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话说仙鹤
文|黄远奎
前几日,我在梦中遇见一群白鹤在郝穴外滩游逛,缓缓朝我走来。临近时,相顾无言。瞬间,她们不约而同腾空而起,姿态各异,仿佛宋徽宗赵佶《瑞鹤图》中的情景再现。是梦?非梦?我感到十分惊诧。莫非是我与千年白鹤的神交,一时引发了我随梦寻鹤的好奇。
(图片摄影:戴军)
世人称鹤美
在众多的鸟类中,鹤是一种古老的禽类,比人类早出6000万年,被公认为是全球范围内极度濒危的物种,现仅有15种,其中在我国有9种,分别是丹顶鹤、白鹤、白枕鹤、沙丘鹤、赤颈鹤、蓑羽鹤、灰鹤、白头鹤和黑颈鹤。
鹤是鹤科鸟类的泛称,羽毛白色或灰色,常年活动于平原水际或沼泽地带,取食鱼虾、贝壳和水生植物。相对其它鸟类,鹤形体健美,飞翔轻盈,嚎鸣婉转,卓尔不群。尤以丹顶鹤和白鹤备受人们喜爱。
丹顶鹤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素以“咀长、颈长、腿长”著称。体羽主要为白色,喉、颊和颈部暗褐色,头顶皮肤裸露呈朱红色,飞行力强。现仅存100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带。
白鹤,略小于丹顶鹤,头小颈长,因通体雪白而得名。胸和前额鲜红色,咀和脚呈暗褐色,翅膀末端显黑色。白鹤的幼鸟为黄色,经过几次换毛后蜕变成白色。我国现存3000只左右,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鹤为仙人所养,被誉为神物,称之“仙鹤”。寓意长寿、吉祥、高洁、清雅。相传古代修道之士以鹤为伴,得道之人驾鹤云游。时人还将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明清两代一品官吏的官服上编织的图案就是仙鹤,她既代表高官和权臣,又赋予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
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历代文人雅士对鹤十分推崇,将她视为唯美意象的存在,创作出大量寄情仙鹤的精品力作。
在古代绘画中,类似“鹤寿松年”“鹤鹿同春”“龟鹤延年”的画作屡见不鲜,用以表达对长者的美好祈福。
在古代诗词中,涌现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晓鹤、别鹤、感鹤、羡鹤、赞鹤、咏鹤的美好诗篇。最早的《小雅·鹤鸣》诗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称颂鹤不同凡响、一鸣惊人的胆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赞美鹤激越直上、一飞冲天的壮举。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别鹤的思古幽情,成为耳熟能详、千古流传的经典。
(图片摄影:戴军)
羊祜教鹤舞
郝穴古名称鹤穴,最早见于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公元441年-513年)编撰的《宋书·五行志》。文中记载晋朝时这里已名鹤穴。究其得名的缘由,南宋祝穆(公元?-1256年)编辑的综合性地理书《方舆胜览》中明确记述:“羊祜镇荆时,江陵泽中多鹤,常取之教舞,以娱宾客。后逐名其地曰鹤穴,故今鹤穴有羊子庙。”
史籍言简意赅,为我们提供了完整的信息链。据此可作如下解读。
其一,“羊祜镇荆时,泽中多鹤”。首句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和地点。羊祜是西晋时期的历史名人,曾在公元269年出任荆州都督。其时,辖区内的江陵及鹤穴尚处在古云梦泽的边沿,这里的沼泽地蕴藏着肥美的鱼虾和丰盛的水草,招致大批白鹤前来栖息和繁衍。“泽中多鹤”显现出当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其二,“取之教舞,以娱宾客”。据史料显示,羊祜(公元221年-278年)泰山郡南城县人,西晋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的祖父、父亲均为太守,外公蔡邕任左中郎将。他本人博学多才,为官清廉。赴任荆州都督后,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民心。
羊祜在公务繁忙之余,喜好养鹤,并将她训导成超凡脱俗的“舞者”。每当白鹤翩翩起舞时,神采飞扬,展现出洁白的羽毛,修长的双腿,优美的舞姿。博得宾客的赞叹,也获得羊祜的欢心,在朝野上下一度传为佳话。
其三,“逐名其地曰鹤穴”。古时的鹤穴河是长江的天然泄洪口,为著名的“九穴十三口”之一。先贤们用“鹤”与“穴”组成地名“鹤穴”,切合物象和地理,真可谓顺其自然,名副其实。
鹤穴得名后,也曾出现过几次短暂的更名。先后采用过“鹤渚”“江渚”和“鹤鸣”等称谓,后很快又恢复了原名。鹤穴的古名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
“鹤穴”为何改称“郝穴”,民间一直传闻是因“鹤”与“郝”同音的缘故。最近,对郝穴历史颇有研究的张家清老师拟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东晋时有一批原居陕西周至、户县的郝乡人移居江陵郝穴。他们怀念故乡风物,由鹤变郝的改名就在情理之中。
其四,“故今鹤穴有羊子庙”。由此可知,为纪念羊祜将军,一千多年前在鹤穴当地就建有羊子庙。清乾隆时期编写的《江陵县志》也得到了印证:“在鹤穴以东12公里处,为纪念荆州都督羊祜建有羊子庙”。此后的《1935年郝穴镇示意图》将杨泗庙(应为羊子庙)标注在郝穴以东的河南堤与天主堂之间。
羊子庙现已不复存在,而有关羊祜镇守荆州、教鹤起舞的故事,至今仍在郝穴乃至荆楚大地广为流传。
(图片摄影:童奎)
鹤乡盼鹤归
沧海桑田,鹤乡巨变。经过长达近两千年的历史演进,鹤穴已由早期的村庄、集市,逐级提升为集镇、县城。现今的郝穴,辖区面积扩大了,城镇人口增多了,经济实力增强了,百姓生活改善了,正向现代化城镇目标迈进。
怀古感今,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鹤乡人依旧保留着对仙鹤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源自仙鹤与先民同居泽国,源自仙鹤为鹤穴赢得美名,也源自仙鹤为鹤乡带来吉祥。因此,在鹤乡人的心目中始终怀有一种“仙鹤”情结,不会因仙鹤的消失而遗弃,也不会因鹤穴的更名而忘却,而是以各种方式怀念故园旧友。
早在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郝穴著名中医黄书贤在镇上西湖路创办了老字号中药铺,正门悬挂“松鹤堂”木雕匾牌,室内多处绘有松鹤图案,祈求悬壶济世,好运长久。松鹤堂迄今已逾一百八十余年,为古镇保留的唯一一座清代古建筑。
时隔百年后的1984年,郝穴镇以政府的名义筹措资金,在西湖之畔新建了一座四层高的仿古建筑,冠名“仙鹤楼”。此楼坐南朝北,呈六方形,内设旋转楼梯,外起四重飞檐,六条飞龙攀附屋脊张牙舞爪,一只仙鹤伸向楼顶展翅欲飞。大楼成为仙鹤故里彰显仙鹤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楼宇残缺不全,而今,修缮一新的仙鹤楼已成为仙鹤楼生态公园的主体建筑展现在世人面前。
郝穴是仙鹤的故乡,郝穴人对仙鹤情有独钟,习惯称鹤或白鹤为仙鹤。镇内不少处标记着仙鹤的名字。新建的道路、桥梁冠名为“仙鹤路”“仙鹤桥”。有的店铺取名“仙鹤商场”“仙鹤五金”“仙鹤药店”和“仙鹤酒楼”。以仙鹤示名为小镇近年兴起的一种时尚。
进入九十年代,以仙鹤具名的群众文化团体相继产生。1985年镇里组建了“鹤鸣文学社”,出版刊物《鹤鸣》。1989年,郝穴集邮分会成立,会长李德全自筹经费,刻写复印《仙鹤》邮刊16期。1997年,“江陵诗词楹联学会”成立后,出版《鹤鸣》诗刊16期。2007年,《江陵文学》刊内开辟了“仙鹤楼评论”和“鹤乡记忆”专栏。
与此同时,城区不定期举办书法、绘画、摄影、盆景花卉展览与评比,有关仙鹤的作品频频亮相。1994年,袁丹林制作的根雕《仙鹤》在湖北省根艺评比展览中获得佳作奖。此类活动的举办,不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推进了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近年来,江陵县为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大力开发龙二渊,创建了集生态湿地保护、文化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龙渊湖公园。该园占地面积为48.1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8.26公顷。2015年7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
“脉承仙鹤千年梦,畅游龙湖满园春”。当你步入园内,湖光水色映入眼帘,随处可见“仙鹤”的身影,灯箱上有飞鹤剪影、导游牌上有仙鹤标识、石桥上有咏鹤古诗。尤其是在湖中觅食,在岸边漫步的仙鹤塑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公园规划的八大景点中,有六处带有“鹤”字。其中鹤栖景点还特意预留了栖息地,期盼仙鹤早日回归阔别已久的家园。
每一座城市都孕育着特殊的文化基因,它是文化的主体,也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仙鹤文化是仙鹤与鹤乡人和谐共处派生出来的文化元素,它承载着古镇千年的历史沧桑和文化脉络。当代郝穴人应倍加珍惜,做好收集、整理和传承工作,促使以仙鹤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文化绽放出新时代的文明之光。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