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团风县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立足地方实际,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域内资源要素,创新“绿色+红色+古色”的“三色”融合实践,深入挖掘不同文化的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资源价值转化新路径,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创造了新样本。
以绿色打底,晕染生态发展“水墨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指明了方向。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生态转型。一方面,将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开展污染源调查,准确掌握牛车河生态发展状况,以“规划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梳理绿色发展重点任务。对畜禽养殖、投肥养鱼、废弃矿山等污染源,实施控污截流、污水处理等工程。同时,实施牛车河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工程,采取清淤疏浚、拆除围堰、增加绿道、搭建观景平台等措施,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全面落实河湖库长制,牛车河“幸福河湖”建设入选湖北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十大典型案例”。另一方面,积极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坚持生态富民,发展绿色产业。坚持培育特色农业,分区打造百香果原乡农耕、百花魅力风情、康养度假休闲、革命传统教育、传统村落体验与百草园观光六大特色板块,建成600亩果蔬、500亩花卉、300亩道地药材、5000亩油茶、2500亩茶叶基地,配套建设茶叶加工厂,依托大水面生态养殖,打造“牛车河胖头鱼”品牌等。事实证明,只有实现生态价值、人的需要和经济价值相统一的乡村振兴,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创造出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
以红色铸魂,临摹文明发展“油彩画”
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老区振兴的不竭动力与精神财富。牛车河乡村振兴区以团风县杜皮乡为中心,深挖红色资源富矿,传承红色精神,激发乡村振兴“引擎”。一是着眼“固本培元”,增强红色发展新态势。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发挥红色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推动宣传、文旅等职能部门协同做好红色资源调查认定、保护利用,形成高位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着眼“活化利用”,建强红色教育新基地。组织实施黄冈革命烈士陵园和渡江战役纪念馆提档升级工程,保护修缮八斗湾共存社、黄冈中心县委(县政府)旧址、张浩故居等红色遗址,点亮“红色地标”。将全县20个村史馆、18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30处革命文物遗存和特色文化场所,串珠成链打造3条“红色之旅”体验游学线路。三是立足“融合发展”,激活红色发展新动能。以牛车河水库为核心,盘活总路咀镇省级生态乡镇、贾庙乡百丈岩村中国传统古村落、杜皮乡孙家冲省级红色美丽乡村示范村庄、黄冈革命烈士陵园、牛车河省级水利风景区等“三色”资源,推进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和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以古色增韵,勾勒乡村发展“素描画”
古色文化是地方历史的文化印记和文化符号,见证着地方发展的历史进程。保护和弘扬古色文化,对于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言意义深远重大。牛车河乡村振兴区古色资源丰富、富有区域特色,荆楚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有“九古·三文”之说(古寺、古寨、古桥、古树、古祠堂、古榨房、古戏台、古屋、古井,世纪龙灯文化、牌子锣鼓文化、采莲船文化)。一方面,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积极探索“保护—发展—保护”循环式发展路径。结合百丈岩村环境特点,实行保护建设并行的可循环发展策略,提取“溪”“崖”“心”“家”“村”“舍”“院”等七大要素,以“一溪两山一心四区”的发展思路,盘活以农味农家、原风古村、原生花谷为主题的八大功能区间,推动区间内部资源优化,凝聚发展合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百丈岩村以乡村旅游统领发展全局,依托区内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和独特的山水资源,建造独具特色的百丈崖小酒馆,打造集特色餐饮、精品民宿、非遗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芙蓉苑文创综合体,将百丈崖古村落打造成集参观、研学、文创、休闲游于一体的古村文化区。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内容的整合性,是广泛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多维发展战略的集合体,需要充分挖掘多种资源要素,融合不同要素优势形成发展合力。牛车河“三色”融合的实践模式,不仅契合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更为革命老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创造了新的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作者:团风县委党校贺亚维)
来源:黄冈日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