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长梁:沐浴文明乡风 美丽乡村展新颜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1-01 12:15:05

在建始县长梁镇旋龙村,“文明之花”遍地盛开,为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近年来,旋龙村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全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村庄村容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

传承创新非遗文化 打造乡风文明“硬核”

由长梁镇非遗文化传习志愿服务队创作编排的丝弦锣鼓《凝心聚力谱新篇》,正在旋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剧场上演,轻快的旋律,铿锵的语言,通俗易懂的理论宣讲,引来台下观众的阵阵叫好声和掌声。

丝弦锣鼓发源于建始县长梁镇,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2007年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旋龙村以民族非遗文化为载体,通过“丝弦锣鼓+N”词曲改编的形式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为文化振兴搭建平台、注入动力,动员广大群众培养健康向上的娱乐爱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民族非遗文化,潜移默化提高百姓文明素养。

“我们创新方式方法,发挥长梁镇非遗文化传习志愿服务队作用,让广大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将把一批优秀的宣讲节目送到乡村的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家门口。”长梁镇相关负责人说道。

全民参与积分管理 拉动乡风文明“引擎”

春和景明时,梨花白如雪。每年3月末,旋龙村及周边1300亩六月雪梨似大梦初醒,朵朵梨花如约而至,香满枝头,令人驻足。从2018年开始,长梁镇一年一度的“非遗之乡”与“梨”相约文旅活动,在这里如期上演。

梨香四溢,游客如织。旋龙村人来人往的文化广场,时刻保持着洁净。“这么多年我一直积极参加村公益活动,主动义务承担了公厕的管理和广场的保洁。村里设置了积分管理,累积积分了还能兑换东西。”金志忠乐呵呵地说道。

旋龙村将知礼仪、崇法纪、扬正气、讲诚信等纳入村规民约,实行积分考评清单管理,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新性、主动性,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村民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化新风,使“小积分”引领乡村治理新风尚,激发乡村治理大活力。

全面发挥乡贤力量 凝聚乡风文明“合力”

“都是乡里乡亲的,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都坐下来消消气儿,先听我说两句……”在乡贤理事调解会上,乡贤调解员金鹏飞正在调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旋龙村通过组建乡贤理事会,在创业增收、纠纷调解、文明建设上传帮带,撬动多方资源力量,用真心真情去解决村民群众“急难盼愁”烦心事、揪心事,激发群众干事创业活力,每年召开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定期拜访乡贤能人、致富能手,用乡土情怀感召人才,维系平稳健康发展的纽带。

自乡贤理事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乡贤作用,不断激发乡贤人才活力,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面对疫情,旋龙村乡贤捐款捐物累计达20余万元。成立志愿者理论宣讲团,投身到长梁镇“强国复兴有我”系列活动,先后多次开展现身宣讲,覆盖受众500余人;新乡贤利用亲情、人熟、讲方言化解邻里纠纷、排除风险隐患,确保矛盾纠纷和困难诉求得到及时化解和回应,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庄、大事不出村的良好格局;助力产业发展,引进农业龙头企业2家,约为10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真正将乡村振兴工作落到了实处。

近年来,长梁镇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夯实乡风文明物质基础,并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陈规陋习、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构建乡风文明长效机制,提升全社会精神文明素质。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吴芳、邓雯文)

责任编辑:樊淑贞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