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 沿荆州城东门外草市垂直向北约5公里处,有一座湖泊,名叫长湖,又名海子湖。湖面上有一座3000余米的石头桥,名叫“和尚桥”。相传这座桥是明神宗时期(1576年张居正任首辅时期)由一些和尚捐资并组织劳力修建的。张居正得知后,将该桥命名为“和尚桥”。
长湖延绵荆门、潜江至汉江,蜿蜒百余公里。由于长湖的阻隔,两岸的百姓隔河相望,难以来往。许多百姓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寻找河水较浅的地方艰难地过河,一不小心,就失足落水而亡。特别是在夏季洪水来临的季节,滔滔湖水泛滥,将两岸农田里的庄稼淹成一片汪洋。两岸的百姓过着民不聊生、衣不遮体的生活。那时,人们都信神,纷纷到寺庙里求神拜佛,祈求神灵保佑,赐福于天下百姓,不要将灾难降临人间。由此,寺庙道观里香火旺盛,人来人往。
由于百姓相信佛教,长湖两岸的寺庙道观越建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在长湖南岸,有龙王庙、汉王庙、曾家庙、蔡家庙、皇家庙、二圣庙、东安庙、送子庵、观音庵、五崇庙、东岳庙、白庙、茶庵寺、延庆寺、太晖观等;在长湖北岸,有洪圣寺、曾福寺、二承寺、庙湖寺、高家庙、九店庙、鲁荡庙、桥河庙、碑坊庙、雨台庙、砖桥庙、五里庙、十里庙等。两岸寺庙的增多,行善的人也越来越多,善男信女们捐钱捐物的也越来越多,寺庙成了当时最富裕的地方。
龙王庙(今高路村的皇甲古刹)是当时长湖南岸规模最大的庙宇,位于长湖东南方向的黄甲山上,方圆占地百余亩,由四大建筑组成,仪门正殿、祭拜殿、休善殿、养心殿等,殿殿相扣,坊坊相连,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庙宇红墙灰瓦,画栋雕梁,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独具魅力。再加上东厢殿、西厢殿等一些配套建筑,把整个寺庙烘托得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庙宇中间有个“天池”,约600平方米。天池中有两棵1000多年前的古银杏,树高30余米,直径1.5米,象征着庙龄的久远和地位的高大。树下是“一大两小”铜铸的“香灰炉”。大的在中间,小的在两旁。大香灰炉高5米,小香灰炉高3米,供人们祭拜用。香灰炉的北面是10多米长的“敬香缸”,香缸里每天插满了冒着青烟的香,一天到晚烟雾缭绕给人平添几分仙气和神秘色彩。由于寺庙规模宏大,也铸就了该庙宇在佛教界的主体地位,都称龙王庙为“主寺”庙,其住持姓“宏”,大家都管他都叫“宏灯大法师”,又名“大和尚”。在宏灯大法师的主持下,长湖南岸的所有寺、庙、道、观、庵都皈依在他的门下。
宏灯大法师是个忧国忧民的佛教界领袖,他热爱天下百姓,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善事。因而,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都称他为“圣人”。有一年,他来到长湖边,想到对岸走走,看看那边的情况,却被湖水阻隔。他披着袈裟,站在长湖岸边,望着波光粼粼、烟波浩渺的长湖,不由一声叹息,为百姓不能自由过河而感到揪心。他站在湖边,任凭风吹浪打,波浪泼湿了他的袈裟和鞋子,他也只当没看到似的。此时,他想得最多的是“能否在长湖上架座桥,为百姓解除过河难的疾苦”。小和尚们看到大法师在湖边踱来踱去,袈裟也打湿了,关切地问大法师还过不过河?于是,小和尚们叫来一只小划子,与大法师一起颤颤悠悠地过了河。
上岸后,他们径直朝长湖北岸的洪圣寺走去。洪圣寺住持释灯大和尚听说南岸来客人了,忙下山迎接。两位大和尚相见格外亲切,他们边说边走,在后山转了一圈,便拉起了家常,畅述隔河相望的苦处。之后,他们谈到了“善行天下”在长湖上建桥的事,于是,两大住持一拍即合,决定各自率领长湖南北两岸所有寺、庙、道、观等和尚和高僧们广做善事,在长湖上架桥,惠及于周围的百姓。
由此,他们贴出告示,号召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在长湖上修建一座桥,为百姓解决过河难的问题。在他们的号召下,两岸近百座寺庙道观的住持都积极响应,广大僧众居士们广播佛缘,贡奉善心,纷纷表示愿意为建桥出钱、出力,支持这一“善行天下”的善举。
石头桥长3000米,高3米,宽3米。为什么都以“三”为径呢?因为“3”字是当时明朝时期的吉祥数字,和尚们就以“三”为径,建了这座吉祥桥。桥建好了,人们爬到长湖两岸的山头上,遥看这座桥就像一条巨龙在湖面上游动,弯弯曲曲,尤为壮观。
百姓奔走相告,笑逐颜开,纷纷夸奖两岸的和尚们为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百姓再也不用担心过河了,生产和生活也方便了,两岸经济也快速地发展起来了,集市也逐步扩大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驱使下,长湖南岸形成了“草市”集镇;长湖北岸形成了“九店”集镇,两岸经济比翼齐飞,百姓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更为可喜的是,长湖上有了桥,明神宗皇帝巡视中原地区及南方也方便了。时任首辅的张居正,就住在草市郊外的张家花园。张居正回家时,这里是他的必经之道。
有一年,张居正巡视荆州府,他来到长湖北岸,看到湖上建了一座桥,好不惊喜,忙问当地百姓,这是谁修建的?一些百姓围了过来,喜之不禁地告诉张居正:“这是长湖两岸的和尚们出资并组织广大百姓修建的!”张居正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他让随侍拿出笔纸,在湖边挥毫写下了“和尚桥”3个大字。从此,人们就把长湖的这座桥叫做“和尚桥”。当时在桥头两端还立有两块大碑,高3米,宽1.3米,上面刻着张居正亲笔题写的“和尚桥”3个大字,碑下面还建有很高的石基座。这两块碑因为年代久远,慢慢地消失了。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