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李朝霞 实习生 李姝羲 通讯员 陈果
“互联网+”“5G+”,再到AI加速突破应用,“AI+”新时代翩然而至。但无论什么时代,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都是不变的命题。
11月20日,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5G+AI赋能新型工业化两场分论坛上,与会专家讲述了“AI+”与新型工业化相融合的新故事。
构建生态社区,大模型加速落地
生成式人工智能爆火以来,大模型如同一股旋风席卷全球。眼下,大模型已经踏上了和实体产业相融合的新赛道,开始拼应用、拼落地。
当天,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分论坛上宣布,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武汉)启动建设。这是目前国家层面唯一支持的产业服务平台。
据介绍,武汉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已有良好基础,已形成从芯片到算力、从大模型到应用的全产业链条。武汉市将发挥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优势,依托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赋能能力和资源集聚效应,加速探索大模型在智能制造、医疗、交通、政务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落地。
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如何加速应用落地?“在整个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社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安全与元宇宙部主任石霖透露,目前该平台正在建设一个大模型生态社区,即鲸智社区。企业可借助生态社区资源,确保和技术提供方的高效匹配,轻松将AI能力融入现有业务,还可保障安全、降低企业投资运营成本和技术维护难度,从而有效加速大模型技术在产业中落地。
石霖介绍,从10月上线以来,该平台已托管500多项公开模型、200多项数据集和50多项工具集,首批接入80多种大模型服务,为“模型、数据、算力”三要素的接入、开放与共享提供全面支持。
如今,大模型技术还应用到了长江水利工作中。“大模型是驱动数字孪生水利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水利部长江流域管理数字赋能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负责人张志鑫分享了大模型技术在长江水利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数字孪生水利,通俗来讲,就是将江河湖泊、水利工程实时映射到数字世界,为水利工作提供“智慧大脑”。张志鑫介绍,水利部门涉河建设项目智能识别模型、智能水体识别模型等已在应用。其中,智能水体识别模型应用在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综合调度大数据信息平台的遥感监测中,定期监测丹江口水库水面。
系统可处理冲突,工业产线更智慧
点击3D电子地图上任意一条船,船只是否在港、工作人员作业情况等一目了然;当多个吊驳运任务抢占同一个物流系统时,系统根据规则处理冲突后,每5分钟将无冲突申请进行一次自动排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发起临时插单及非限时吊运……
5G+AI赋能新型工业化分论坛上,上海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架构师王彬描绘了发生在该公司吊驳运产线上的一幕幕智慧场景。
眼下,5G网络正加速向5G-A演进升级。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政企事业部副总经理陈豫蓉说,5G-A具有无源物联、通感一体、确定性网络等特性,与AI深入融合将更深层次地赋能工业数字化转型,是加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也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扎实基础。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还分享了其开发的“5G+新一代巡检”应用,可基于高精度定位功能,结合生产设备劣势化趋势预警,为工作人员主动推荐巡检区域,有效消除巡检盲点,实现人员动态管理和远程指导;中国大唐浙江分公司分享了综合虚拟电厂运管平台,将虚拟电厂的运营管理、售电交易以及智慧能源管理深度融合,实现对多种交易场景的广泛支持和一体化管理,快速灵活地适应电网调度。
湖北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付景广介绍,目前湖北已成功建成5G基站超过16.38万个,具备5G-A能力的基站超过4.3万个,推动了包括荆州美的、东风等50多个5G-A应用项目的落地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