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
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出发,“南水”沿着1432公里的中线干渠,一路奔涌到北京。
十年来,中线工程累计调水超过660亿立方米,通过生态补水,白洋淀、滹沱河等一批河湖复苏、碧波重现;
十年来,河北境内沿河生态复苏,水质提升,野生鸟类数量种类增多,“鸟中大熊猫”在白洋淀遛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景徐徐展开;
十年来,“南水”送福来,衡水多地居民氟去笑口开,塔元庄等地村民端上“旅游碗”,吃上“生态饭”,日子兴旺起来。
今天,跟随一渠“南水”的足迹,看沿线生态、生活、生产的最新答卷。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时,曾回忆起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滹沱往事:“地下水水位年年降,每年降0.5米左右。”“看县志,滹沱河水丰草茂。可到实地一看,哪还有什么河,都是干沙床子。骑自行车到了那儿,扛起车就能过河。”
滹沱河发源于太行山,流经冀中南多地,是石家庄的母亲河。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这位苦难的“母亲”,一度干涸断流了40多年。
“我们对滹沱河的‘唤醒’努力,从200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以防洪为主的综合整治。”石家庄市水利局河湖管理与调水科科长张振杰介绍,2009年前后,滹沱河开始阶段性蓄水。
滹沱河灵寿段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图。(石家庄市水利局 供图 )
2014年,“南水”入冀。2019年,滹沱河迎来“南水”首轮生态补水。截至今年6月,滹沱河已累计接受生态补水38亿立方米,其中12.5亿立方米来自“南水”。
跨越1000公里山河,沉睡已久的滹沱河,在“南水”亲吻中,复流苏醒。县志中水丰草茂的母亲河,回来了。
一渠“南水”绵延北上,润泽河湖一方。
漫步白洋淀北部烧车淀内的燕南堤,游客、骑行者往来不绝,水中白鹭悠闲觅食,好一派“人在陆上走、鱼在水中游、鸟在淀内飞”的水乡风光。
近日,无人机航拍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燕南堤景区。(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 摄)
曾经,烧车淀区域沼泽化严重,淀泊退化、水流不畅、水体黑臭,芦苇也不连片。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考察中,总书记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牢记殷殷嘱托,白洋淀的生态修复,成为雄安新区建设的关键一笔。
2018年4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1亿立方米。白洋淀建立多源补水机制,累计入淀水量超70亿立方米,淀区水位保持在7米左右,淀区面积恢复至300平方公里左右。
“南水”打通白洋淀的外循环,让水多起来。同时,白洋淀恢复内动力,让水活起来。雄安新区先后实施四期生态清淤,累计清淤疏浚土方2300余万立方米;开展“百淀连通”工程,疏浚水流通道约95公里,退耕还淀约74平方公里。
经过“内疏外调”的综合施治,白洋淀丰富的水生植物、浮游植物和底栖生物,构成了独特的“水下森林”。水下摄影师周芳拍过全球大半个水域,但拍摄白洋淀时仍感到震撼:“在水下,我看见了美丽、清澈、自然、共生。”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清楚。”野生鸟类是生态晴雨表、水质测评师。伴随着河湖水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珍稀鸟类栖居河边,不仅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不断完善了城市生态链。
正定县曲阳桥镇滹沱河桥边,半个足球场大小的沙岛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燕窝”。每年4月,成千上万只崖沙燕在滹沱河繁衍,立夏时节,空中万鸟齐飞。
如此生动的景象,离不开“大桥改道为崖沙燕‘让路’”的决策。
2021年,石家庄市启动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工程。按照规划,正定县054县道滹沱河交通桥要经过一处沙岛。可如此一来,在沙岛筑巢安家的崖沙燕将很难存活。
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平衡?正定县给出的答案是:桥梁向西改道,为崖沙燕“让路”。
如今,这座沙岛已成为崖沙燕保护区,崖沙燕的数量也从2021年的5000只增长到3万只。这些年,滹沱河流域发现的野生鸟类已达200多种,其中不乏黑鹳、震旦鸦雀、赤嘴潜鸭等珍稀鸟类。
“南水”来,满盘活。河北境内——
秋日的滹沱河,2922公顷生态水面波光粼粼,成群的水鸟从莲叶和苇草间翩然掠过;
“太行泉城”邢台百泉复涌,七里河碧波荡漾,小白鹭、苍鹭、野鸭等翻飞起舞,风吟鸟唱;
定州城外的唐河与城里的众春园、中山公园相互辉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百鸟争鸣;
保定市干枯了20年的瀑河水库碧波重现,《徐水县新志》中,“徐水八景”中的“清溪印月”“闸岸观鱼”和“长虹夕照”,重现瀑河;
2023年7月19日,白洋淀青头潜鸭“遛娃”。(张学农 摄)
白洋淀连续三年保持在三类标准,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华北明珠”再现昔日“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胜景,成为“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的栖息地、觅食地和繁育地,重构“河——淀——草——鱼——鸟”生态链。
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塔元庄一带调研。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塔元庄村考察,对塔元庄村发展寄予厚望:“你们要在全国提前进入小康,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
2017年,滹沱河全面启动生态修复。
2019年,“南水”为滹沱河开展首轮生态补水。村里的发展也随着滹沱河的复苏,日益兴旺起来。
滹沱河畔的正定县塔元庄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摄)
——2020年1月,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福集团来到塔元庄村,通过村企合作模式,成立河北塔元庄同福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开发乡村振兴示范园。
——依托滹沱河景观和古城风韵,塔元庄村精心打造了现代农业、旅游、康养等项目,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2023年,塔元庄村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
——原本户籍人口不到2000人的小村庄,如今常住人口有8000多人。塔元庄的村集体收入,也由2013年的530万元,增加到去年3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5万元,一跃成为滹沱河畔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自从2013年开始,塔元庄每隔三年都要照一回全家福,一张比一张亮堂,一张比一张精神。
塔元庄村的发展折射着“南水”为河北百姓生活、工业生产带去的滋养。
邯郸市的永洋特钢,稳定优质的“南水”提升了一块好钢的“成材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超98.9%;
辛集市的澳森特钢,“南水”直供进厂,仅用水成本,一年节省1000万元;
衡水市东南部的故城、景县、阜城、武邑、枣强等县,58.47万人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
滹沱河畔的正定县曲阳桥镇周家庄村,从1997年起“缺席”的稻香又回来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间,石家庄市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中,75%以上都已置换为“南水”。
一杯“南水”,民生之水、生态之水、发展之水。
文字:湖北日报“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全媒体采访报道组
编辑:陈玉萱
统筹:赵莎莎
审核:张磊 陈会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