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陈逸菲 李洋)灌木丛中,农户家旁,一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桥隐匿于层层绿林中,这正是钟祥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办案组开展“助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活动”的保护对象之一——古东桥。
古东桥位于东桥镇,但即便来到镇上,办案组也颇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古桥的确切位置。“请问您知道东桥在哪儿吗?”“这里就是东桥呀”,办案组向行人询问东桥的位置,大部分人都感到疑惑,只有极少部分老人才明白我们问的并不是“东桥镇”,而是“古东桥”。
东桥镇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钟祥的东大门,作为一个并不以江河湖泊出名的小镇,为何会以“桥”来命名呢?说起东桥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中期,东桥又称沈鹿,水患频发,约公元前五百八十八年,楚国令尹孙叔敖带领民众兴修水利,开挖河沟治水,为改善交通,河道两端修建了两座石拱桥,这两座桥分别被称为东桥、西桥,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因繁华集市在东桥之东,人们习惯于把沈鹿称为东桥,东桥镇的称谓也自此流传于今。时光推移,当地居民已渐渐遗忘了古桥的存在。
这样一座历史悠久、意义深远的古桥,为何荒凉冷僻,杂草丛生?带着疑问,办案组开展了实地勘察。
“古东桥”也称东石拱桥,横跨王家小河,桥身用凿磨青石加糯米膏浆砌而成。桥面宽3.85米,桥拱高4.66米,桥孔进出呈“八”字形,宽约8.8米,历经千年风雨洗刷屹立不倒,堪称战国时期建筑绝技。
早在2015年,钟祥市文物局及东桥镇党委政府就曾对东石拱桥开展保护性维修,将桥中心向四周外延伸50米划定为保护范围。但因后期未得到持续性保护,东石拱桥保护范围内杂树生长茂盛,桥体四周被不断生长的茂盛植被覆盖,桥身内外侧杂草丛生,有侵蚀古桥桥体隐患,古桥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杂树杂草就像是古建筑的“牛皮癣”,因长期无人居住或通行,极易滋长,且屡除不尽,长期放任生长,植物根系会逐渐瓦解建筑结构,甚至对本就脆弱的古建筑造成毁灭性打击。
保护工作势在必行,但如何使位置偏僻的古桥彻底远离野生植被的困扰是一个现实“痛点”。为此,钟祥市检察院召开听证会,邀请职能部门及听证员共同商讨古桥保护问题。听证员提出“古桥上的植被这次铲除了,过段时间还会再生长,只有建立一套‘可持续性’的管理制度,才能解决‘杂草除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问题”。
责任单位听取听证员建议后,成立专班,研究确立“镇村人‘三级巡查’”制度,对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乡镇年巡一次,责任村月巡一次,看护人周巡一次的无缝管理,消除了文物安全隐患,还原了东石拱桥的历史和人文风貌。
后续,责任单位将对东桥镇21处重点文物保护点逐一排查,并对每处文物保护单位严格推行三级联保制度,在全镇形成一套完整的文物保护网,清除古建筑“顽疾”。
(来源:钟祥检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