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路 通讯员姚金玲
“兴奋剂检查分为尿检和血检。A.正确B.错误”“《少年中国行》的作者是A.梁启超B.陈独秀C.李大钊D.周恩来”“当a是自然数时,2a+1一定是 A.奇数B.偶数C.质数D.合数”……
10月21日晚,位于宜昌市点军区的一间考场里,52名少年正在埋头考试,两天后,他们将前往附近的宜昌奥体中心射击馆,参加2024年湖北省青少年激光枪比赛。
这场青少年竞赛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下文简称赛前文化测试),是湖北省今年38场赛前文化测试中的一场。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始进行部分项目全国比赛的赛前文化测试试点,次年湖北省赛前文化测试开始试行,受省体育局委托,13年来,全省的赛前文化测试,一直由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组织实施。
为什么要进行赛前文化测试?开展情况怎么样?有什么样的收获?发现了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走访。
考试现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晓君 摄
考试考什么?德语数英和反兴奋剂
当晚7点,监考老师认真核对身份证后,来自武汉、宜昌、黄石、十堰、黄冈、荆门、鄂州的52名运动员按考试座次表入座,考试正式开始。
虽然在同一个考场,因为从五年级到八年级不等,这些孩子考的试卷共有4套,考试内容为上一学期所学知识,考试时长为120分钟。
8点半,已有考生陆续交卷,9点整,所有考生全部交卷。监考老师进行流水阅卷,一小时后成绩揭晓,51人合格,1人测试不合格,此次比赛将不计入成绩。
走出考场后,小运动员等待还在考试的同伴时,小声讨论起了题目和答案,或兴奋或懊恼。
“除了英语单词有几个六年级的,大部分都是五年级的内容,关于兴奋剂的内容也都是教练教过的,我不到一个小时就做完了,和同学聊了一下,觉得比学校的考试要简单一些。”荆门市名泉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梓翔是此次参赛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之一,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赛前文化测试,“都是平时学过的,通过应该没问题。”
此次考试的督导员、宜昌市体校副校长姚金玲介绍,根据考试规程,本场考试的监考老师由赛事承办单位安排,统一培训后参加监考,宜昌市体校派出语文、数学和英语老师各一名,负责送卷、阅卷和登分,处理文化测试试卷中的突发问题。
“每年要准备14套试卷,覆盖三年级至九年级,满分120分,其中,反兴奋剂和德育内容各占10分,语文40分,数学30分,英语30分,除一篇小作文外,其余题均以单选题形式出现。”姚金玲说,所有年级的考试内容均以人教版教材为范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主要考该年级上学期所授内容,难度适中,“之所以准备多套试卷,是考虑到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参加射击、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项目比赛的青少年运动员,大多还在普通中小学上学,业余时间训练,文化测试时会考难度中等的试卷,而跳水、体操、田径、重竞技等项目青少年运动大多已被选拔进体校,他们的考卷则会相对简单一些。
运动员认真答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晓君 摄
为啥要考试?为运动员的将来负责
“花大力气进行赛前文化测试,目的不是要‘卡’谁,而是想推动运动员在加强训练的同时,让他们更重视文化学习。”姚金玲说,现在不管是社会层面还是家长,对运动员的要求都不一样了,“不光要运动成绩好,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学习也要跟得上。”
赛前文化测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全覆盖的过程。宜昌市体校校长王燕珍介绍,2012年第一次尝试赛前文化测试,仅限于田径和女篮两个项目,参赛人数299人。
2013年,赛前文化测试扩大到13个项目,2014年增至17个项目,2015年21项,2016年23项,2017年24项,2018年30项,此后除2020年因疫情原因选考了11项,一直没有低于过30项,参赛人数也增加到了4000人左右。今年计划36项,截至10月21日,共进行了29场考试。
进行赛前文化测试,体育部门的初衷是提升运动员素质,为将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对小运动员来说,学好文化课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4岁的何诗琪是宜昌市体校八年级学生,两年前,从长阳实验小学毕业的她被市体校教练选中,试训半个月后,到体校练习射击,每天上午和晚上是文化课时间,下午则是专业训练。
何诗琪说,虽然体校的生活和普通中学不一样,但由于平时上的文化课都是一样的,放假回家后,她和小伙伴们聊起学习生活时,丝毫没有距离感,还能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训练和比赛经历,“平时只要认真听课,文化测试肯定没有问题。”
王燕珍介绍,通过赛前文化测试,能引导所有体育部门更加重视文化教育。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运动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而文化素养是构成优秀运动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宜昌市体校的实践证明,运动员学好了文化课,提高成绩有保证,家长对孩子的出路有信心,学校招生培养更有活力,形成了良性畅通的体教结合互利互惠的青少年运动人才成长态势。
监考老师阅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晓君 摄
效果怎么样?竞技与学习相辅相成
“运动员的文化课普遍不太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姚金玲介绍,体校的文化课老师对待学生,需要更费心思,在学习时间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先确保他们掌握基础知识,“有些运动员年纪小,又来自县市区,父母不在身边,自身没有意识,更需要教练和老师督促他们学习。”
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素养,除了老师的努力之外,最重要的是改变运动员和教练员对文化教育的看法,赛前文化测试起到了很好的“倒逼”作用。
姚金玲告诉记者,赛前文化测试刚开始施行时,不少教练员并不理解,认为“运动员最重要的是比赛成绩。”缺考、走个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教练故意给运动员报低年级参考。
随着考场考务的逐渐规范,考试纪律日趋严格,加上运动员通过学习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训练和比赛中有了更强的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考试也越来越重视,慢慢地从抵触到接受再到支持。
赛前文化测试实施十多年来,运动员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最初还有作文一个字不写、总分不到20分的,如今不合格的人数逐年减少,再也没有出现过20分以下的考生了。
“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并不冲突,反而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姚金玲说,这些年宜昌市体校为省队和国家队输送了不少人才,凡是走的高走的远的运动员,都是学习相对努力,积极健康向上的,“优秀运动员都具备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对文化课学习同样重要。”
“通过这些年的赛前文化测试组织工作,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待完善的环节。”王燕珍表示,从目前工作来看,运动员学籍认定有待进一步共享规范,试题的科学性也有提升空间,除了激励运动员,还可以更好的考察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运用,加强与普通中小学考试方向和要求对接。
就在姚金玲和同事登记考试成绩的同时,几百公里外的黄石市,全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赛前文化测试也刚刚结束,前往送卷阅卷的,是宜昌市体校另外3位文化课老师。
“等他们回来后,我们会在一起再交流总结,让赛前文化测试更加完善规范。”姚金玲说,期待有更多的少年,从赛前文化测试的考场走出后,走上更高更大的竞技舞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