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重磅丨湖北日报用8个整版聚焦恩施这件事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1-08 11:07:58

中国是茶的故乡,恩施是神农氏发现茶叶的地方,这里是茶叶最初的起点,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几千年来,恩施为中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018年4月28日,大国外交,东湖茶叙,品饮的正是来自恩施的“一红一绿”——一杯恩施玉露,苍翠绿润、汤色明亮、甘醇清鲜;一盏利川红,花蜜香、玛瑙红、冷后浑。

好风凭借力,硒茶上青云。东湖茶叙后,恩施州全力打造“恩施硒茶”州域公用品牌,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从政策激励、主体培育、科技创新、茶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全方位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茶产业体系,旗下恩施玉露、利川红、建始马坡茶、巴东红、宣恩伍家台贡茶、咸丰白茶、鹤峰茶、来凤藤茶……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及特种茶,各品牌群芳吐艳,和而不同。

截至2023年底,恩施州茶园面积达182万亩,居湖北省第一位;茶业综合产值248亿元,更为蓬勃的高质量发展,正在向恩施硒茶奔涌而来。

一杯茶,千年香,万里传。湖北日报用8个整版推出《恩施茶 中国香》专刊,聚焦恩施各县市牢记殷切嘱托,扎实推进“三茶”统筹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更为蓬勃的高质量发展,正在向恩施硒茶奔涌而来。

恩施玉露:一抹绿意,千年醇香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

古籍《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千年历史传承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茶文化。

在浩瀚的茶文化长河中,有一种茶,延续千年的蒸青茗香,形如松针、汤青叶绿、甘醇清鲜,成为茶中瑰宝,那就是——恩施玉露。

一杯茶,千年香,万里传。恩施玉露迎来一个个高光时刻——

2018年4月28日,恩施玉露成为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从此香飘世界。

2022年底,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闯入世界文化殿堂。

近年来,恩施玉露频频亮相国内外各类交流活动,成为各族同胞文化自信的又一块坚强基石、情感交融的牢固纽带、对外交往的亮丽名片。

坚守千年,厚积薄发。恩施市着力创建恩施玉露产业示范带,聚焦品种、品质、品牌,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如今,恩施玉露产量达2830吨,产值18.9亿元,品牌价值约38亿元。

人行草木间,在自然中感知天地,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恩施玉露香韵醇厚绵长。

(点击图片看全文)

利川红:茶香万里,一路长红

天在梦啊,地在梦,梦里出了个利川红;山朦胧啊,水朦胧,妹娃儿采茶情朦胧……一首《利川红》,唱出了诗情画意,唱出了茶香万里。

2018年4月,“利川红”成为中印两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东湖茶叙用茶。一时间声名大噪,在世界各地收获了海量“粉丝”。

以此为起点,利川市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从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茶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传播茶文化、做强茶产业、提升茶科技,构建起“三茶”协调发展体系。

发挥“土硒茶凉绿”优势,做大“土特产”文章,做优“利川红”品牌。如今,全市茶叶面积增加到27.37万亩,综合产值跃升至28亿元,带动22万茶农稳定增收致富。

一叶成一业,茶山变金山。从“红极一时”到“持续走红”,利川用行动作答,在青山绿水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

(点击图片看全文)

建始马坡茶:地标之美 “十株”十美

天高云淡,群山巍巍。走进建始县三里乡马坡村,山上是茶旅融合发展基地,山腰是茶叶销售一条街,山下是小桥流水人家,放眼望去,层峦叠翠,置身其间,如入画境。

近年来,建始县依托马坡富硒茶的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茶旅融合之路,探索出了一条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让一片片“小茶叶”变身致富“金叶子”。

(点击图片看全文)

巴东红:峡江之畔,登“堂”出山

饮长江水、品巴东红。

巴东是神农氏发现茶的地方,陆羽所著《茶经》以巴东开篇。

从保持传统工艺到传承创新,近年来,巴东立足县情,大力发展茶产业,茶园种植面积20.6万亩(其中野茶2.6万亩,100年以上的古野茶树12000多株),可采面积12万亩,总产值突破5.2亿元,成为巴东县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印证!

八百里巴东,八百里茶韵。这片芳菲数千年的绿叶,正慢慢飞出大山,香飘四海……

(点击图片看全文)

伍家台贡茶 “宠”爱有加

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宣恩伍家台茶农伍昌臣将所制茶叶敬献宫廷,因“栗香持久,滋味甘醇”,乾隆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随即御笔赐匾“皇恩宠锡”,伍家台贡茶由此名扬天下。现在,这块匾额被珍藏在宣恩县博物馆中,成为伍家台贡茶辉煌历史的见证。

伍家台贡茶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还通过了欧盟有机产品认证、国际公平贸易认证等,并在众多香茗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名录,成为大众享用的凡品。

(点击图片看全文)

咸丰白茶:茶中贵族 高贵不“贵”

碧空万里青山远,一片茶香飘荡间。

漫步咸丰县小村乡,层层叠叠的茶园在山峦间铺展,村庄绿树点缀其中,如诗如画的风光令人陶醉。

近年来,咸丰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致力于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融合,发展壮大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探索出了一条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让一片片“小茶叶”变身致富“金叶子”。

目前,该县白茶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五位,先后获评“中国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国富硒白茶县”等称号。

(点击图片看全文)

来凤藤茶 香飘四海

世界茶乡看中国,中国藤茶看来凤。位于北纬30°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有一种神奇的植物——藤茶,被土家人奉为“神仙草、长寿茶”。

藤茶,学名显齿蛇葡萄,俗称莓茶,主要生长在武陵山腹地,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资源、类茶植物资源和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当地人采摘藤茶幼茎、藤须、叶片,加工制成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独特饮品。多年来,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来凤藤茶形成产业飞出大山,逐渐向全国乃至海外拓展。

近年来,该县立足特色资源,认真贯彻落实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以“强链、补链、延链”为路径,全力做好藤茶一二三产业融合文章,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藤茶产业集群。

(点击图片看全文)

鹤峰茶 世界品

一场秋雨过后,鹤峰县走马镇木耳山万亩有机茶基地云海升腾,白雾似轻纱,茶山如碧海,绘就出一幅生态茶园美丽画卷。

好山好水出好茶,地处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的鹤峰,全县茶园面积近40万亩,90%的村庄70%的农户种茶,茶叶市场主体达1100余家,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县。

2023年,鹤峰县茶叶出口量9076.11吨,占全省37.8%;出口额3959.57万美元,占全省19.8%,两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茶产业,已然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扩大农业对外交流的优势产业。

(点击图片看全文)


责任编辑:鲁腾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