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通讯员 黄鲜
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执行和事业发展。
乱作为是少数干部只看政绩账、不买良心账的躁动表现,根本原因还是政绩观出现错位和偏差。干部干部,干字当头,但有的干部违背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热衷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蛮干乱干。解决好乱作为问题,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培训,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科学规范干部政绩考核评价。
不作为是少数干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没有热情,精气神不足,主观能动性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其位不谋其政,遇事被动应付或回避推诿的表现。解决好不作为问题,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要强化日常监督和警示教育,加大对干部担当不够、作风不实、执行不力等问题的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压实工作责任,杜绝“佛系”“躺平”“摆烂”式干部。
不敢为是少数干部思想包袱重,怕干得越多出错越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怕被追责问责的表现。虽然不敢为的干部是少数,但容易影响到其他干部干事创业的心态和状态。解决好不敢为问题,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科学界定容错情形标准,强激励、促担当,引导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营造良好干事创业氛围。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
不善为是少数干部应对困难时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表现。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要让不善为干部善为,必须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推动干部学会科学方式方法,掌握会干善干技巧,避免事倍功半甚至产生副作用。要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分类抓好专业化培训,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
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是社会期盼和群众智慧的重要体现,将有助于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
回复