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通讯员熊争妍 刘铁诚 段新祥
登上芭茅河水库坝顶,极目远眺,远山如黛,碧水清清,坝坡平整,坝脚绿茵。
芭茅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麻城市黄土岗镇大屋垸,全长20.9公里,流经黄土岗、阎家河两个乡镇12个村,汇入长江一级支流——举水河。
今年实施流域治理以来,麻城市推进芭茅河上下游、左右岸、陆上和水面综合治理。流域内村庄以此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
改厕治污垃圾分类 流域水质明显改善
“现在看起来干净漂亮,但在治理之前不是这样的。”黄冈市生态环境局麻城分局相关负责人潘雄说,芭茅河小流域丘陵岗地特征鲜明,此前生态流量不足、水质总体较差、生活环境脏乱。
和其他许多村民一样,黄土岗镇刘家岩村村民戴前进在自家门口建了一个旱厕,浇菜、施肥都很方便,当得知要拆掉时,很舍不得。
村两委上门劝说,戴前进终于同意,支持农村厕所无害化建改。新公厕建好后,村里还配套实施路面硬化,种植苗木。“现在家门口像花园一样。”戴前进感受到了变化,主动负责了公厕的卫生管理。
“只要事做得实,老百姓肯定会认可。”刘家岩村支书王永明高兴地说。
“厕所革命”小工程,却关系流域治理大民生。目前,芭茅河小流域内累计完成户厕改造561户,实现行政村公厕全覆盖。
麻城还以生态修复和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将农村污水治理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关键工程来抓。
目前,流域内178个塆组分类建设“一体化”“大三格”“小三格”等分布式、小型化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0户以上集中居住点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2.6%;10户以下塆组经户用设施管控处理后,利用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就地式回收利用。
针对农村垃圾问题,麻城推行农户粗分类、收集员细分类,实现生活垃圾“能沤肥的”沤肥、“能卖钱的”回收、“不能沤肥卖钱的”集中转运焚烧发电,通过推广粪污、秸秆、绿肥还田,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
开展河道整治,畅通水系的“毛细血管”。麻城市累计清淤16.5公里、新建沟渠39公里、整治塘堰41口,芭茅河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全面增强。目前,芭茅河水库水质达到Ⅱ类;芭茅河上、中、下游河道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水平。
产业绿色转型 小菊花变“致富花”
初秋,在麻城菊花高科技产业园,形态各异的菊花含苞待放,花农们正忙着移栽、补种。这里培育展示的菊花品种达2399种,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菊花种质基因库。
据悉,麻城成功招引中国菊花研究会理事、开封菊花协会会长徐颂文,返乡投资建设菊花高新技术产业园,一体化发展菊花科研、示范种植、精深加工、造型布展、文化旅游等业态。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160多亩菊花,全部实现绿色种植。”黄土岗镇张家墩村种植大户肖正情介绍,张家墩村有种植菊花的传统,以前坐等上门收购,现在开始主动与网红、网络销售人员合作,加上物流便捷,在村里就能把货品销往全国各地,收益也增加了。
目前,通过“政府牵线、能人牵头、菊农牵手”,菊花高新技术产业园与芭茅河流域内各村、群众按照“企业+强村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共建“菊花产业联盟”。1300余农户变身为“菊股东”“菊帮工”“菊老板”,今年户均增收估计逾2000元。
用好共同缔造 建成幸福家园
“我们带动群众、依靠群众,大事小事商量着来,共同把群众所急所盼的事情办好。”阎家河镇蔡家岗村党支部书记曾松柏说,村里的自来水厂,就是村民自筹资金建设的,建好后群众反响很好。
群众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家庭收入。蔡家岗村盘活闲置资产,引进沃尔西“微工厂”,50多名村民进厂务工。“一个月能挣差不多3000块,又能照顾孙子,又能贴补支出。”村民万凤英笑着说。
通过引导群众以共同缔造方式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芭茅河流域内教联体、医共体、全域公交改革实现12个村全覆盖,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留守妇女就业难等问题。
此前,通过征求群众意见,刘家岩村村两委决定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场地。村中在外创业能人施辉志第一时间捐资90万元,带动其他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到1年就建成集乡村会客、文体活动、爱心食堂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
“有共享厨房,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免费向大家开放,群众家里有红白喜事,都可以在这里办。”王永明介绍,为了做好基层管理,村里对好人好事进行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奖品或现金。每年村里开展最美庭院、好邻里、公益模范等评选,在文化礼堂张榜公示,以小切口带动大文明。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