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一眼望千年
湖北日报 2024-11-26 08:17:05

一部长江文化史

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

穿越千年时光

踏着历史节拍

长江的每一朵浪花

都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深邃与璀璨


沿着滔滔江水

一座座博物馆巍然挺立

博物馆中的每一方石头、每一寸土地

每一件文物、每一套藏品

都是历史深处最悠远的回响


一心天地间

一眼望千年

今天,跟着AI品读隽永深长的长江文化

从“镇馆之宝”中

探寻中华文明“根脉”


青海省博物馆
双人抬物纹彩陶盆

青海有“彩陶王国”之称,而彩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5年出土于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团村宗日遗址的双人抬物纹彩陶盆,内外均饰黑彩,外表打磨光滑,距今有5000多年历史。在其内壁上,各绘制了四组对称的双人抬物图形和横线,生动地勾画了远古先民的形象。


三星堆博物馆
    青铜大面具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先秦时期遗址,遗址内的古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盛极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中晚期。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面具造型独特,宽眉大眼,高鼻阔嘴,耳朵向两侧伸展。它的眼球明显突出眼眶,仿佛凝视着远古天空,又似乎在洞察世间万物。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中国礼乐文明的象征,而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编钟,就是1978年5月发掘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音域宽广,其音域跨越五个半八度,比现代钢琴仅两端各少一个八度,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十二个半音俱全的大型乐器;互相印证的铭文与乐音,保存了2400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共同构成了迄今所知当时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有声文献。


云梦博物馆
    云梦简牍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文字记录功不可没,简牍的作用极其重要。

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千余枚竹简、数万字简文的律令文献,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法典。一枚枚简牍,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历史故事,跨越千年,跃然眼前。


湖南博物院
    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重量仅49克,1972年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是迄今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的丝织品衣服之一。

这件素纱襌衣,从养蚕、缫丝到织造,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不仅代表了汉初长江流域的相关工艺水平、社会分工和生产组织水平,也蕴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浙江省博物馆
双鸟纹象牙蝶形器

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出土于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呈碟形,整件蝶形器雕刻在象牙上,两侧对称刻有一对长着钩喙的鸟,昂首望天,仿佛在引吭啼鸣,边缘衬托着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羽状纹,飞扬的羽毛似浴火而舞。

关于双鸟纹象牙碟形器的文化寓意,学者们有各种不同解读。大多数观点认为这表现了史前先民对太阳及鸟的崇敬。也让我们得以窥见河姆渡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浙江省博物馆
       玉琮王       

玉琮王是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个具象的“神人兽面”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其设计和制作堪称史前玉器的巅峰。

以玉琮祭地,是中国古代用玉礼拜天地四方、“藏礼于器”思想的表达。玉琮王上的“神人兽面”图案,以各类变换形态在几乎所有的良渚玉琮上均有出现,这或可说明良渚社会已有相当统一的政体,信仰的统一实际是社会统一的反映。


主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康

美术:刘依 李文熙

审核:张磊 陈会君

本文动图均由AI生成

责任编辑:杨康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