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沈立宜)结婚时吃的特制糕点、庆典上的仪式和乐曲、节庆专用的工艺品……蕴藏在生活中的礼仪和风俗,也可能成为文旅、影视等行业的商业资源。11月12日,湖北省礼仪学会传统礼仪调研活动项目总结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发布了长达86万字的《传统礼仪元素及其商业转化湖北调研报告》,摸清湖北“楚俗”“楚礼”资源。
什么是“楚俗”“楚礼”?省礼仪学会介绍,它是湖北地区经济生活和民生活动中的传统礼仪元素,包含了婚庆时用的特制糕点、祭祀用的纸扎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礼乐歌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体现出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本次调研活动由湖北省礼仪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李荣建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副会长武昌工学院熊杰教授担任项目执行人。
近年来,民众对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偏好在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元素的商业转化也成为各地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湖北楚礼楚俗资源丰富,2024年6月至10月,湖北省礼仪学会历时5个月在全省开展了“传统礼仪元素及其商业转化”调研活动,探寻湖北各地的礼仪文化生活场景,以及传统礼仪元素潜在资源,为湖北各地依托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和对策。
86万字的调研报告按全省17个地级以上行政区划,下辖县级区域分章撰写。报告指出,湖北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礼仪资源,一部分已经有了完善的开发;一部分因各种原因,商业开发遇到阻滞。例如,起源于武汉市汉南区通津村的通津夯歌,在修渠、打坝及夯基筑屋等劳动中进行的传统音乐形式,虽然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目前的商业应用形式过于传统,推广效果不佳;还有一些很好的资源仍然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例如孝感市的汉川纸马传统,是民间祭祀祈福禳灾等活动时使用的一种雕版印刷品,制作工艺精湛,融合了雕刻、绘画、印刷等多种技艺,但目前其商业应用尚不足,仅定位于祭祀活动,未能将技艺进行应用拓展。
省礼仪学会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些传统礼仪资源值得积聚各方力量,共同完善、传承和开发。报告针对各地采集的每项礼仪元素都作出相应的价值观判断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开发建议。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