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黄州赤壁即是邾城赤鼻山
黄州这个地域名称最早出现于隋朝,即《太平寰宇记》所记载:“至隋开皇三年罢衡州,以齐安郡为黄州。”但隋朝的黄州作为州治所在地最初在今天武汉市黄陂区。期间经历唐朝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黄州。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元和五年移于旧邾城,与武昌对岸。领县三:黄冈、麻城、黄陂”。《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由乐史撰写的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其记载,对于研究自汉迄宋,特别是唐与五代十国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是研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
因此,它是追索黄州即邾城重要历史地理依据。沿着《太平寰宇记》关于黄州于唐代“元和五年移于旧邾城,与武昌对岸。领县三:黄冈、麻城、黄陂。”的重要线索,本文索源论述。
1、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径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徒居于此,故曰邾也。汉高帝元年,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此。”《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注释《水经》并记述全国河道水系的历史地理专著,全书四十卷。其成书年代为郦道元在世后期,因书中出现的最后年代是延昌四年(公元515年) (《水经注》卷二十九·比水注),郦道元被害在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故成书当在其间。《水经注》中的邾县故城就是《太平寰宇记》中的旧邾城。关于邾城“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时是,楚复强。”也就是说春申君北伐灭鲁是楚烈王八年即公元前255年。
邾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春申君灭鲁必经邾国。郦道元的这个错误不影响故邾城就是旧邾城。还有地理位置的佐证:“与武昌对岸”。《水经注》:“鄂县北,江水右得樊口……江水又左径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又东径西阳郡南,郡治即西阳县也。《晋书地道记》以为弦子国也。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地,《世本》称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孙权以魏黄初元年,自公安徒此,改曰武昌县。”郦道元《水经注》这一段记载明确鄂县北,长江右边是樊口;长江左岸是邾县城南的赤鼻山。郦道元引证《晋书地道记》《世本》《晋太康地记》等史料记述鄂县的来历;同时又引证《九州记》说明孙权将鄂县改武昌县。
从北宋初年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追索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两部地理志书证明了黄州即是邾城,邾城就是黄州。同时,我们通过鄂县在三国时期被孙权改为武昌县,在鄂县北长江的南岸有樊口;长江北岸有邾城的赤鼻山。
2、《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地理志》关于邾县和鄂县在汉代及后汉的记载:《汉书·地理志》载:荆州“江夏郡,县十四:西陵、竟陵、轪、鄳、西阳、襄、邾、鄂、安陆、沙羡、蕲春、云杜、下雉、钟武。”《后汉书·郡国志》载:荆州“江夏郡,十四城,户58434,口265464。西陵、西阳、(侯国)、轪、鄳、竟陵(侯国,有郧乡、章山本内方)、云杜、沙羡、邾、下雉、蕲春(侯国)、鄂、平春(侯国)、南新市(侯国)、安陆。”按照以上两部史书记载,两汉时荆州江夏郡的属县大致相同。江夏郡辖地位于长江南北,其中位于江北邾县(黄州赤鼻山)与对岸江南的鄂县(鄂城樊口孙权更名为武昌),都属于荆州江夏郡。
3、依据《三国志》和《三国志注》关于邾县(黄州赤鼻山)和鄂县(孙权改武昌)的记载索源:《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甘宁投吴过程:“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乃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陈寿的《三国志》记述简略,裴松之补注《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引[吴书]描述了甘宁投吴详细过程:《吴书》曰:宁将僮客八百人就刘表。表儒人,不习军事。……宁观表事势,终必无成,……欲东入吴。黄祖在夏口,军不得过,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礼之。……宁欲去,恐不获免,独忧闷不知所出。飞知其意,……飞曰:"吾欲白子为邾长,於是去就,孰与临版转丸乎?"宁曰:"幸甚。"飞白祖,听宁之县。招怀亡客并义从者,得数百人。
这一段文字关键点在于苏飞向黄祖举荐甘宁为邾县长,甘宁到任后利用邾县长的职位召集旧部达数百人,然后投奔孙吴。这事发生在江夏郡邾县邾城(黄州赤鼻山,鄂县樊口对岸),甘宁投吴就发生于赤壁之战前夕。《三国志·魏书·文聘传》记载:“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
这段文字明确指出“江夏与吴接”,而江夏郡与吴土地相接的是与邾县对岸的鄂县和下雉县。综上所述,从以上历史著作和地理志书的记载,黄州即邾县(邾城即是黄州),邾城对岸是鄂县(鄂县即是武昌)。邾县城南有赤鼻山,鄂县城北有樊口。
二、黄州邾城“百里赤岸”即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最先,把赤壁之战的整个战场记述为“百里赤岸”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的王粲。陈寿的《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这样记载“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以上这段文字说明:王粲在东汉末年先投蔡邕;后投刘表;最后投靠曹操。“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这段文字非常重,因为表卒,琮降,正是赤壁之战的起点。
而投靠曹操后,王粲得到重用,并直接参加了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归降。操召授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师祭酒。 王粲所著《汉末英雄记》其中关于百里赤岸的赤壁之战是他亲自参加这场战争的实录。《三国志》确定了王粲著有《英雄记》;且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大量引用王粲《英雄记》。
关于赤壁之战,王粲的《英雄记》有曹操传和周瑜传,我们可以通过地名对照,找出赤壁战场的准确历史方位。王粲的《汉末英雄记》记载:《汉末英雄记·曹操》:“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渡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汉末英雄记·周瑜》:“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竹椑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燃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竹椑。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王粲《汉末英雄记·曹操》和《汉末英雄记·周瑜》二人关于赤壁之战作战路线是一致。
曹操进军至江上;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竹椑从汉水下,住浦口。曹操大军是分两路进军长江的,一路五千精骑追刘备在长阪截获刘备十万之众并大量军备物质;进军江陵得到大量的军备及千艏战船。一路沿汉水而下入浦水屯住浦口。江陵沿长江而下的有千艏战船,不可能没有船舰;而沿汉水而下的大量人马是没有船舰的,因此,无船者,就扎竹椑,蹲下或者弯曲身体乘坐竹椑从汉水下到长江,在浦口集结待命。“未即渡”这三个字很关键。没有立即渡江,也即整装待命时遭到周瑜的夜晚火烧百里赤岸。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即“浦口”。关于浦口,可以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寻求答案。《水经注·江水》记载:“又东过邾县南,江水东径白虎矶北,山临侧江濆,又东会赤溪夏浦浦口,江水右迤也。”这段文字把“邾县南”与“夏浦浦口”两地名连在一起。“江之右岸有凤鸣口,江浦也。浦侧有凤鸣戍。江水又东径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徒居于此,故曰邾也。……城南对芦洲,旧吴时筑客舍于洲上,方便惟所止焉,亦谓之罗洲矣。”“举水又西南径颜城南,又西南径齐安郡西,倒水注之。水出黄武山,南流径白沙戍西,又东南径梁达城戍西,东南合举水,举水又东南历赤亭下,谓之赤亭水,又分为二水,南流注于江,谓之举口。”举水入长江口称为举口,又称倒水河。
在今黄冈市团风县,古代这里是邾县亦即齐安郡改黄州又即迁旧邾城,武昌对岸。综上所述:以上地名考证的地理位置顺序:汉水入长江>夏口(汉口)>住屯浦口>下游举口乌林(团风)>三江口>堵城龙王山>邾城赤鼻山(黄州赤壁),是为公元208年长江北岸的“百里赤岸”。对岸芦洲亦称罗洲>三江口>樊口>鄂城。
三、赤壁之战开战前孙刘曹大军集结于夏口到樊口的长江两岸。
1、先看陈寿的《三国志》“俱到夏口” 《三国志·魏书·曹操传》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蜀书·刘备传》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以上三段文字分别记载了曹操、刘备和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大军行动方向及其大战开始前的驻屯地点。
第一个聚焦点襄阳,原因是刘表死了,其子刘琮继位。曹操南征刘表。刘表卒,刘琮继位,曹操到了新野,刘琮投降降。刘备屯驻樊城,不知刘琮投降曹操,直到曹军已到宛城才听闻此事,于是仓促率军南逃。孙吴得到荆州牧刘表死信,鲁肃请求奉命吊唁刘表,并且观察荆州的动态。鲁肃还未抵达襄阳,而曹操已进军荆州境内,刘琮已经投降曹操。
第二个聚焦点夏口,原因是“备走夏口”,而备走夏口一是被曹操追赶;二是被鲁肃劝导。刘备撤出襄阳后意欲从南郡江陵县渡长江继续南逃。曹操因为南郡江陵有军实,恐被刘备占有,于是放下辎重,率领精骑五千急速追赶刘备,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击溃刘备。刘备抛下弃妻子儿女,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往汉津,正好与走水路的关羽船队相会,到达沔口,又遇上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带领的一万多人,他们一起到夏口。这就是刘备“俱到夏口”第一个原因。那么,刘备从长阪逃出“斜趣汉津”“俱到夏口”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也就是说,是没有到达襄阳吊唁刘表的鲁肃与刘备见面于当阳后,劝说其投靠东吴孙权,刘备才进住夏口,并派诸葛亮出使东吴。孙权派遣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与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同时这里要重点强调的:曹操在到达南郡江陵的动态,也是指向下游的夏口。《三国志·魏书·曹操传》:“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以上这段文字:孙权听闻刘备“当阳兵败,斜趋汉津,俱到夏口”后,为刘备攻打合肥。此时,曹操已经从江陵顺江而下攻打刘备,行军至巴丘(今岳阳一带),派遣张憙援救合肥。孙权于是撤兵。归纳之,孙、刘、曹三方赤壁之战前聚集点“俱到夏口”然后才有了赤壁之战。
2、再看裴松之《三国志注》如何“注”证刘备“俱到夏口”之后,实际驻屯鄂县北之樊口与黄州邾城赤鼻山隔江相望。很多研究者对于“俱到夏口”有自己的理解。
这是因为夏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根据《水经注》记载:夏口是夏水和沔水入长江口。那么,沔口在哪里?沔水(汉水)在沔阳与夏水交汇后与夏水一起在夏口(汉口)入长江。也就是沔口在沔阳沔水入夏水处。刘备是被曹操五千精骑在去江陵的途中的当阳长阪打败在见到鲁肃后,被建议仅带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十几人逃往汉津与关羽会师,又在沔口遇上刘琦的“俱到夏口”。
曹操是五千精骑追击刘备,尽得刘备丢弃十万之众,继续占领江陵,委任原荆州大将文聘为江夏郡太守。收编荆州水军,得大小战船千余艘,顺江而下,继续追击刘备,于巴丘派遣张憙援救因孙权为刘备发动的进攻的合肥的战争。孙权闻讯撤出合肥。而曹操另一路大军沿汉水而下,因船只不够,(上文已引用王粲《汉末英雄级》“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扎竹椑从夏口进入长江住浦口。这说明曹操的两路大军汇聚于夏口,住扎浦口。孙权的大军在诸葛亮出使东吴后。派遣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与刘备共同抵抗曹操。说明是与刘备同进退。以上论述说明夏口是赤壁之战前三方共同的大军集结地点。但夏口只是一个战前的方位,具体的战场,则不是夏口。这就需要从其他历史记载中寻求答案。
上文王粲的《汉末英雄记》就是不同的记载。那么,更确切的战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引用《江表传》更为明确的记述了各方行动的轨迹。裴松之《三国志注·蜀书·先主传》引用《江表传》记载:《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臣)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臣)吴巨,(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讬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孙盛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於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简短概括以上《江表传》文字大意:鲁肃去吊唁刘表,并借此机会与刘备结交。
半途中听闻刘琮投降曹操,且得知曹操已到汉津。于是他赶往当阳见到刘备,并向刘备传达了孙权接交旨意。刘备跟鲁肃说明自己南下投奔苍梧太守吴巨(吴臣)的意图。鲁肃为刘备详细投边远吴巨与投奔孙权的利弊。刘备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并派诸葛亮出使东吴。
从汉水出夏口驻屯离东吴柴桑更近的鄂县樊口。诸葛亮到东吴搬救兵,刘备一直在樊口期盼,在江面上派出瞭望舰船,终于等来了孙权派的大军左右都督周瑜和程普各带领一万多人水军。然后,刘备派出关羽和张飞两千人跟进。总之,《三国志》:(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三国志注》引证《江表传》: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三国志》: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综合以上要点:交战的三方刘备的位置最为关键,因为曹操一路追击刘备,先从襄阳追击到当阳长坂,刘备折返汉津“俱到夏口”。曹操又从江陵顺江而下征伐刘备。其实刘备此时已听鲁肃建议屯兵鄂县樊口。所以曹操两路人马“俱到夏口”后,住浦口,而浦口位于夏口和下游举口乌林之间。
根据刘备屯兵鄂县樊口的位置。赤壁之战的战场不可能在上游南郡乌林(今洪湖境内);而孙吴的左右都督是诸葛亮出使东吴后才派左右都督周瑜和程普出兵,途中至少逆水行军两三天(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到达樊口,与刘备会面江上。然后,孙刘联军才与曹操遇於赤壁。且当时曹军很多人已染疾病,所以初一交战,曹军败退,回到江北。孙刘联军等在南岸。这里“初一交战”地点是乌林(今黄冈市团风县)《三国志·吴书·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而乌林到黄州邾城赤鼻山,沿江就是《汉末英雄记》所称的“百里赤岸”,也就是“赤壁”,这也应证了火烧赤壁联营百里。而黄州邾城赤鼻山对岸就是鄂县樊口。四、《后汉书》《英雄记》《三国志》《江表传》均记载这确切的证明赤壁之战发生在江夏郡夏口至樊口长江段请看相关原著记载:《后汉书·郡国四》荆州两个郡与赤壁之战关联密切:南郡和江夏郡。南郡秦置。雒阳南一千五百里。十七城,户十六万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万七千六百四。〖江陵〗有津乡。〖巫〗西有白帝城。〖秭归〗本国。〖中卢〗侯国。〖编〗有蓝口聚。〖当阳〗〖华容〗侯国。云梦泽在南。〖襄阳〗有阿头山。〖邔〗侯国。有犁丘城。〖宜城〗侯国。〖鄀〗侯国。永平元年夏。〖临沮〗侯国。有荆山。〖枝江〗侯国。本罗国。有丹阳聚。〖夷道〗〖夷陵〗有荆门,虎牙山。〖州陵〗〖很山〗故属武陵。◎江夏郡高帝置。雒阳南千五百里。十四城,户五万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万五千四百六十四。〖西陵〗〖西阳〗〖轪〗侯国。〖鄳〗〖竟陵〗侯国。有郧乡。有章山,本内方。〖云杜〗〖沙羡〗〖邾〗〖下雉〗〖蕲春〗侯国。〖鄂〗〖平春〗侯国。〖南新市〗侯国。〖安陆〗《后汉书》关注的重点历史地名位置:一组:江夏郡邾县乌林(今黄冈市团风县)在长江北岸;江夏郡邾县赤鼻山(今黄冈市黄州区赤壁)在长江北岸。二组:南郡乌林(今洪湖市)在长江北岸;江夏郡沙羡县赤壁(今嘉鱼县)在长江南岸。史实重点:所有史书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均是:火烧联营,火烧赤壁,而没有火烧乌林之说,更不可能是火烧乌林,周瑜、刘备等隔岸观火,成为“火光映照赤壁”。
这样只有两个结论:一是乌林与赤壁均在长江北岸;而洪湖的乌林在南郡北岸;江夏郡沙羡县嘉鱼赤壁在南岸。且嘉鱼洪湖的长江两岸河道弯曲绵延百里无有赤色峭壁的地貌特征。二是赤壁不是一个具体地名点,而是长达百里的江岸,这堵赤色陡峭如削壁的江岸是江夏郡邾县赤鼻山的地貌特征;这种赤色地貌特征就是“活化石”。
《英雄记》:《汉末英雄记·曹操》:“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渡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汉末英雄记·周瑜》:“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竹椑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燃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竹椑。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以上两端文字都明确记载:”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说明赤壁在江北岸,不在江南岸的嘉鱼赤壁。
《三国志》: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这两段文字重点是:一是“与曹公战于赤壁”而不是战于乌林。所以,不是南岸嘉鱼赤壁火烧北岸的乌林。二是“曹军败退,还保南郡”说明赤壁之战不是发生在南郡的乌林,也不是江夏郡沙羡县的嘉鱼赤壁。三是“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进一步证明赤壁之战在江夏郡邾县北岸,这才有刘备与周瑜“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江表传》: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江表传的这段文字有几个重要细节:一是“时东南风急”:东南风也就是唐代杜牧的“东风不与周良便”的东风。看看鄂县也即孙权改成的武昌地理位置,苏轼的《赤壁赋》写道:西望夏口(汉口),东望武昌(鄂县)。这个地理位置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如果是火烧洪湖乌林哪来的东风?二是“延及岸边营柴”:也就是曹操大军的岸上营柴,曹军号称八十万,有一千多艘大小战船和数以万记的竹椑。不可能堆积某一个地点。其规模延展百里。总结论:黄州之名隋朝开皇三年得名,唐元和五年移于旧邾城,与武昌对岸。领县三:黄冈、麻城、黄陂。也就是今天黄冈市黄州区,对岸为鄂州市市区。古邾城遗址位于黄州区赤鼻山赤壁2.5公里龙王山禹王社区。长江对岸的三国时期的武昌位于鄂州市市区的樊口以南。
因此,东汉末年的邾县邾城赤鼻山到邾县乌林(今黄冈市团风县城)就是王粲《汉末英雄记》所述的“百里赤岸”。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开战前,孙、刘、曹三方大军都向着长江与汉水(沔水与夏水交汇出长江口)交汇的夏口。
根据汉魏王粲《汉末英雄记》记载:曹操一方两路人马:一路从江陵出发顺江而下征讨刘备,一路从汉水(沔水)而下出夏口住浦口。根据北魏《水经注》记载浦口位于夏口(今武汉市汉口)与下游的邾县乌林(今黄冈市团风县)之间根据西晋虞溥《江表传》记载:刘备听从鲁肃计“斜趋汉津,得济沔,俱到夏口”最终驻屯鄂县樊口,派诸葛亮出使东吴,等待东吴从柴桑(今九江市)发兵。孙吴派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与刘备一起共同迎击曹操。
根据《三国志》记载:孙权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为刘备发动了进攻合肥之战,此时曹操从江陵顺江而下征讨刘备,行军到巴丘派张憙救援合肥,孙权退兵。诸葛亮出使东吴后,孙权派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与刘备联合抗曹。孙刘联军在鄂县樊口会师后继续网上有进发。赤壁之战爆发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的长江江面,根据时令为隆冬季节。历史均记载有“东风”;赤壁之战取胜于“火攻”即火烧赤壁,且火烧联营百里;赤壁之战曹操大军有战船千艘,竹椑万条。
因此,赤壁之战的战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要具备自然风貌的赤壁,有黄州古邾城赤鼻山一样地貌特征绵延百里。二要在隆冬江南岸有“东风”,也就是南岸的周瑜火攻北岸曹操必须有“东风”,这个条件的地理位置非鄂州莫属。“西望夏口(武汉市汉口)东望武昌(鄂州市樊口)出自苏轼《赤壁赋》”这个地理位置到今天也不可能改变。这就是唐代黄州知府杜牧所说“东风不与周良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要绵延百里的赤岸,因为孙刘联军在鄂县樊口的江面上会师后,浦口遭遇战,也称乌林之役。曹操引次江北乌林。周瑜和刘备在江南岸。而从邾县乌林到邾城赤鼻山的江岸正好长达百里。四要符和东汉末年的行政区划位置。所有古代文献记载,赤壁之后,才又进攻南郡。这说明赤壁之战发生在江夏郡,且为江北的“百里赤岸”。众所周知,洪湖乌林在南郡,而嘉鱼赤壁东汉末年属于长沙郡三国时期才划归江夏郡沙羡县且在长江南岸。
综上所述:黄冈市黄州区古邾城赤鼻山到团风县古邾县乌林长江北岸,此百里赤岸才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周郎赤壁是也。
(作者:方园)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