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铺咀,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山水相映,带着诗情画意,宛如仙境,令人向往,值得一游。在这个秋色迟到的一个雨后阴凉的日子里,我与文友杨跃进老师和黄望纯老师一道乘坐着一辆自驾的电动老爷车,从浠水丽文大桥向南行驶2公里至芦河东拐进入油铺咀方向,漂亮的柏油路两边绿树成荫,时儿出现一个人造风景实物点缀着路边美景,沿着整治后的弯曲小河前行穿过芦河村、苏家窑村,约3公里路程便隐约看见水库大坝上的“油铺咀水库”字样,我们的目的地油铺咀到了。映入眼帘的是一亭阁立于水库之中,如刚沐浴出水的少妇,清秀却又丰满,面带着雨后的羞涩迎接着每一位来客。放眼远眺,群山起伏,新奇秀丽,烟雾缭绕,山峰变化成各种有趣的云雾姿态:有时像飘洒的仙女,有时像持杖的老翁,有时像献桃的猿猴,有时像脱缰的野马。
水库静谧如镜,反射着蓝天白云和绿树,清晰地映照出山坡上的翠绿倩影。雨后的水库多了几分湿润和清新,将景色衬托得更加充满魅力。水库流淌着一缕涟漪,缓缓地爬上岸边,营造出一种随风潺潺的音乐美感,与碧绿的库水融为一体,难分水上水下,真乃人间仙境。望着神奇梦幻的水库,我们如痴如醉。
油铺咀水库位于浠水县丁司垱镇油铺咀村,为小(1)型水库,水库于1965年3月建成投入运行。除险加固工程于2015年12月动工,2016年5月完工,不仅保障了下游数百亩良田的灌溉,而且完善完美营造了美丽乡村的人间瑶池。听当地人介绍,此地靠山咀处正是油铺咀从前清朝到民国时期的古油铺遗址。
沿着沥青刷黑的环湖路漫步,路的一面是水,一面是环湖的乡村干道,看到远处山峦的轮廓和峭壁,头顶蓝天白云和水库水面交相辉映,山水交融,令人身心愉悦。遥望水库的全景,就像一个光滑的皮球慢慢滚动在山脉之间,从不同角度欣赏着不同的风景,简直妙不可言。
不知不觉来到村部,从那里了解到油铺咀村位于丁司垱镇北部,东与飞泉寺村相连,南与岳林寺接壤,西与苏家窑村相邻,北接闫河村,全村版图面积4.85平方公里。近年来,油铺咀村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着力打造本村特色品牌,“古油铺”“文祖祠”等,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还大力整治了生态环境,现在的村容村貌变成了人间乐园。这些不免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决定继续探访赏观。
再沿路前行,来到古油铺遗址(第二遗址),也是在一个山咀旁(油铺咀的名称大概与山咀有关),是解放后从水库大坝入口处(第一个古遗址)迁移到此地的。眼前清一色的浓缩仿古建筑,仿造工具,榨油工序、都在壁画中得以展现:山咀下仿造的大坛子、罐子好像都装满了油似的,山坡的装饰如此逼真,就连挡土墙也是用石头夹着被替代的物件,如磨盘、茶壶、猪槽、碓臼等等,让人感觉置身于真实的古油坊,领略着古香古色的古油坊风味。油铺,解放后一直是大队(村)企业在运营,既为十里八乡服务,又能为大队增加收入,提高社员的分值,让邻居大队(村)羡慕不已。古法榨油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古法榨油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这一榨油技艺传承悠久,操作仿佛民间绝活表演,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榨油机的出现,代替了古油榨作坊的传统加工,古油榨因此而闲置下来。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的古油榨被处理掉,村里将这有着丰厚传统文化的古油榨分割,用来当做屠夫卖肉的砧板,除本地屠夫用外,还外卖远地,致使现在找不到原来的神木,确实令人感到惋惜。再向前走一小段路就到了“文祖祠”,这是本地的历史名人游文祖的祠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面积约300平米。由于年久失修保管不善,祠堂粗大的木柱房梁都被损坏,2012年游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进行复建,保持了原来的风格,石条大门是原祠堂的大门石条,带有古色条纹。
相传清乾隆末年,此地知名大财主游文祖,说是田产方圆几十里,家有油铺、肉铺、茶铺、杂铺,城里商铺,当铺等(虽无从考证,只是传说,但大财主是可以肯定的)。游家最出名的产业还算油铺,不仅出油率高,而且味正气香诱人,方圆数里都知道游家油铺,都愿意带菜籽来这里加工,也许是游家请到了高技术的师傅吧。这古法榨油,还真是有很多的讲究的,尽管有不同的撞榨法,有用巨石撞的,有用硬木头做的大撞木撞的,但功能是一致的——榨油。据史料记载,在距今1300年前的唐代,木榨油就已经是朝廷贡品了,在明代的《天工开物》中也有榨油工具和方法的记载,具体操作有六步:第一步,用风车将油籽中的杂物去除。第二步,将干净的菜籽放到炒锅中煸炒,在小火的不断烘烤下,要传出菜籽的爆裂声和香气来。第三步,就是磨粉。把炒好的菜籽放进石墨中碾碎,这能让油料在后续的过程中受热均匀充分,提高出油率。第四步,高温蒸制。凭借经验认为 当“蒸气腾足”时,蒸料便好了。第五步,是古法榨油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包饼。师傅们会将油料倒进放了稻草的铁圈中,然后压成饼状,包裹的速度一定要快,不然会影响油料的水分和温度,降低出油率。第六步,上榨。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木榨?中间有一个放置的凹槽,将籽饼有序排列好后,再用木楔进行固定,接下来就是——捶打。这可是个力气活,随着一声声吆喝,重锤一下下地砸向木楔,不断地挤压着里面的坯饼,在此过程中还要添加木楔,或者换上更粗的木楔进行二次捶打,时间长达4个小时。最终,将得到的菜籽油提纯精滤,古法榨油就完工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古法榨油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永在。
由于有游文祖的聪明智慧 ,游家油铺的兴旺发达,让更多的人有田种、有事干,就业岗位多,特别是油铺,解决了游氏家族成员的温饱问题,成为游氏的骄傲。游文祖寿终正寝后,族人专为他建祠立碑,“文祖词”自然就成为其后人祭拜怀念他的场所。
从“文祖祠”往南走不到一公里就是“游礓礤”(台阶),据说有365步,那里肯定另是一番风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次没有前往。
我们还是沿着水库环行,沿途的文化墙上镶嵌的物件琳琅满目,古色古香,真正是风景无限。随着一股诱人的气味飘来,巡味望去,在水库的西南方向一醒目的“山庄”映入大家的眼帘。免不了要参观一番,环境不错,山乡风味的特色土菜,一下子就勾出了我们的口水,如果有时间还真想好好品尝品尝。再往前就来到了大坝正面,环游一圈又回到了起步的地方。站在建有渡漕的坝顶,踏行在铺着彩砖的地面上,手扶着仿古栏杆,沉浸在这仙境的秋天里,小息在别致的风凉亭里, 凝视着眼前油铺咀水库的一泓清水,此时浮光倒影,显得特别柔和,与周遭斑斓的红叶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非常温柔的色彩印象,让我们近距离体验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优美自然风光。油铺咀,一个神秘而又传奇的地方。秀美绝世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底蕴,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学习。回城的路上,我脑海里一直游荡着油铺咀的风景、故事以及油铺咀的一切。油铺咀,我还会再来的!注:据了解油铺咀、游铺咀,因此地游氏大姓居多,传说中的古油铺是游家的,有两种叫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