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海粟 易全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位于丹江口大坝上游,与大坝直线距离不到500米,辖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532户2017人,党员77名。蔡湾村党总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把生态环保和守水护水作为天大的事,持续深化“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党建示范区建设,为持续改善库区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守好绿水青山,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共建美好家园。
中午时分,笔者来到蔡湾村村民王秀梅家,王秀梅熟练地打开燃气灶,“啪”的一声,一股蓝色的火苗蹿了出来,一会儿工夫,一道菜肴就出了锅。
如今用上清洁能源,干净又卫生。
村干部李正德介绍,我们村就在大坝边,守水护水是天大的事,我们就统一安装了天然气,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也让村民们过上绿色低碳新生活。
走进蔡湾村,白墙灰瓦的移民新房格外显眼,黑色的柏油路向村庄深处延伸,两边绿树青草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蔡湾好人”亭子里人们悠然而坐,养老中心、托幼中心、积分兑换超市、供销社、递寄物流点、幸福食堂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浓浓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丹江口市三官殿街办党工委副书记蔡佑东介绍,根据党员和自然湾组情况,构建“村党总支—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随湾就片将全村划定为26个党员责任区,聘请45名党员作为守水先锋,带动群众一起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村里统一向每家每户发放“干湿两分类”垃圾桶和垃圾积分存折,让村民就地分类处理,做得好还能兑换积分。
按照“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街道转运、市处理”的方式,每家每户初分,清运员开车上门收集,村垃圾处理中心按照“能埋的”“能卖的”“能烧的”“有害的”四种再细分,分类处理。
在蔡湾村厨余垃圾处理站,保洁员将一桶桶已经分拣过的厨余垃圾推到设备旁。按下遥控键,垃圾被自动卸入分拣平台。分拣结束后,剩余垃圾进入破碎机并开启发酵降解过程。
村干部付刚向笔者介绍,设备只需5到8天时间,就能把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能直接用于农田耕作、园林绿化、种植瓜果蔬菜。
设备通过全过程密闭的超高温菌好氧发酵工艺,实现即时就地处理全村产生的有机易腐湿垃圾;每年可生产12万斤有机肥,实现了从源头收集到末端处置,全闭环全链条处理再利用。
同时,农户家门前实行环境卫生“三包”责任制,依据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情况,评选“十星级农户”和“蔡湾好村民”,进行积分奖励。蔡湾村村庄环境评价小组组长刘萍说:现在我们都养成习惯了,垃圾不乱扔,环境美了,平时周末前来打卡的游客很多,我们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距离垃圾处理站不远,是蔡湾村的污水处理站,净化池里的美人蕉郁郁葱葱。村支书张光伟介绍说,村民家里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都集中到这里,我们每天可处理50吨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水再用来灌溉,最终实现污水零排放。
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蔡湾村建成3处人工湿地,实施厕所革命296户,实行雨污分流,污水应收尽收,采取化粪池+人工湿地等方式,对污水分散处理、就近处理。
第二天早上7点,笔者跟随董德斌和护水队员一道,到环库如意岛捡拾枯枝树叶。近期上游涨水,水面上漂浮物多了起来,董德斌也格外忙碌。
蔡湾村组建了“小水滴”志愿服务小队,吸纳45名党员、362名群众志愿者常态化参与守水护水,形成了党群齐心协力守水护水节水的良好局面。
如今,不乱扔、不乱倒、不乱堆、不乱排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洗衣时不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种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地膜,成为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正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产生活,也吹响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号角。
管好撂荒耕地,发展现代绿色富民产业,共享美好生活。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党的二十大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地处城郊的蔡湾村,种植蔬菜历史悠久。70%左右的村民以务农为生,受传统种植经营模式制约,长期高污染、高能耗种植造成土地肥力下降,亩产效益降低,土地撂荒较为普遍。2023年,蔡湾村党总支立足耕地保护,构建“村党总支+市场企业+村投公司+农户”的联建带民模式,以蔬菜集约化种植为土地开发利用突破口,成立蔡湾蔬菜产业经济合作社,积极盘活撂荒农田2000余亩,高标准打造了350亩现代化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向周边农户提供优质高产蔬菜苗株和绿色防治技术,提高亩产效益。
在蔡湾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幼苗睡在“温床”上,蔬菜不是长在土里,而是泡着“温泉”、喝着“营养快线”,还能种在高架上、长在“树”上。4米多高的西红柿上过太空,采收期长达半年。
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变成“每天都在种,每天都在收”,智慧农业提高的不仅是产量,也赋予了更好的品质。该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王尊然介绍说,我们的蔬菜绿色生态,无虫害、无污染,像这种蔬菜能卖到10元一公斤,是市场上同类蔬菜价格的10倍,我们通过提高单产、提高附加值,实现一亩棚可抵十亩田,高效节约利用土地。
在发展智慧农业的同时,蔡湾村通过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目前发展有A+温室工厂、薄膜连栋温室、薄膜单棚、露天蔬菜大田和市民“共享菜园”,每年可提供各类高品质种苗300万株,辐射带动周边5000余亩菜地种植抗病性强的有机蔬菜,通过“企业﹢基地﹢农户”,龙头带动周边550多户农民,种植蔬菜1万余亩,年产果蔬1000万斤,产值2000万元。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带动更多农户对撂荒地进行复垦复耕,达到生态经济双赢。大棚承包户刘舒浩高兴地说,种了三个大棚,一年收入上十万,比打工强多了。
在蔡湾村的菜地里,一块地头一个沤肥池,村民董贤成正将烂菜叶扔进沤肥池里。
蔡湾村村民董贤成欣喜地说,原来烂菜烂叶,我们一般都扔了,既不美观也污染了环境,现在按照村里的要求,我们都收集起来,变废为宝,转化为绿色有机肥,改良土壤,还节约成本。
蔡湾村第一书记朱孔兵介绍说,我们通过解决面源污染来实现耕地高质量保护,按照“统一收购、统一处理、统一发放”对农业生产废弃物及居民生活厨余废弃物全部收集处理,实现有机肥生产,从源头减少了污染存量和提升有机肥使用覆盖面,让人居环境提“颜”增“质”。
不仅如此,村里还推出烘干果蔬、番茄酱、果脯等延伸产品,产、供、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把“温室”变成“课堂”、变成“景区”,蔡湾村让蔬菜不仅好吃,还好看、好玩。
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王尊然介绍说,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新奇的设施蔬菜,通过研学体验智慧农业的魅力,每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蔡湾村第一书记朱孔兵介绍说,蔡湾村党总支认真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对全村撂荒耕地进行建册管理、逐地分析,考虑到蔡湾村是丹江口市城区主要蔬菜供给地,我们通过党总支领办集体蔬菜产业基地,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流转全村撂荒耕地,以订单农业方式向农户提供优质蔬菜苗株和技术支持,让耕地亩产效益增加2000余元,给村民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路径,激发村民种地积极性。
2023年,蔡湾村村集体经济收入4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一幅农强、村美、民富的乡村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