处理厂工程启动。2003年10月,能容纳6千多人的全国第二个以游船为造型的“船儿岛”文化宣传中心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2003年底,业州城区粮食路、朝阳街、朝阳小区道路、小北门等街巷路面改造完成。至此,业州城区全部实现了路面硬化。
  《建始县年鉴》载,2003年6月,建始工业园区开始建设。2006年,建始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2008年8月,正式获省府批准筹建。是时,园区规划为广润片区、小垭门片区和下坝片区的“一园三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城市新区开发、老城区相结合,依托工业园区拉大城市骨架,2009年县城面积净增1.2平方公里。2009年8月,业州广场建设启动。2010年4月,工业园区成为县府派出的副县级单位。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广润河综合治理项目,城区污水处理厂运行实施。新建了一条民族路、一个民族风情园、一条民族风情街。
  《建始网》显示,近年来,建始县城建设如火如荼,日新月异;民族风情街,别致新颖;船儿岛休闲广场,人流如织;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据不完全统计,有:滨江花园23层高楼;电力宿舍19层高楼;业州广场2栋18层高楼,另外4栋在建;茨泉酒店17层高楼;县人民医院15层高楼;奎星楼13层高楼;吉星城3栋17层高楼,另外4栋即将建;金鼎国际城17层高楼;星豪广润城4栋15层高楼;马栏溪原工商所12层高楼;长兴世纪新城2栋19层高楼;1栋20层高楼;下坝大道金城一号、璞玉岛摩幢高耸,高楼林立,等等。
  近年来,县城建设顺利完成了业州大道、朝阳大道、金建大道、健康大道南路、建恩环城大道和建巴环城大道等路面“黑色化”沥青层面刷黑工程建设。业州大道和朝阳大道为城市次干道Ⅱ级,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上。新建绿化带近5000平米,路沿石8千多米,新换路灯120盏,等等。届时,业州城区路面交通压力进一步改善,城区布局日臻美观,城区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最新修编的《建始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显示,中心城区控规编制面积6.5平方公里,包括业州城区、红土坪、松树坪、工业园区以及朝阳观和陈代沟景区;规划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的下坝组团,离城市中心约8公里;控祥规编面积7.5公里的小垭门组团,离城市中心约5公里,依托宜万铁路建始火车站区位优势,建设物资集散中心。
  随着城市骨架拉伸,县城将成为特色产业、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为主的山地宜居城市及州域中心城市。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把长梁的下坝和陇里与县城对接城一座20平方公里、20万人口的中等规模城市。《加快城市建设纪实》“齐心协力破瓶颈”一文中载,到2020年,城区将是现在的10倍,达到50平方公里,这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品位提升。


责任编辑:龚雪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