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吴治山)公安县作为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近年来聚焦“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加快推进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流域内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逐步成为全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样板。崇湖小流域水质从V类及以下全面提升至IV类及以上,流域内1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3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5%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以上,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护苗工作站”覆盖率达100%,群众生活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加快统筹谋划,形成工作合力。科学规划是科学治理的前提,公安县坚持在流域综合治理底图安全底线上叠合崇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红线,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安全管控范围,构建“1+5”规划体系,聘请专家技术团队提供规划设计、治理方案等技术支撑,制定土地、交通、水利、生态、农业等五项子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制定土地分区分类利用规划,将崇湖小流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发展引导区。核心保护区为1270公顷的湿地公园范围,生态缓冲区为崇湖周边500米范围、1350公顷区域,发展引导区为流域范围内其他9480公顷区域,形成用地规划布局一张图。建立财政资金统筹利用机制,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优先向崇湖流域倾斜。科学设计项目库,推动项目相互匹配,实现项目资金“各端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崇湖小流域共统筹实施27个项目,总投资达5.44亿元。
筑牢生态底板,建好“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开发建设管控体系。在土地分区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开发建设管控体系,实行差异化治理。保护核心区以生态保护为主,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生态缓冲区严控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对区域内250户居民生活污水、1.5万亩耕地和养殖水面面源污染进行系统治理。发展引导区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等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建设风貌管控。二是建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遵循小型化、分布式原则,大力实施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万亩、实施国土综合整治2.5万亩,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建补水泵站1座、排涝泵站5座,全线疏通内部水网,排灌能力显著提升。建成8km环湖公路、13km环湖步道及32km片区路网,道路循环更加畅通。利用环湖公路加高南湖湖堤0.86米,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三是建立长效治理体系。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长效化、制度化,制定出台了《公安县崇湖流域沟渠管理暂行办法》《崇湖小流域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规定》《崇湖小流域生活垃圾分类及一体化治理运行实施意见》等14项制度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实施主体、管护责任,确保治理工作常态化推进落实。设立小流域综合治理监管一体信息化管理平台,聚焦和美生态、绿色生产、美好生活三个维度,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的7个部门81项数据进行集中和统筹,实现流域各项基础数据的集约化监控,有效推动了治理工作常态化、治理成果长效化。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效益。一是推进“小田并大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采取“托、调、并、转”四步法实施“小田并大田”,形成“三块田”,即流转田、待转田、自种田。流域内新增耕地面积1729亩,土地流转率达到68.3%,亩平降本增效670元以上。二是开展居间服务。发挥村集体“统”的功能,出台《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居间服务机制实施方案》,明确开展资源、劳务、生产、公共服务。截至目前,流域内成立村级居间服务组织52个,13个村共62个村民小组实现“耕种防收”托管,绿防覆盖面积达8万亩,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到95%以上,化肥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通过居间服务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30余万元。三是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推动种养殖业提质发展,已建成800亩小龙虾种养一体化示范基地,1.5万亩绿色高效虾稻综合种养示范区,1万亩鱼类、螃蟹生态养殖示范区。推动水产品养殖向精深加工、种苗培育等方向延伸,稻虾养殖核心区亩平增收500-1000元。以建设预制菜产业园为切口,引进和培育小龙虾加工企业,着力实现“农头工尾”。小龙虾初级加工能力、产值分别同比增加0.9万吨、3.6亿元。流域内农产品产加比由1.33:1增长到1.46:1。四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与华科、武大、华农等高校合作,强化崇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科技支撑,推动研学科普型旅游业发展,争创3A景区。开发崇湖“一日游”线路及产品,有效对接旅游消费需求,带动农产品加工、销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崇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依托,以村为主体,成立崇湖农旅联合社,实行路线推荐、农产销售、共享客源、管理服务“四统一”规范化服务,带动周边235户农户加入旅游服务行业。2023年底,崇湖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同比增加8万人次、700万元。
聚焦突出问题,改善村庄环境。一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崇湖小流域内农户全部实行旱厕改水厕,对乡镇周边农户采取接入污水处理管网方式、对零星农户采取“小三格+湿地”模式、对集中居住农户采取“大三格+湿地”模式处理生活污水,实现黑灰水体全面治理。对“大三格”出水口水质常态化监测,确保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流域内乡镇集中污水处理纳管数从7803户增至1万余户,“小三格”污水处理覆盖率同比提升30%,基本实现全覆盖;“大三格”污水处理覆盖率同比提升15%。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采取“一坑两桶三上门”垃圾分类收集,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流域内垃圾收集量从222吨/月增加至260吨/月,同比增长17%。二是加强农房建设管理。将崇湖小流域划分为保护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发展引导区,严禁在核心区、缓冲区违规建房。修订村庄规划,划定55个集中居民点,确保建房不出村。制定《公安县崇湖小流域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严格落实“一报、三核、三实”建房管控流程,明确新建住房应退让干渠、支渠红线10m、8m以上,退让省道、县乡道红线15米以上、10米以上,房、渠间隔配建“小菜园”,作为污水净化吸收单元,防止生活污水直排入渠。流域内拆除违建178个,新建农房265户,按照土地分区管控要求调整建房23处,采用统一风格建房占比达90%以上。三是推行养殖尾水“田-渠”循环治理模式。针对流域内虾稻种养面积大、污染总量大问题,将崇湖“六进三出”的水系改造为“两进三出”水系,实现流域水系在生产和生态上的相对分离,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对崇湖水体的影响。在曾荷渠、界河渠两侧修建节制闸50座,在沟渠、池塘内栽种各类挺水、沉水植物360万株,投放花白鲢20万尾、螺蚌12万斤,提升沟渠生态修复功能。农户养殖尾水经沟渠多重净化后达到III类水和循环使用标准。流域内COD排放总量减少113.7吨/年,养殖用水总量减少700万m³/年、尾水排放减少1142万m³/年。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